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2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6~72岁.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病人均见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9例颅内可见不同部位的出血灶.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增多的脑血管.VR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细小血管和侧支方面不如MIP和MPR.6例病人有DSA检查,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病理血管分布与CT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烟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重建在烟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烟雾病病例.受检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8例,其中1例同时动脉瘤.所有CTA图像均可评价侧支血管情况,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重建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平扫、CT血流灌注成像(CT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较影像学价值,找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合理影像检查路径。方法: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CT、CTA、CTP、DWI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12例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27例CTA显示责任血管。DWI与C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3.3%,8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7%,92.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平扫是常规筛选检查,CTP和DWI是发现脑组织缺血改变的敏感方法,CTA适用于确定责任血管。CTP和DWI、CTA检查可根据病人经济条件及临床表现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及MRI表现特点,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对AIP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为AIP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11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有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中有7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4例为局限性肿大。病变胰腺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I扫描在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T1WI上信号降低;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在动脉期强化减弱,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且强化均匀。MRI有5例显示包膜样环,CT有4例显示包膜样环,CT不能显示胰管狭窄段,MRCP有4例显示胰管狭窄段。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脾血管包埋变细4例,肾脏受累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肠系膜血管周围及腹膜后纤维化各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影像学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AIP患者胰腺内、外CT及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其影像学表现结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可做出正确诊断,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CT多模态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谱CT平扫、CTA及CTP图像,观察多模态64排能谱CT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①能谱CT平扫患侧脑碘(水)值、水(碘)值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能谱曲线斜率及能谱CT值两个指标无明显差异;②能谱CT动态CTP显示58例患者中,55例(94.83%)患者存在灌注异常,患侧和对侧的 MTT、TTP及CBF等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CBV无明显差异;③利用CTP原始图像重建的CTA原始轴位图显示颅内血管4~5级分支血管清晰,三维重建图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能谱CT多模态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可快速发现梗死责任血管、分辨梗死及缺血区,检查速度快、参数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C)颅内不同部位病灶的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6例颅脑TSC患者资料,分析颅脑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癫痫、智力减退及皮肤损伤为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癫痫最为典型,其发病率为93.75%。CT检查对不同部位TSC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SC患者CT平扫均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表现为条状、圆形或类圆形的钙化结节,且呈对称性分布,以侧脑室体部外侧缘多见;9例脑实质结节患者CT平扫示可见5例可于皮质和皮质下存在钙化结节状,且以沙粒状呈现,1例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缘清晰结节病灶;4例患者CT平扫可表现为脑沟和脑池的改变,皮层脑萎缩,额顶、颞枕叶脑沟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宽改变为CT平扫表现。脑室扩张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扩张,额、枕角明显呈气球样变化。结论:TSC患者主要以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及智力低下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CT扫描中室管膜下为TSC患者最为常见结节部位,不同部位结节可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颅内钙化结节病灶为CT平扫中TSC的最为特异性征象,故可将CT作为颅内TSC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12月97位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64层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以明确病因。结果:64层CTA诊断12例正常,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动静脉畸形,75例动脉瘤,所有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手术对比证实,其中12例正常病例行DSA检查,64层CTA漏诊1例,但其总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且简单、快速、微创、安全和经济,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去骨减影3D-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60例,正常19例,异常41例,其中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29例,与手术及DSA符合率100%。结论: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TP)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选择21例通过TCD检查确诊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无症状组(11例)与症状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CTA (血管成像)与CTP检测。参照组则为16例健康志愿者。将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间、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与参照组的TCD和CTP参数展开对比。结果:TCD表明,相对于参照组,症状组患侧大脑中MCA的血流平均速度更低,无症状组MCA Vm比参照组低,但是数据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无症状组与症状组的PI (MCA搏动指数)比参照组低(P<0.05)。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侧MCA Vm更低,其与颅内侧枝循环存在一定的关联。比较三组CTP参数,发现无症状组的CBF (脑血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症状组患侧CBF减少明显(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方面,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均延长(P<0.05)。而两组的CBV (脑血容量)相对于参照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CD和CTP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对单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灌注状况展开全面且综合评定,进而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CTA 20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及Inspace软件中的减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观察,其中92例有豫、DSA及手术资料,采用双盲法,比较各种影像效果,总结出64层CTA的优缺点.结果:64层CTA用药少、辐射剂量小、扫描及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并可任意方向旋转观察.VRT和MIP是最常用的方法,Inspace软件的减影技术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结论:64层CTA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常规筛选方法,可以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