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甘彩红  李阳兵  陈萌萌 《地理研究》2015,34(6):1259-1269
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例,应用网格分析技术,以1km×1km网格为单元,揭示了聚落与坡耕地资源之间的配置关系以及不同岩性区聚落-坡耕地耦合模式差异,并对研究区人地关系做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奉节县27个乡镇聚落和坡耕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趋同性,二者用地比、斑块等级大小高值都主要位于北部梅溪河河谷和中部长江河谷地区,低值主要分布于南部石灰岩地区;②坡耕地偏多型主要分布于砂岩区,坡耕地偏少型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区,而坡耕地-聚落均衡型则表现出随机分布格局;③研究区坡耕地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坡耕地基数大和坡耕地退耕难度大。受坡耕地分布的影响,坡耕地偏多型的土壤侵蚀较其他耦合类型严重;④27个乡镇人地关系划分为人地矛盾突出型、人地矛盾较突出型、人地矛盾较缓和型和人地矛盾缓和型四种类型,而人地矛盾较突出类型所占比重最大,面临着退耕压力和耕地压力突出的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2.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我国矿区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率又非常低(约10%),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开展全国矿区废弃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复垦研究的基础,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实时指导。本文正是根据这种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划分为5类25个亚类,均对每一亚类,作出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途径。为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政策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研究》2012,31(8):1399-1410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具有不同经济属性的5类耕地的空间结构。波谱分析显示,不同类型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周期,它们共同形成了距天安门约23~44km(近郊平原)、44~66km(远郊平原)、66~126km(山区)的耕地宏观空间结构。通过计算各类耕地的空间维数和Hurst指数,认为景观农田区、美化农田区、近郊山区22~47km圈层的耕地不具备分形特征;规模农田区、景观廊道带、中远郊山区48~126km圈层的耕地由于受城市发展、自然条件、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总体上,北京不同类型的耕地处于一种离散、连续和具有共度性、没有公度性的融合状态。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体系及其确定依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翟有龙 《干旱区地理》2004,27(2):245-249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总目标与分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扩大用地面积目标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目标,增加农用地目标与增加耕地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等若干方面,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与投资能力等方面综合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中国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29 个, 省级开发区584 个, 累计规划面积约8 000 km 2, 开发面积约1 500 km 2.本文在开发区典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简述了中国开发区具有类型丰富、数量多、规模大和呈沿海、沿边、沿江集中布局态势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开发区土地开发以新征新占农用地为主, 以旧城区改造为辅; 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主, 以开发利用各类荒山、荒地为辅; 以先征、先占(圈地) 后再用为特色; 用地面积大, 容积率小等四个方面的现状特点。归纳了开发区有耕地开发、旧城改造、海涂及海岛开发和荒地荒山开发四个类型。分析了开发区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耕地闲置、土地出让价格偏低和管理混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依法统一管理开发区各类建设用地;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山区墓地利用管理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贵州亮岩峰丛山地的墓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显示出墓地在一定坡度上的特定地段有集中趋势;在对墓地选址与土层厚度进行显著性检验后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层厚度著性影响墓地分布。以至于绝大多数墓地集中分布在日照较好、排水畅通、土层较厚的阳坡山麓地带,以占用土层较厚的优质耕地为主。在现实的墓地利用管理实践中,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用地指标,加强墓地绿化,实行墓地园林化建设等措施,以期综合性多元化开发利用墓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的怒江、迪庆两州地处云南省高寒高山峡谷区,地形破碎而陡峻,耕地稀缺,陡坡种植业占有很高的比重。由于人口的增长,陡坡耕地仍将作为该地区的主要耕地长期存在。这种传统的耕种方式已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负效应。本文根据其生存条件和利用现状就通过改良以取得持续利用的方向和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我国开始试行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生态退耕以来,到目前已历时十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工程实施强度较大,因此从国家尺度上进行宏观生态退耕格局的分析对于评估生态退耕政策和确定未来政策导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TM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为基础分析2000-2005年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陕西中北部为研究区,采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探讨了生态退耕工程实施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5年间,生态退耕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地区,尤其是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上游地区,生态退耕面积与建设占用面积基本持平。在各生态类型区中,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生态退耕面积最大,达到了1162.50km~2,主要用于还林;(2)整体看来,研究区内生态退耕的空间格局是合理的,即适宜性越差的耕地退耕比例越大。从退耕区域的适宜性水平来看,有77.35%的地区属于勉强适宜区,其中退为林地的面积为603.32km~2,退为草地的面积为528.94km~2。整个研究区内前者大于后者。然而,退耕地中仍有19.38%属于中度适宜区,原因可能来自于退耕指标分配等管理因素,另外,当地农民外出务工从而将中等适宜度的耕地退耕。结果表明,当前仍有大面积不适宜和勉强适宜的耕地存在,在未来工程实施过程区应该首先考虑该类地区。  相似文献   

9.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何书金  苏光全 《地理研究》2000,19(2):165-171
文章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筛选出了影响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4类14个亚类因子,并划分为6个等级。运用层次分析法,参考专家评分,来确定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综合潜力值的大小及每一级别的值域范围。以河南省平顶山市焦店乡为例,阐明了进行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可为全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及矿区废弃地有效合理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图是综合表示滇东北山区各个坡耕地单元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专题地图。该图表示的基本内容是坡耕地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级别、侵蚀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方向与措施。以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了该图。该图的编制为治理本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绿洲建设的关系。疏勒河流域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高山区。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的水资源潜力,应作出全面流域规划,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利用,水资源就近开发利用,保护下游地区环境、加高党河水库、改造老绿洲、建设新绿洲、扩大林地,遵循开发顺序等可行措施,建设高效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Yangshao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id-Holocen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catchment,and thus,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In the current study,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late Yangshao culture is reconstructed using GIS tool and site domain analysis(SD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during 5.5-5.0 ka BP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ihe River valley,Luohe River valley,northwestern Henan Plain,Fenhe River valley and eastern Gansu region,especi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Xi’an-Baoji line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At that time,at least 37,000 km 2 of lands were reclaim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and 132,000 km 2 of lands were affect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Human activities ha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land coverage.Charco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ancestors of Yangshao culture burnt forests for reclamation,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arbor pollen at 5 ka BP in core areas of the Yangshao culture.The area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ccounted for 3.2%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influenced area,while the moderately affected areas accounted for 20.1% of Yangshao culture influenced area.Meanwhile,92% of the land areas on the edge and outside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influenced area were not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The arbor pollen in these areas did not decrease until 4.0 ka BP.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区牛叫河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晗  吕斌 《地理研究》2012,31(6):1050-1056
太行山区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促进山区生态建设和保障山前平原城市密集带发展的重大课题。科学划分小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区,进而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推进太行山区小流域开发治理的关键举措。本文以位于太行山东坡的牛叫河小流域为例,界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程序,建立了包括恒定和波动两类指标的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以模糊聚类为主体的区划方法。将牛叫河小流域划分为分水岭区、沟坡区和沟道区三种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为:分水岭区地形平缓,通过改良土壤,可开展农作物种植,统筹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沟坡区地形坡度较大、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宜以林为主,并需采取综合保持性措施;沟道区土地平坦,应突破单纯的种植业模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Protected areas are essential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and these land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set aside for this purpose alone. However, the increasing global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mmodities creates conflict and tradeoffs between dedicating land for conservation versus food production. Efforts to set aside new land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 compromised by the globally rising demand, creating trade-offs between lands dedicated to conservation versus food production. Ecosystem services are the benefits that humans obtain from ecosystems.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protected areas provid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at can be used to build political support and raise funds for conservation. We analyzed the capability of current protected area networks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Spain to provide intermediate regulating services (habitat preservation for threatened species, climate regulation, erosion control and water flow maintenance) to support the final provisioning service of cultivated crops to support local communities. We found that existing networks of protected lands supply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particular carbon stocks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atic analys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gaps in protected area planning could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safeguard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jointly. However, our study also reveals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intermediat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ied by different of protected areas networks, with category VI areas (Natura-2000 sites) generally showing the highest potential for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Th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Natura-2000 sites for preserving regulating services in the European semi-arid region.  相似文献   

16.
美国遏制都市空间无序扩张的精明增长、紧凑增长等理论以及开发权和增长边界管理等措施,英法对乡村耕地、环境、生态、田园景观进行保护的做法,日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备法律政策体系和引导村民自主建设乡村的实践经验,给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大城市扩展、生态敏感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贫困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角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为主线对美、英法、日韩等先行发达国家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国外先行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出对中国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建春  高玉婷  曲衍波  关梅  张勇  王森 《地理科学》2022,42(7):1155-1165
充分识别陆海空间冲突并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关键。基于陆海空间利用现状与规划,构建陆海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冲突识别矩阵、邻域冲突测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山东省莱州市为案例区,1 km格网为研究单元,分别从陆地对海洋、海洋对陆地2个方向定量识别陆海空间的现状冲突和规划冲突,并结合四象限模型对冲突进行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 从冲突范围与强度来看,莱州市陆地利用与规划越过海岸线的范围更大,陆海交互冲突范围将持续增加,陆海统筹应重视空间复合利用与跨系统交互影响。② 从冲突的类型来看,现状冲突中陆地的水域与湿地以及海洋的渔业用海等利用方式对海陆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而在规划冲突中,陆地的一般农地区和其他用地区,海洋的农渔业区和港口航运区4类功能分区跨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③ 现状与规划的耦合分区结果显示,相对独立的陆海空间规划对于控制和缓解空间冲突具有一定效果,然而陆海空间统筹利用与管理迫在眉睫,应结合系统观点根据不同分区特点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要素视角的耕地"三生"功能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三生”功能的测评框架及分区概念模型。实证表明,南安市80%的耕地生产与生活功能以及60%的耕地生态功能为中等及以上,说明耕地利用功能强度较高。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分别在自然生产潜力与地理区位条件、耕作可达水平与耕地依赖程度、生态基底条件与生态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趋同性。南安市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较低且耕地开发已经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为此需要依据耕地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及功能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利用、保护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腹地山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孟勤  李阳兵  冉彩虹  李明珍 《地理学报》2021,76(11):2749-2764
山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有利于厘清农业景观发展的动态轨迹与方向,对农地用途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山区农业景观格局转型理论框架,并在三峡库区草堂溪流域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整体—微观的角度解析2000—2018年期间,以坡耕地、撂荒地和果园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特征。研究发现:① 果园沿河谷的扩张和撂荒地在较高海拔处的扩张明显压缩了坡耕地的空间,这导致区域景观多样性的整体增强,而在局部地形上的差异明显,斑块破碎但聚集度增强;② 研究区农户耕种范围内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主要表现为耕—果转换型、综合型、部分撂荒型和撂荒型4种模式,各模式揭示了山区农业景观格局的不同发展阶段;③ 在以社会经济因素为主的驱动下,三峡库区山区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具有双向性,表现为以传统均衡分布的纯粮种植景观向河谷生态经济双赢的经果林景观和较高海拔的撂荒地转变。研究结果揭示了近年来中国山区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独特性,对库区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以及库区乡村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旱地面积约33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包括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其中超过262万km2归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定义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市.超过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地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40亿元.中国治沙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最近30年,先后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年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0年启动)、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年启动)等一系列国家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以年均0.024% GDP的投入,治理和修复了大约20%的荒漠化土地.目前,以现有技术评估,可治理的沙化土地约有50×104 km2.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影响,预测未来50年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致在55×104-100×104 km2之间.若按照每年1.5×104-2.2×104 km2的治理速度,大约需要45 -70年之久.规划安排到2015年治理完成22×104 km2,到2030年治理面积新增33×104 kim2,到2050年治理完成45×104 km2.基于国家生态修复投资战略的总体安排,未来防沙治沙决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强化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治理;二是确立优先治理区,并在适当地方建立“生态特区”;三是改变投资模式,由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植树改为投资买林、买绿;四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70年权属不变)和实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