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新疆乌尊布拉克盐湖是我国目前少见的含钾硝酸盐型盐湖。文中根据资料和CK96—1钻孔剖面中(14)C年龄以及岩性的变化,粗略地探讨第四纪晚更新世末期大约4万年以来新疆乌尊布拉克盐湖沉积特征、成盐环境和大致年代。  相似文献   

2.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3.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玉门关西雅丹地貌的分布和特征及形成时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玉门关西雅丹地貌位于玉门关以西68 km的疏勒河故道北面北山剥蚀残丘准平原的东西向断层谷地中(90°00'~90°10'E, 40°30'~40°34'N),该区雅丹地貌组成的古湖相地层被推测形成于中更新世甚至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末的新构造运动湖水向西撤退,随即被晚更新世的戈壁砾石层覆盖。晚更新世末发育了东西向古河道,以后由蒙古高原南下的强劲北风吹蚀而成,雅丹一般高20~40 m,最高可达100 m,形态丰富多姿,为世界上所少见的大中型、密集的、形态奇特的雅丹地貌景观,是旅游观光和科研的宝地。  相似文献   

5.
张信宝  周杰 《中国沙漠》1996,16(4):411-416
晚更新世以来, 黄渤海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黄渤海的出现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黑潮暖流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温湿期的气候较早中更新世为湿润, 降水特别是汛期降水较多, 侵蚀强烈。和黄渤海三次大规模海侵相对应,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强侵蚀期, 中更新世末的统一黄土高原被侵蚀分异为梁峁区和塬区。东部地区的东北部陕北北部、晋西北一带, 由于黄土粒度粗, 抗蚀性差, 侵蚀暴雨多, 侵蚀最为强烈, 形成了现今的梁峁地貌; 南、西、西北部, 由于黄土粒度细, 抗蚀性较好, 或侵蚀暴雨少, 侵蚀相对微弱, 形成现今的塬、残塬地貌。  相似文献   

6.
哈纳斯湖的形成及湖周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哈纳斯湖成因及湖周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早期存在古哈纳斯湖;哈纳斯湖周在早更新世气侯较温暖、湿润,中更新世气候变冷,开始大面积发育冰川,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冰川不断退缩,标志气侯不断变干。并提出了哈纳斯河流域冰期划分的新依据和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照山 《地理研究》1988,7(4):40-47
达来诺尔是在汗克拉源水头两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古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几经变迁发育而成.中更新世中期该湖出现在好鲁厍一带,末期湖面扩大;晚更新世中期湖水占据现代分水岭两侧宽广地带,末期湖水越过分水岭超复全区;全新世地壳上升,湖水退缩在区内景低位置.  相似文献   

8.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2008,28(6):1064-1072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盐湖硼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盐湖富含硼矿资源,有沉积型和矿化水两种类型。盐湖卤水硼矿在方向性变化上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固体硼酸盐矿床的成矿时间为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并以全新世为主。固体硼矿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的大、小柴旦盐湖,马海干盐湖也有零星分布,卤水硼矿床的形成受控于丰富的硼物质来源、闭流汇水盆地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稳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低温条件、稀释掺杂作用、生物作用、盐湖水体化学类型及其它相关成盐机制则对固体硼酸盐沉积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缘和邻区晚新生代泥石流活动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室内测年数据 ,通过对晚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结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华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认为晚新生代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始于晚第三纪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泥石流活动主要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 ;中更新世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时段 ;晚更新世位于大陆内部的秦岭北坡及陇南山地泥石流活动减弱 ,华北北京山区及太行山东麓泥石流活动加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性变化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及亚洲季风的建立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及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近期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虽早在白垩纪晚期已出现明显的干旱环境,但具有现代干旱特征的环境始于第三纪末,形成于第四纪初。盆地内部沙漠环境形成中更新世或其晚期。沙漠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中晚期大模型向西、西南地区和东部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的70多个实例约有40%出现在冷期,反映气候波动幅度较小.动物群的时空分布可以佐证早更新世气候波动的2个主旋回、中更新世的3个主旋回、晚更新世的2个主旋回和全新世大暖期.末次冰期和新冰期未曾危及热带动物群的生存.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使动物逐步南迁,但其绝迹主要是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等研究方法表明,经棚古湖区各组断裂均为第四纪早期形成的正断层;晚更新世经棚古胡消失以来有过3次强烈的区域性断裂活动,时间依次是晚更新世早期、晚期和全新世晚期;垂直升降运动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幅度可达100m以上,水平错动、掀斜抬升在这些断裂中也有所表现。新构造运动在经棚古湖形成、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及区域环境演变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据~(14)C年龄数据浅议广汉粘土与成都粘土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到一批~(14)C样品。据~(14)C年龄数据和孢粉、粘土矿物、粒度等分析资料确定,广汉粘土与成都粘土同属上更新统;广汉粘土形成于距今2.5万—5.0万年,属晚更新世中晚期河湖相沉积;成都粘土形成于距今1.0万—2.5万年,属晚更新世末期风成沉积。  相似文献   

16.
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光释光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套盆地沉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大量的第四纪研究工作在该区开展,但地层划分缺乏年代数据的支撑,尤其是西部临河凹陷区,年龄数据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河套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对比研究。基于临河凹陷3个钻孔岩芯,分析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可靠性,确定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年代,划定晚更新统底板埋深约150 m,顶板埋深自西向东由约9 m增到约15 m。结合钻孔岩性资料,该区气候变化为:晚更新世早期(约130~8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晚更新世中期(约80~40 ka)为河流相与湖泊、洼地相交替沉积,气候较为湿润;晚更新世晚期(约40~1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全新世(约10 ka)以来为湖相、洼地相沉积环境,起初气候条件略湿,逐渐转干。临河凹陷区光释光年龄的测定填补了河套盆地地层研究中绝对年代缺乏的不足,为分析环境演化与区域对比提供了年代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康公路黑河北岸CK4孔剖面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CK_4孔揭示,黑河盆地晚更新世时为连续的湖相沉积,全新世时主要为冲洪积相沉积.黑河盆地内,晚更新世时未发育冰川,但仍能反映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古地理环境,全新世时为干、冷的冰缘气候.CK_4孔附近地层的沉积速率在晚更新世末期(距今4~1万年)为1.5mm/a.全新世时为6.5mm/a.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时,可以根据其个体大小、颅骨形状及齿式特征等进行多项有效鉴别。在大马蹄蝠演化方面,从化石材料上观察,更新世晚期大马蹄蝠桡骨长度与现生标本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大马蹄蝠在更新世晚期其飞翔能力与现生标本相似(桡骨长度增大,这是翼手目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演化方面的特化现象)。穿洞大马蹄蝠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更新世晚期时三峡地区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森林植被,并且分布有为翼手目提供居址栖息的大型岩溶洞穴;晚更新世时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冰期气候等恶劣环境现象,未曾对长江三峡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盆地位居黄河中游,环境的演进与古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早更新世,三门峡盆地为湖盆区,在盆边林缘地带发展了西侯度文化;中更新世,盆地内山前洪积扇面积扩大,湖盆缩小,扇前近水地带发展了匼河一丁村文化;晚更新世,湖水消失,黄河出现,黄土堆积的山麓与河谷两岸阶地上,发展了许家窑文化;全新世,大陆性季风明显,黄土丘陵与河谷阶地区发展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现代人类社会历史。可见,盆地区古人类活动历史已长达200万年左右。而且,人类的发展迁徙与古地理环境的演进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晚更新世以来,气候与海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段历史,世界各地研究得比较详细,提出的资料最丰富,出现了各种气候曲线和海面变化曲线,许多作者正在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阐明世界范围的气候与海面变化的规律,把近年来所积累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