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地震、测井、岩芯以及古生物等资料,对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格架下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三级层序格架下,不同沉积期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差异,SQA层序为初始裂陷型层序,主要发育冲积扇、近岸水下扇等粗碎屑沉积体系;SQB~SQC层序为伸展裂陷型层序,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扇三角洲和半深湖相等沉积体系;SQD~SQF层序为裂陷收敛型层序,发育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以及河流、沼泽相等沉积体系。低位域砂体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其时空展布主要受幕式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构造坡折带的类型和样式控制。在垂向上,构造坡折带类型控制不同类型低位域砂体的形成和分布,其中断崖型坡折带形成近岸水下扇,断阶型坡折带形成浊积扇以及断坡型坡折带形成扇三角洲砂体;在平面上,构造坡折带平面样式控制低位域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尤其是砂体的形态及规模受断层调节带控制。受同沉积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平面上主要形成断弯型、断接型、断沟型以及交叉型等4种基本砂体分布类型以及断弯-交叉型、断弯-对接型、断弯-断沟型、对接-交叉型、对接-断沟型和交叉-断沟型等6种复合砂体分布类型。低位域砂体在洼槽区相互叠置、连片分布,为各类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造—下坡折,平面上呈北北东向展布。调节构造—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大规模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调节构造—坡折带也控制砂体的形态,形成了7个呈舌状分布的小型湖底扇砂体;多级坡折带提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调节构造对物源和水系也具有控制作用。在调节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下,南洼储集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湖底扇砂体,且不同级别的复合构造的储集体类型和物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凹陷古近纪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折带类型、分布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对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2种类型的构造坡折带。断裂坡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阶坡折、帚状坡折和断裂转换带坡折,不同类型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②断阶坡折控制了陡坡带扇三角洲、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帚状坡折控制了沉积体系入湖方向和沉积厚度;断裂调节带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挠曲坡折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③构造坡折控制不同类型的圈闭组合,断阶坡折带发育断块型圈闭、岩性上顷尖灭圈闭;帚状坡折带发育掀斜断块圈闭;断裂转换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断鼻-岩性圈闭;挠曲坡折带发育地层超覆圈闭。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为下一步中深层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多幕构造演化与复杂构造变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坡折类型.以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文昌凹陷识别出4类6种陆相坡折带,并分析各类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分布于凹陷南部陡坡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单断式盆缘断裂坡折带、多级盆缘断裂坡折带及帚状盆缘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滑塌扇及湖底扇砂体的分布;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分布于凹陷北部缓坡带,控制着下切水道充填砂体、三角洲砂体及小型湖底扇砂体的分布,缓坡坡折带上发育的小型断裂调整并改造沉积物充填方向与沉积体系的分布.坡折带控制下的砂体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林畅松  刘景彦  胡博 《沉积学报》2010,28(5):868-874
应用二维层序地层模拟系统开展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揭示了同沉积断裂活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物供给量变化相互作用对沉积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模拟表明,快速的构造沉降、相对高的湖平面和大量的沉积物供给是形成相对深水扇三角洲的必要条件;而沉积物的供给量变小或构造沉降量加大时有利于形成近岸湖底扇或水下扇。模拟揭示出断陷湖盆陡坡边缘断裂形成的古地貌坡折控制着低水位域浊积扇或湖底扇的发育部位,同时对水进或高位域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中心的分布具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的构造沉降是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在陆内前陆逆冲构造边缘,层序发育早期(底部)发育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但由于相对快的构造沉降形成水进序列;在快速沉降的晚期沉降速率减小,碎屑体系向盆地方向推进,形成广泛河流三角洲沉积。由隐伏逆冲断裂形成的构造坡折带对低位域的分布具控制作用。在构造坡折带下的低位域砂体与上覆的水进域泥岩组合可形成重要的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湖盆,探讨这类盆地储集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对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沉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古地貌、基准面和湖平面变化是断陷湖盆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沉积环境,构造运动造就的古地貌影响最大。西部凹陷古近纪古地貌包括古隆起、古沟谷、古台地、古坡折和古断槽等单元类型,它们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和砂体的发育。根据构造特征,古坡折分为断阶型、陡崖型和陡坡型,它们分别对应于冲积扇-扇三角洲-远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和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等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营尔凹陷下沟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将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营尔凹陷下沟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远岸水下扇、滑溻浊积体、湖泊共6种沉积相类型,形成不同类型砂体。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远岸水下扇沉积相砂岩发育,砂岩物性较好,具备储集空间且储盖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油气成藏。三角洲平原亚相及近岸水下扇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砂泥分异差,储集物性差,难以形成油气藏。有利沉积相带空间展布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富集高产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江苏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的古近系戴南组为一套厚度近2 000 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从下到上分为一段和二段。通过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编图,戴南组一段沉积时,苏北盆地断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地形高差大,水体相对较深,水体范围相对较小,从南向北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戴南组二段沉积时,构造活动有所减弱,地形高差变小,水体相对较浅,水体范围扩大至整个凹陷,从南向北分别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利用砂岩等厚图等资料,确定了戴南组的沉积相图。沉积相在平面上分布范围明确,纵向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继承性。高邮凹陷边缘和内部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相和砂体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沉积相控制了油气分布,特别是对隐蔽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隐蔽圈闭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断层-岩性、砂岩上倾尖灭及透镜体圈闭等。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等为有利的储集岩相带。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联18-马18井区等几个有利的隐蔽油藏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地震资料,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的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戴南组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四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三角洲分布在北部缓坡,湖泊分布在凹陷的中心及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的侧翼,从凹陷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逐渐变为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整体呈南北分异、隆凹成带的格局。戴南组的沉积演化可划分为戴南组一段和戴南组二段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表现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先退积,后进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塔南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4种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开阔的复式箕状断陷结构使塔南凹陷形成了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空间;南屯组多沉积中心发育的优质烃源岩为岩性油藏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沉积断裂及其配置关系决定了塔南凹陷具有沟谷控源、转换带控扇、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水下扇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远...  相似文献   

12.
13.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井位分布不均,无法有效地对白垩系凹陷区的储集层潜力进行评估。首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采用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在建立全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古水深恢复,按砂组恢复出春光探区白垩纪古地貌特征,识别出了下切谷、坡折带和局部凸起等地貌单元。结果表明春光探区白垩系沉积经历了扩张—收缩—逐渐填平补齐的过程,沉积体系继承性较好;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反映了盆地的沉积过程,有助于储集层预测和微相划分,对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地貌单元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展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对砂体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局部凸起对砂体有分隔作用,坡折带控制着砂体展布和成因类型,下切谷作为搬运通道控制着砂体发育位置和规模。最后,对沟谷体系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古沟谷的V-U-W型发育模式,并定量分析其搬运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歧口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古近纪构造活动以断陷为主,演化形成的NW-SE方向多次凹复式箕状断陷结构和N-S方向歧口主凹双断复式地堑结构。通过分析其演化趋势和伸展断裂过程,发现歧口凹陷古近纪受伸展旋转走滑的双重构造作用影响,沧东伸展断裂系统对其的影响大于歧口伸展断裂系统,形成一个菱形或多边形的断陷湖盆,断陷边缘及内部发育一系列构造带。断陷湖盆的持续性沉降,使得烃源岩大量发育。主干断层切割生油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歧口凹陷古近系断陷构造形成多凸多凹、多物源、近物源的古地理背景,在断陷演化的不同阶段,有多种类型砂岩储集体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缓坡带、断阶带、盆内坡折带形成4种油气成藏模式。针对歧口凹陷古近系断陷构造演化的特点,优选勘探目标区,经钻探实例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震作用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爱  钟建华  隆锋 《沉积学报》2008,26(6):975-981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卷曲变形构造、液化砂岩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这是首次在蒙古南贝尔凹陷发现与地震作用有关的沉积特征。在塔21 9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砂岩脉(砂火山)、震动卷曲变形层、内碎屑角砾岩层、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震浊积岩层和上覆未震层。如此完整地震序列在同一口井岩芯中同时出现实属罕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古地震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组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层剥蚀状况,将层序界面分为洼陷带内的平行不整合面、凹陷边缘超覆带的角度不整合面、旋转断块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和潜山顶部强烈剥蚀不整合面4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界面类型采用不同的剥蚀地层恢复方法,重建了辽河滩海海南—仙鹤地区关键构造期古地貌形态。研究发现海南—仙鹤地区发育下切谷、陡坡断裂坡折带、古凸起等多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整体呈现沟、梁斜列,下切沟谷和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物源面积大、物源方向与海南断层斜交等特点。古地貌对物源体系、层序构成和砂体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具有"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砂体平面上分布受断层坡折控制、纵向分布受体系域控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赫  李军辉  金镇龙 《地质科学》2011,46(4):1079-1093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发育的岩性—地层...  相似文献   

18.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地震、钻井、测井、地层对比以及地层厚度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 该区发育三种类型坡折,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坡折带沿着凹陷西部英台鼻状构造呈南北向弧形分布,平均 坡降介于19‰~50‰之间。坡折带的发育对层序结构及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发育于层序的底部,控制 了SQ11河流相加积型层序的发育,其特点是坡折下部地层厚度是上部的2倍。挠曲坡折带发育于层序中部,呈现缓坡带 (α) 和陡坡带(β) 两段式特点,四级层序SQ21在坡折部位发育密集的上超点,形成了以湖相上超为特点的层序结构,同 时坡折带两侧地层具有上薄下厚的分布格局。沉积坡折带分布在层序顶部,控制了五级层序SQ22-1的发育,形成了湖泊 -三角洲相进积型层序,具有坡折下部薄、上部厚的分布特点。断裂坡折带控制的河流相加积型层序,有利于断层上倾遮 挡及点坝透镜体圈闭的发育;挠曲坡折带控制的湖相上超型层序,有利于岩性上倾尖灭圈闭的发育;沉积坡折带控制的湖 泊-三角洲进积型层序,有利于河口坝型岩性圈闭的发育,因此,坡折带的研究对于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储层物性与粘土矿物演化、有机质成熟过程、油气生成、新生矿物形成、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等沉积成岩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储层孔隙的成因与分布;根据储层岩性、成岩结构与储层物性特征建立了贝尔凹陷5种储层的储渗结构类型,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与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