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3):300-300
NASA科学家关于覆盖格陵兰和南极的巨大冰原的大型综合调查发现,气候变暖正在改变着地球最大的冰雪库能留存多少水。NASA宣称,这次调查首次应用统一、综合的方式清点了10年来总共损失了多少冰和新增加了多少雪。调查表明,在1992-2002年间,总的说来极地冰原在损失,与此相应海平面在上升。调查首次记录到南极西部冰架大面积变薄。格陵兰中部降雪增加,边缘冰原在变薄。这些现象都是气候模式所预报的气候增暖信号。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第一次仰望天际、惊见极光的那一刻开始,极光就一直是一个谜。极光来自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传说,中国的漠河也流传着关于极光的传说。它如梦如幻,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将漠河——这个中国唯一能有机会一睹极光风采的地方装扮得神奇而绚丽。  相似文献   

3.
1概述(1)什么是极光?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大气高层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光的产生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使大气中的分子、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发光现象。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在漠河出现的极光是地球北极发出的极光,所以在漠河看到极光称为“北极光”。(2)磁场的作用。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故极光常见于高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60°~45°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  相似文献   

4.
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大气高层的自然现象。通过对漠河等地出现的极光进行分析,总结出北极光出现的一般特征。漠河是我国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点,并在四季都可以出现。根据现有资料统计,1956-2010年,我国出现极光共72次,其中漠河出现58次。出现最多的年代为20世纪80年代共28次,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89年共9次。  相似文献   

5.
在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常常出现一种壮丽的奇景:高阔而幽蓝的天幕上,一条条巨大的彩色光带竞相辉映。有的宛如长空垂幕,折迭生辉;有的仿佛探照灯的光柱,直射天宇;有的好象薄纱彩带,色彩夺艳;有的颇似针状流光,四处流淌。光带的色彩丰富而鲜艳,有孔雀蓝、翡翠绿、胭脂红、赤金黄、玫瑰白……各种色彩交错变幻,组成一幅幅艳丽的美景。这就是美妙迷人的极光。 极光之美妙,常常博得人们的赞美。她娇  相似文献   

6.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8.
季军 《青海气象》2007,(3):76-77
南极,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个既神奇又神秘的地方,一块令人向往的冰雪世界,一块地球上没有受到人类破坏和污染的大陆。这一方净土,让许多人梦牵魂饶。作为第22次极地考察队的一员,我于2005年11月18日,从上海民生码头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经过1个月的长途航行,于2005年12月18日凌晨抵达南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朱永宽 《气象》1983,9(1):43-43
《气象》1982年第10期刊登了郭旭光同志在齐齐哈尔于6月18日夜22时05分到50分期间观测到极光。这次极光,我们也观测到。这是我站自有记录以来22年间观测到的第一次。 这次极光于1982年6月18日22时14分开始见到,它从地平线向上凸起,是一个半圆形的白色光斑。它扩展得很快,22时15分就扩展成光弧,视半径约为伸臂十指。光弧带的视宽度约为仲臂二指。光弧带呈白色,光弧内外的天空呈浅蓝色。17分,光弧视半径达最大,约为伸臂十一指,光弧带也变  相似文献   

10.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登义  邹捍  周立波 《大气科学》2008,32(4):882-892
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84年以来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概要地作了回顾;第二部分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5年来在极地大气科学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第三部分是对未来极地大气科学考察研究的重点问题的展望与建议;第四部分是结论与讨论。作者认为,未来极地大气科学考察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包括:(1)南极北极冰雪变化差异成因,(2)北极冰雪变化异常与我国气候变化关系,(3)南极冰雪变化与人类未来。  相似文献   

11.
南极无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在粪土层中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地海鸟、海兽等生物排泄物的堆积层和含粪的沉积层是进行极地生态地质学研究的良好载体。从生物粪土沉积层中恢复出的企鹅、海豹数量变化记录表明,历史时期南极企鹅、海豹种群数量出现过显著的波动。在新冰期时企鹅数量锐减,气候过冷或过暖都不利于它们的生存,南极海豹数量变化也受到气候变化、海冰条件和取食行为的控制。另外,南极海豹毛和生物粪土层中还保存了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信息,汞(Hg)含量的波动与人类冶金文明的盛衰存在明显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极上空“臭氧洞”形成和演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绍厚 《高原气象》1992,11(1):83-89
近十年来,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洞”的出现、演变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气候效应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担忧。目前在南极“臭氧洞”形成理论方面,人类活动影响学说占有统治地位,但两年前魏鼎提出的“电化学-动力学”理论颇受重视。本根据作在日本南极昭和站(60°00′S,39°35′E)工作期间,收集和观测到南极臭氧数据、极地涡旋以及有关的太阳和射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作了仔细的统计相关分析。结果为魏鼎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进一步指出了由太阳活动所导致的带电粒子流准11年周期变化与南极上空特有的大气环流相结合,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活动(释放化学物质,特别是CFCs)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过程,评述了南极臭氧洞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讨论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研究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建立自动气象站(AWS)对在广阔的无人居住的南大洋区域扩大资料覆盖是一件引人向往的事情,在南极尤其如此。澳大利亚科学技术部南极处过去在冰原上曾使用过自动地球物理观测站(Bird和HumPhreys,2972),但是这些站用的是观测现场的磁带记录,而本文所讲的自动气象站则利用  相似文献   

16.
张之锜 《气象》1983,9(5):31-32
绚丽多采的极光,是一种十分壮观的现象。按照《规范》的表述,它是“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偶尔可见)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亮度一般象满月夜间的云。光弧常呈向上射出活动的光带,光带往往为白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神州大地上这个地球之巅,炎黄子孙之骄傲,世界人民之神往。藏语为“女神第三”的译音——珠穆朗玛峰(中尼边境处),更受到探险家的青睐。至于她的“故乡”,多年来,吸引着不少科学工作者为此而献出心血。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川大约产生在二千五百万年以前,即旧第三纪和新第三纪之间。当时由于在南极的极地条件下确立了一种封闭的环级海洋,大气流系统,在造山作用下,地形发生变化,引起浅水海侵,结果形成了冰川。南极冰川的总面积约有二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冰和大陆架冰为一千五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地区的水域航行,船员们常常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冰山在水面上漂浮而过。如果幸运的话,他们还可以在这冰山群峰之中偶尔发现非同寻常的“绿色冰山”,这种冰山远望一片翠绿,仿佛万木葱茏,充满生机,在这银装素裹的极地世界中,即使是一小块绿色也会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喜和诧异。  相似文献   

20.
1.引言极地平流层云(PSCs)对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及北半球臭氧的耗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极地平流层云通过沉降作用清除平流层中作为云的成分的氮化物.云层内低的氮化物含量,对高水平的活性氯物质的存在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