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运用耳针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主要与阴血不足有关,实证主要与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相关。其在治疗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强调本病治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佐以镇静安神,养血宁心。取神门、枕、心、脾四穴为主穴,以穴简、病清、症明、术切为奏效关键,临床应用每每应验。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吴清明教授从瘀辨治老年顽固性失眠的经验。吴教授认为,老年性失眠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久则入络化瘀。血瘀既是长期失眠的结果,又是造成失眠顽固反复的重要因素。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加之久坐少动,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畅,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故而老年人失眠的证型中兼有血瘀证的患者越来越多,临证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朱莹教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经验。朱教授治疗失眠常从脾胃入手,其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司升降,若脾胃和则气机畅、浊气降,气血调和而神有所养,心肾相交,营卫阴阳调和则寐安。临证治疗以健运脾胃为主,喜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但不拘泥于一方,注重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用药灵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综合历代医家对失眠的认识,阐述张永臣教授对于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总结其运用针刺拔罐配合按摩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和、脏腑失调,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脏腑为本。临床运用针刺、拔罐配合按摩的治疗方法,标本兼顾,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6.
介绍邵祖燕教授针药结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邵教授认为脾胃失调是引起失眠的关键,临床治疗多从中焦入手,应用健脾益气、调和气机、化痰除湿、清热化痰、理气活血等治法,分别选用归脾汤加减、逍遥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自拟五丹胃福汤加减等方剂,并配合针刺治疗,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取得显著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介绍赵彦教授采用二仙汤加味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肾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肾精是肾气和肾的物质基础,肾之阴阳是肾气活动的体现。肾阴肾阳为肾精提供动力和水源,故肾精亏虚必然会导致肾之阴阳失调。治疗上采用二仙汤加味补肾填精、调和阴阳,且联合揿针治疗,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9.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补、润、通三法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经验。朱教授认为,老年性便秘多因气血阴阳亏虚,肠道传导无力、失于濡养所致,治疗时应以虚为本,以燥为标。其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常以补中益气汤、润肠丸、增液汤、济川煎等为主方补益气血阴阳,合用麻子仁丸、五仁丸或其他质润多脂之品润肠通便,标本兼顾;虚实夹杂者,可根据兼夹气血、寒热、湿食之不同,伍以理气活血、散寒清热、化湿消食之方药,补虚泻实,辅以通法,三法并进,并重视对老年性便秘患者的疾病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健康失眠(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亚健康失眠(肝郁气滞型)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抑郁量表(SAS、SD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8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各项指标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4个项目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AS、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健康失眠(肝郁气滞型)有明显疗效,且对情志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BCP)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BCP以阳虚寒凝证居多,其基于《黄帝内经》阴阳理论,形成对于本病“阳化不足,阴成太过”的基本病机观,临床上常使用“桂枝-连翘”药对代替阳和汤治疗,寒温并用,去性存用,达到调和阴阳、内驱癌毒止痛的目的。在临证施治中,强调结合三焦生理及阳气化生宣发等特性,补阳温阳无忘通阳运阳,同时注重阴阳互根互用,阴阳调和之度,阴平阳密之要。  相似文献   

12.
以 “肝为五脏之贼”为理论基础,结合“五脏皆能不寐”的观念,总结肝脏导致失眠的先导性、病理因素的杂糅性及肝病迁延他脏、影响情志的特点,提出临证当以治肝为中心,以疏肝为主,兼以补肝、镇肝、敛肝三法联合应用;重视多脏联合辨证治疗,早期介入情志治疗,为从肝论治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华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失眠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多从病因病机入手,以治胃为基础,兼以补虚泄实,调整脏腑阴阳。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食滞胃脘、痰热中阻、肝胃不和、心脾两虚4个证型,分别治以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归脾汤加减。临床随症化裁,合理用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五行音乐之角调干预经前期综合征情志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 例经前期综合征情志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行音乐之角调干预。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以及情志障碍主症(精神抑郁、烦躁易怒、悲伤啼哭、焦虑忧思、失眠)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精神抑郁、烦躁易怒、悲伤啼哭、焦虑忧思、失眠主症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五行音乐之角调干预经前期综合征情志异常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及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督脉痹阻,元神不安,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其采用“通调针刺法”,以神庭、百会、四神聪为主穴,通督脉、调元神,益元气、调脏腑,调节经络气血阴阳,同时辨证加减取穴,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半夏的应用,探讨半夏通阴阳的作用。半夏可通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的运动恢复正常;同时能引阳气入阴寒结聚之处、助阳化气,助机体散解气血津液之凝聚;还可通表里阴阳,使表里经络通达。半夏通阴阳的方式为引阳入阴,使气血津液运行瘀阻的通道恢复畅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疗程为4周。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失眠中医证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及疗效对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医单症评分比较,除不寐一项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柴胡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毛以林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毛教授认为,失眠一症病因复杂,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其总病机为阴阳失调。临证时应从虚实出发,实者多从痰、火、瘀论治,虚者多从心、脾、肾亏虚入手,并灵活运用安神药对加减,辅以调畅情志之法,临床取效斐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滋肾宁心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及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滋肾宁心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坤泰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结果:失眠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8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宁心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抑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三焦是联系五脏六腑之枢纽,是气、血、津、液、精的生化之源和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气化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之本,三焦气化失调是失眠的重要因素。韩景献教授的“三焦针法”,又称为“益气调血,固本培元”针法,其通过疏理三焦,可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的目的,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