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2.
密云水库周边山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度主要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它与孕灾环境的各项因子密切相关。这些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流域水文、构造等内部条件因子以及地震、降雨等外部触发因子。为突出反映滑坡及泥石流主导因子的作用,本文参考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因子选择,重点选取对该地区滑坡及泥石流发生区域分析评价起一定主导作用的、便于研究区域数据资料与空间资料匹配、关系密切的几个指标,包括地形地貌要素(坡度、坡向、坡形、相对高差、地貌类型)、环境要素(植被指数、河网密度、洪水淹没范围)、构造要素(距断层的距离、断层密度、地质岩性),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确定每种要素及因子的权重,借助因子加权叠加办法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空间分布,用于表示其可能发生的统计意义上的可能性(概率),该研究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地貌学研究现状与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维明  刘樯漪  申元村 《地理学报》2016,71(7):1255-1261
通过对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地貌学研究项目的总体状况、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研究区域、人才队伍、研究热点、成果产出、获奖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概括地貌学的研究现状与态势等。结果表明:近5年来,地貌学获得的资助项目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研究团队显著壮大;研究系统已由高等院校为主逐渐发展成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并行的格局;不同地域地貌学研究的发展程度、研究对象及热点问题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构造、河流水文、黄土、冰川、风沙等是目前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从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产生效应来看,地貌学研究得到恢复和较快速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资助项目成果获奖层次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大型拗陷盆地(北纬36°-39°30',东经90°-98°30'),介于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昆仑山支脉祁曼塔格和布尔汗布达山之间,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250公里,土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见3页图1)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柴达木盆地为2600-3200米,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中心盐泽广布,所以蒙语称之为“柴达木”。它是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上兼具高寒和干旱的特点,对农业生产限制较大。1980年总人口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占37%。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等储量均占全国第一,天然碱、钙、芒硝、硼矿等都名列前茅,还有较丰富的铅锌矿和石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地区的土地类型及其利用改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由三条江河即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它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目前荒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开发利用沼泽地区的一个典型。因此,对三江平原的土地类型进行研究、评价与制图,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上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第一项“我国农业自然条件与农业区划研究”和1978年全国自然科学地学规划中关于编制全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图件任务以及1979年4月全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会议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包括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研究在内的资源调查与制图,并确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负责协调全国各省区共同完成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为了落实和加快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研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划归为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1977年,我们结合荒地资源考察,对该区自然条件及其分异规律进行了多学科调查,1978年,又针对该区自然带的分异问题进行补充考察。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嫩江  相似文献   
9.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与呼伦贝尔盟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土地研究的几个主要概念,即土地、土地分类、土地分级作了简要讨论,并结合黑龙江省及呼伦贝尔盟的具体条件,对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分类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拟订了该区土地分级系统——土地类和土地型,及适合于大比例尺制图的土地组。在此基础上,将全区分为18个土地类、71个土地型。文章还从水平带性、垂直带性和土地结构三个方面,介绍了该区土地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