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陈志明 《地理学报》1993,48(2):105-113
该图以多层次表示法和表列式分解型图例,着重表现构造地貌为基础的内外力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内力方面,采用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表现了构造地貌;外力方面,除表现传统的堆积成因形态类型外,辅以气候地貌的地带分异;而形态分类则利用DTM,对国土地形进行了基本形态要素的机助分析与制图,并引进地形起伏度概念,调整了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案。通过项目研制,作者力求探讨一种符合现代地貌学理论,服务于科研、教学和国土整治的新型国家地貌图。  相似文献   

2.
多尺度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参考已出版的全国各级各类比例尺的地貌类型图的分类方案及图例表达,探讨了中国1:100 万数字地貌的等级分类方法,采用基于形态、成因、物质和年龄等地貌要素,综合反映地貌特征的等级分类指标和分类体系,初步构建了中国多个国家基本比例尺(即1:400 万、1:100 万、1:50 万、1:25 万、1:5 万)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发展了由连续分布的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及由离散的点、线和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类型数据组织方式,构建了多尺度数字地貌类型的编码方法。该研究可为发展多尺度地貌类型图的编制提供方法基础,也可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地理国情监测工程的大比例尺地貌类型信息普查提供分类规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地貌类型混合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地貌分类法的不足提出地貌类型混合法。该方法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主体地貌和客体地貌,主体地貌是载体,客体地貌是被载体,把客体地貌混合表示在主体地貌之上,解决了现有地貌分类的缺陷。与形态成因分类法相比,该方法探索了地貌分类的新途径,为促进地貌制图的实用性、简洁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貌形态分类对于地貌研究、土壤制图、滑坡防治等诸多地学研究及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地形分析领域的研究者将地貌形态分类知识与地理计算相结合,已开发出许多地貌形态自动分类方法。该文将现有的地貌形态自动分类方法分为3类进行讨论:基于聚类的方法、基于规则知识的自动分类方法和基于典型样点的自动分类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对地貌形态分类专家知识缺乏考虑,聚类结果常难以明确对应到目标地貌形态类型;基于规则知识的方法常需要显式给出分类规则,应用难度较大,扩展性较差;基于典型样点的方法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还有待改善对隐含专家知识的利用程度。各类方法目前对复合形态类型均难以有效提取。对于可能的方法改进方向,该文从空间结构特征信息、隐性专家分类知识的来源两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郭康 《地理学报》1992,47(5):461-471
本文在与有关地貌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貌类型——峰石岩地貌,分析了它的特点、成因,研究了发育模式和形态分类,并对其景观旅游开发价值做了分析,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山岳型风景资源。目前已有多处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业地貌分类:以编制新疆1:100万农业地貌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木  陈模 《干旱区地理》1994,17(4):53-61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巨大,山地层状地貌显著,盆地封闭、干旱,风成和流水地貌发育等特点,着眼于地貌与农业的关系,采用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分类原则,以地貌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海拔高程、物质组成、相对高差、坡度等要素为指标,制定新疆农业地貌分类系统,划分农业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的湖南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地貌分类较少关注微观地貌特征信息的问题,该文依据1∶25万DEM数据开展湖南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的实验研究。首先,确定分类实验的最佳分析窗口为0.28km~2。其次,根据可以反映宏观形态特征的起伏度和切割度指数,可以反映微观形态特征的地形位置指数(TPI),构建了分类指标体系并将湖南省按照地貌形态特征分为12种地貌类型。第三,地貌分形维数值是检验地貌形态特征的重要指标,选用研究区5个小流域并分别计算其分维数值,据此进行分类结果检验。研究结果说明该文的实验方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微观地貌形态信息。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地貌环境与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地貌环境兼有山地和平原城市的特点。地貌类型及其物质结构复杂多样,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道路冻胀、采空塌陷是威胁城市建设的主要灾害地貌过程。根据新构造、形态成因、区域性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原则,将乌鲁木齐市地貌区划为2个大区和13个小区、各区之间地貌结构、区域稳定性均有差异。城市建设应针对各区的地貌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规划布局方案和扩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9.
数学形态学在黄土地貌单元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的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提取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出各个地貌单元的形状指数、面积周长比、分形分维指数和由形状复杂和边界扭曲引起的FD(分形分维)值变化数等6项数学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这些参数对每类地貌单元进一步分类,同时对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类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黄土高原地貌单元分类进行定量化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陆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基础要素,是地球各大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强烈、物质交换最为频繁的界面。来自宇宙和地球内部的各种能量在地球表面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陆地地表形态,而陆地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成因的多元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生物群落类型的分化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因此,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地貌过程的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是研究和理解自然地理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貌基本形态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李钜章 《地理研究》1987,6(2):32-39
本文从地貌学的性质出发,确定形态分类的指导原则应着眼于反映成因的形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形态基本类型的分类系统。给出进一步划分基本形态类型的两个分类方案,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8,18(1):38-43
通过航片判读和实地考察,分析了豫北黄河古道区沙地分布特征,从形态成因角度对风沙地貌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中生代以来华北平原隆起与凹陷呈NNE向相间分布的构造特点,对沙地形成与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风蚀地貌类型单一,形态简单,风积类型较为多样。风积地貌高度一般不超过10m。沙地及风沙地貌形成是典型风水两相作用之结果。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沙源状况的限制,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以山地高原为主、缺乏大平原的云南省,人口、耕地.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主要分布和集中在“坝子”中,“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远较其他地貌类型重要. “坝子”常被等同于“山间中小盆地”,但在现实中,“坝子”已远远超出了“山间中小盆地”的范畴,包括成因各异的多种小地貌类型,是对云南省一类较为特殊的小地貌的统称.云南“坝子”一般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雏形,再经各种外营力改造而成,其中流水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最为重要.因成因不同,“坝子”的形态及特征各异,据此可划分出构造坝、水成坝、冰成坝、火山坝四大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的出发点据对河床大地貌形态成因的研究得到下列认识。水流形成河床类型,其活动场所在谷底由于来沙堆积而形成河漫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学者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与演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闫娜  哈斯  刘怀泉  李双全 《中国沙漠》2010,30(4):801-807
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其形态及演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地貌响应和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本研究从沙丘形态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及演变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近50 a来国内外对抛物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8,18(1):38-43
通过航片判读和实地考察,分析了豫北黄河古道区沙地分布特征,从形态-成因角度对风沙地貌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中生代以来华北平原隆起与凹陷呈NNE向相间分布的构造特点,对沙地形成与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风蚀地貌类型单一,形态简单,风积类型较多样。风积地貌高度一般不超过10m。沙地及风沙地貌形成是典型风水两相作用之结果。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沙源状况的限制,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哈密盆地区域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对哈密盆地的现代地貌进行了成因分类,并系统地讨论了地貌结构特征,同时结合灾害地貌过程和资源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区划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学工作者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作为风沙地貌研究工作的初步总结,笔者尝试该沙漠风沙地貌区划研究工作。在风沙地貌地域分异规律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学以及多级序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选择主导分异因素,提出了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的两级区划系统。首先,根据下伏地貌的成因类型划出一级分区(风沙地貌区)。其次,根据沙丘形态特征划分出二级分区(风沙地貌亚区)。提出的区划方案将库姆塔格沙漠划分为7个风沙地貌区、23个风沙地貌亚区,并对各区和亚区的风沙地貌特征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划和类型是地貌学研究的两大核心内容。中国地貌区划已有诸多划分方案,比较而言,各种方案存在遴选指标不一、确定等级较少、反映特征各异、划分结果不同、成图尺度较小等不足。应中国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专项任务的需求,对较大尺度、多级地貌区划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梳理中国地貌区划的理论,包括板块构造与地貌圈特征、地貌形态与内外营力体系、地貌形态的类型组合与区域分异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提出的中国地貌二级区划的新方案,归纳了全国多级地貌区划分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大区—地区—区—亚区—小区”的全国五级地貌等级分区方案,建立了“大地构造控制下的地势阶梯特征—>区域宏观形态类型组合—>内外营力及基本形态类型组合—>区域内形态类型组合—>区域微地貌形态组合”的五级地貌分区指标体系,提出了五级地貌区划体系的命名规则和编码方式,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多级地貌区划单元精确定位的技术与方法,完成了全国1:25万尺度五级地貌区的划分,包括6个一级大区、36个二级地区、136个三级区、331个四级亚区、1500多个五级小区,并建立了全国地貌区划数据库。该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区域地貌学的发展、基于地貌区划的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