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南海与大洋磁异常的相关性探讨南海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洋壳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2.
东海的地壳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东海地壳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状况,并利用前人大量的调查研究成果,根据自西向东地壳速度结构的差异,将东海海区划分为东海陆架区、冲绳海槽区、琉球岛弧-海沟区三部分。东海陆架区主要由沉积盖层(速度为5.8~5.9km/s)、基底层(速度为6.0~6.3km/s)和下地壳层(速度为6.8~7.6km/s)三个速度层组成,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地壳。冲绳海槽则位于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过渡地带,它仍然具有大陆地壳的结构特征,并无洋壳的形成,但在海槽的轴部地壳已经减薄。琉球岛弧-海沟区的地壳结构总的来说属于过渡型地壳,但在海沟靠洋一侧已属于大洋型地壳,而从琉球海沟往东的西北菲律宾海盆,就完全属于典型的大洋地壳。  相似文献   

3.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宙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4.
大洋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地球化学变异和物理变化的过程,板块构造每100~200 Ma可以完全更新大洋盆地.而岩石圈则是地球的地幔到地壳、地壳到海洋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传递与转换形成的产物,独立的阳光与演变的洋壳提供了生命在独特的海底和次海底的类似地球早期生态系统的生长环境.洋壳的形成到重新俯冲到地幔,始终伴随着海水的相互作用,海水与其他物质最终经循环又重新进入了地幔.  相似文献   

5.
直立椭圆柱体重力场的谱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守志 《海洋与湖沼》1995,26(3):234-240
利用傅里叶积分变换法导出了埋藏的直立椭圆柱体的重力场在频率域中的解析公式,依此得了确定此直立椭圆柱体尺寸的公式,提出依据这些重力公式来计算侵入大洋地壳中的地幔柱的尺寸和洋壳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霍明远曾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八个参数,在定性描述边缘海与大洋具相似性的基础上,利用Fuzzy数学方法,求取了边缘海与大洋相似度约为0.7。本文试图在地球化学方面探讨南海(作为边缘海的一种类型)中央海盆洋壳与大洋壳的差异性。Roncv等(1969)发表了大陆、次大陆型和洋壳的体积、质量和平均化学成分的资料,本文选用该资料中洋壳化学成分分析中的10种成分作为标准集合。  相似文献   

7.
在大陆和大洋地区,莫霍不连续面代表从地壳到地幔之间的、由地震所定义的一级声阻抗界面.探测莫霍面这个前沿科学问题是许多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目标,但却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至今未能实现.今天,IODP(综合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的"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对于钻探洋盆地壳而到达莫霍面,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安·德富卡海岭东侧3.5Ma的洋壳上发现温泉M.J.Motl等温暖的变换海水在洋中脊侧翼上通过基底岩石以很大的规模循环着,就象大洋每隔几个十几万年通过地壳一次一样。这样大规模的热液循环通过海底带走了20%以上的总热通量,并且可能明显增加了大洋的地球...  相似文献   

9.
洋中脊洋壳的形成与上地幔通过绝热熔化和多孔熔岩流的连续过程形成熔融物是分不开的。熔岩一旦到达洋壳,就会被不连续的事件所控制;来自于中层洋壳熔岩体的岩墙侵入构成了上地壳的席状岩墙,同时,近地壳的熔岩构建了下地壳的层状辉长岩(Kelemen等,1997)。由地幔运移和抽取而来的熔岩也许是间歇性的;一些关于洋中脊轴部结构和熔岩化学方面的研究显示,洋壳在间歇的岩浆期内增长(Lewis,1979;等)。Kappel和Ryan(1986)把沿着胡安.德富卡洋中脊形态的显著变化归因于由岩浆活动与构造作用的转换所致的不稳定的洋壳增长;因此,在争论地壳形成稳定型…  相似文献   

10.
在陆地和大洋中均已发现微生物生活在沉积物、沉积岩和火山岩之中。在大洋热液泉口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非常丰富,被认为是在海底下发现的喜温和喜高温微生物群落的代表。我们的先期研究支持这种假说:微生物参入了大洋火山壳的矿物转换、地壳的元素提取以及地壳中元素的沉...  相似文献   

11.
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进展和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绳海槽是张裂于东亚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对其地壳结构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冲绳海槽重力场、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海底磁异常条带以及火山岩和岩浆作用这4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海槽的地壳结构、地壳性质和所处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探讨。认为冲绳海槽绝大部分地区地壳厚度大于正常洋壳,应属减薄的陆壳,由裂陷作用形成;但海槽中段和南段中央地堑地壳速度结构与洋壳类似,发育条带状磁异常,且已有大量幔源物质参与了地壳的组成,具备初始扩张作用的特征。对于海槽内是否存在洋壳,仍需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是研究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冲绳海槽及邻区广角反射/折射地震研究成果,对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地壳厚度较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减薄的陆壳,但局部已出现洋壳;海槽北、中、南三段处于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地壳厚度、结构、减薄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琉球俯冲带不同分段活动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的不同是造成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和构造演化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冲绳海槽内洋壳局限于海槽中、南段轴部,在轴部地堑沿走向方向布设OBS测线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洋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古地磁学在20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名为"Slo Mo"计划的第一个航次。"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  相似文献   

15.
北大西洋中部洋壳的长期剥蚀Brian.E.Tucholke等研究区位于大洋中脊西侧,共分(A、B、D)3个区,它们可反映年轻洋壳的一般状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先进方法。B区的洋壳约24Ma,展现为N24°E的线性深海丘陵,研究区位于一个1.3km高的...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下陆坡地壳厚度除中地壳外,其他壳层厚度减薄且不稳定。深海盆地壳分3层,厚度虽薄但相对稳定,其底部缺失7.3km·s-1的高速层。测区内地壳总厚度:陆壳26—30km,过渡壳13—22km,洋壳为8km。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岩 Sekine  M 《热带海洋》1996,15(2):37-44
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下陆坡地壳厚度除中地壳外,其他壳层厚度减薄且不稳定。深海盆地壳分3层,厚度虽薄但相对稳定,其底部缺失7.3km·s^-1的高速层。测区内地壳总厚度:陆壳26-30km,过渡壳13-22km,洋壳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古老的(约36亿年前),但目前板块论者认为洋壳是年轻的.按一般推理,所谓海洋应先形成海盆.而后逐渐盛满海水,所以洋底的年龄应老于海水.但根据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所获的大量资料说明,世界各大洋的洋壳年龄均较大洋年轻得多,从目前深海钻探所采获的岩芯,经同位素测年的结果发现其年龄值均小于1.6亿年.1980年《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西南太平洋瑙鲁海盆钻一深孔,经研究发现其洋壳时代相当于中侏罗世(1.7亿年±),这是迄今在太平洋获得的最老洋壳的年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大洋型地壳构成将近三分之二的地球硬质壳层 ,也许这种趋势从地球年轻时候起就保存下来了。至今一般都认为 ,在太古代 (超过2 50 0Ma前 ) ,当地幔的温度是现代的 3倍时 ,在扩张过程中形成的洋壳具有另一种组分。这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太古代大洋岩石圈的标本来加以审核。通常岩石圈在俯冲返回地幔时多次被改造 ,但其被命名为蛇绿岩套的个别组分保存在板块碰撞和造山运动区。来自北京和一批美国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研究了不久前在北京东北 2 50km的华北克拉通区域发现的蛇绿岩套。华北克拉通包括含有片麻岩、角闪岩、云母片岩、白云石化大理岩…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异常地幔与地壳性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东海冲绳海槽,位于琉球岛弧-海沟系的陆侧,为半深海弧后边缘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一系列实际调查和专门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海槽地壳演化的认识.但在探讨海槽深部构造时,均未论证异常地幔的存在;在剖析槽底地壳性质时,认为已出现新生洋壳或认为属过渡型地壳,分歧存疑之处颇多.在板块大地构造框架中,普遍认为边缘盆地是弧后扩张(形成新洋壳)的产物,但在冲绳海槽,地壳厚度明显大于正常洋壳,拖网取样采获大量中酸性岩石,从而对海槽的扩张成因产生了种种疑问.本文将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试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进而确定冲绳海槽在洋盆演化阶段中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