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湾扇贝引种复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海湾扇贝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中国,10年后发展形成庞大的海水养殖产业,为解决全人工养殖中育苗和养成生产中出现的病害造成大量死亡,个体小型化趋向,单位产量下降及肉柱得率降低等严重问题,于1991年12月再次从加拿大引进海湾贝种贝,通过人工育苗途径,更换了原有养殖群体的种质,在12个海区试养结果表明,再次引进的海湾扇贝,其抗逆性,生长速度,体型,肉柱得率,生活力等性状,均比原养殖群体有显著提高,自1  相似文献   

2.
海湾扇贝消化盲囊衣原体样生物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1992 ̄1995年研究了胶州湾养殖海湾扇贝消化盲囊内寄生的原核生物。光镜和电镜下可看到消化盲囊的组织病理变化和这种寄生物形成的包涵体。初步认为它是一种衣原体微生物,与近年来养殖海湾扇贝的大量死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孔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其闭壳肌干制品一干贝,为名贵海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因此可大量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从而推动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但是从1997年夏季以来,山东沿岸市自日照、青岛,北自烟台,东自威海等地相继发生林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目前这种死亡情况还在发展,严重危及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为此就这一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讨,对以后林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出现死亡,提出预防对策。一、惊孔扇贝死亡情况:这次发生杯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前的病态,各地基本上很相似…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种质退化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英杰 《海洋科学》1992,16(6):64-65
海湾扇贝自引进后便开始了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技术。但在扇贝养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冬天胶州湾扇贝发生了大量死亡,有的养殖场几乎“全军覆灭。”在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面盘幼虫解体现象也给扇贝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病害仍未找到具体的病因,至今困扰着学术界和养殖界。  相似文献   

5.
万山水域温盐分析:海湾扇贝养殖环境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初步建成的《养殖水域温盐信息系统》进行试验开发,分析了海湾扇贝南移至万山水域养成的可行性。根据万山湾18a每日的温盐信息,通过平均值、距平值、极限值等多项统计特性的分析,认为珠江口水域只有10月至翌年4月基本具备养成海湾扇贝的温盐自然条件,盐度20~35;温度18~28℃。而每年6~8月该水域都会受高温、低盐的袭击,盐度极端低值曾出现2.39、3.06、4.80等,在这样的盐度条件下,会导致海湾扇贝养殖成体全部死亡。因此,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作者认为该水域不宜发展海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6.
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种类,今年入夏以来,部分养殖区出现死亡现象。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扇贝死亡概况 今年死亡的主要是栉孔扇贝,受灾区轻者20%~30%,重者达70%~80%,甚至绝产。海湾扇贝则多数正常,最高死亡率不足10%。死亡时间主要在7月初至9月上旬。内湾区发病较早,始于7月上旬,开放性海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就总体而言以7月下旬至9月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8.
污着生物对莱州湾海湾扇贝养殖的危害及防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湾扇贝在我国北方沿海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已形成规模化生产。本文将通过多年养殖实践着重讨论海洋污着生物对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养殖的危害及对策,并介绍一些有效的防除方法。1海湾扇贝养殖网笼上的污着生物的基本情况及危害莱州湾在1986年开始试养海湾扇贝,  相似文献   

9.
海藻榨取液在海湾扇贝亲贝蓄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湾扇贝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的浅水区,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因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苗种不足影响其养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各育苗场普遍采用了提  相似文献   

10.
海湾扇贝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2年7月-11月在青岛胶州五号码头养殖海区采集海湾扇贝,定期取样,测壳长、水温,并对性腺进行切片观察,以研究其性腺发育。观察表明,海湾扇贝性腺由3部分构成: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元素分析和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EA-IRMS)对中国北方不同养殖地区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闭壳肌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分析3种养殖扇贝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青岛和獐子岛虾夷扇贝闭壳肌的?13C和?15N均差异性显著,长岛和旅顺栉孔扇贝闭壳肌的?15N差异性显著,莱州、牟平和旅顺海湾扇贝闭壳肌的?13C和?15N均差异性显著。闭壳肌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来源的3种养殖扇贝。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用微波消解对海湾扇贝样品进行处理,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海湾扇贝合组织中重金属Pd、Cu、Cd、Zn的含量,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并对海湾扇贝养殖水体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Pb、Cu、Cd、Zn在海湾扇贝各组织中的含量不同,Pb、Cu、Cd在内脏中含量最高,Zn在扇贝柱中含量最高,与标准值相比,Pb、Cu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符合标准,而Cd在除体液外各组织部位中的含量均超过《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规定的1.0mg/kg标准值,而海湾扇贝养殖水体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3.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家系的生长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共4个试验家系.在养殖60、127 d时测定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并分析各养殖时期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期,2杂交家系子代的壳高、壳厚以及体质量均表现出生长优势(P<0.01),因此认为通过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方式是改善扇贝的良好方法.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自交家系,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杂交家系HZ来说,壳长(60 d)和壳厚(127 d)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在杂交家系ZH,60 d时壳长和壳厚的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127d时壳高的决定作用最大.因此对于两个杂交家系的选育,应按照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选择各时期的优势性状,以使子代的杂种优势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4.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于1996年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吕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贝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ф=5.55-5.79u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ф=4.35um)的藻类具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对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 PP)、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I)、正交子一代(紫扇贝♀×海湾扇贝♂, PI)及反交子一代(海湾扇贝♀×紫扇贝♂, IP)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5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88.45%;正反交子代中的扩增位点大部分(97.23%)来源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中出现了非孟德尔遗传位点,如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部分扩增位点在杂交子代中丢失,正反交子代中出现12个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中没有的扩增位点;通过多态位点比率、Nei’ s基因多样性、香农式多样性指数、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发现,正反杂交子代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遗传分化均显著。  相似文献   

16.
4种养殖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进行了遗传分析.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栉孔扇贝4种养殖扇贝群体中,种内遗传相似度依次分别为0.841 5,0.786 3,0.719 0和0.673 1,香侬氏指数分别为43.52,58.87,80.16和92.83,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AFLP标记共享位点分布表明,在4种扇贝中栉孔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之间的共享位点最多,同时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相似度也以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之间为最高(0.769 5),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之间为最低(0.662 6),揭示所研究的几种扇贝中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262 1);找到了21个种内特异性AFLP标记和种间共享标记,可用于种质鉴定和分子辅助分类.  相似文献   

17.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推动中国扇贝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于2008年从秘鲁引进了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尝试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具有优势性状的杂交子代.利用引进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培育出紫扇贝(雌)×海湾扇贝(雄)杂交扇贝.实验证明紫扇贝的卵子与海湾扇贝的精子可正常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杂交扇贝的生长速度在幼虫阶段和成体阶段均快于海湾扇贝.至收获时,杂交贝比海湾扇贝平均壳高、壳长和壳宽分别大27.3%,25.2%和19.3%,体质量增加107.0%,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于2008年被引进我国,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成功杂交。为探讨紫扇贝在海湾扇贝属中的分类地位及与相似种海湾扇贝的进化关系,随机选取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各10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42bp,碱基组成A+T所占比例分别为紫扇贝54.2%和海湾扇贝55.1%。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种内分别有6和10个变异位点,种间有41个变异位点,且种内和种间变异均为转换或者颠换,无插入/缺失类型。结合Gen Bank同源序列信息,对海湾扇贝属物种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属7种扇贝[紫扇贝(A.purpuratus)、A.irradians、墨西哥湾扇贝(A.i.concentricus)、A.i.irradians、A.nucleus、A.gibbus和A.ventricos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与紫扇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ventricosus,且该两种扇贝单独聚为一支。其余5种扇贝中,A.irradians、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最先聚为一支,支持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为A.irradians两个亚种的结论;另外,A.nucleus与以上三者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海湾扇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四种滤食性贝类滤食器官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4种滤食性养殖贝类的滤食器官鳃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1、4种贝类的鳃纤毛是极其发达的,鳃丝内侧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2、海湾扇贝、栉孔扇贝鳃丝的侧纤毛不如太平洋牡蛎和菲律宾蛤仔的发达,太平洋牡蛎鳃丝内侧纤毛很发达;3、4种贝类鳃丝之间的距离都大于20μm,鳃丝间距排序为菲律宾蛤仔<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从电镜观察的结果看,贝类的取食与鳃的结构及鳃丝上纤毛的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在山东省长岛已有21年的历史。1983~1993年连续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现象,累计2万多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因此,迅速查明栉孔扇贝死亡的原因便成为扇贝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1 栉孔扇贝死亡原因 1.高温期进行分苗,使贝苗受到高温刺激,是引起扇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由于栉孔扇贝在分苗养成初期挂的水层偏浅,而在牡蛎繁殖高峰期内扇贝放养的水层又没有下调到深水层来避开牡蛎苗的附着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