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制图综合方根规模模型的分形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桥  吴纪桃 《测绘学报》1996,25(2):104-109
本文分析了方根规律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有关要素数量指标随比例尺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顾及要素自身形态及分布特征的方根规律分形扩展模型,从理论上,为科学,客观地进行制图综合的数量选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最后还给出了若干要素选取的具体方法和所提出模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自动综合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要素自动综合一直是自动制图综合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海图线要素的自动综合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对数字海图要素的自动选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海岸线制图综合的基本原则和分形、分维方法在海岸线自动综合中的应用.在对线状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以及制图综合指标的确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岸线自动综合的量化、模型化、算法化的一些具体实现方法,初步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海岸线自动综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形理论的水系要素制图综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研究水系要素具有分形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系要素的分维数的确定方法,并利用水系的分数维规律进行地图制图综合,取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Head-Tail信息量分割的地理要素多尺度表达模型。首先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地理线要素转换为傅里叶描述子,并通过香农信息熵理论计算其频域信息量。然后,按Head-Tail数据分布模式确定地理要素信息量的分界点,并设计函数对各个分界点所对应的傅里叶截断频率进行估计。最后,参考传统方根模型,建立以地理要素频率信息量为基础的信息方根模型,计算与各个地图层次相对应的关键尺度,实现地理要素的层次化多尺度表达。采用等高线及海岸线的数据试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根据设定的比例尺对地理要素进行化简,对不同目标比例尺的简化结果体现出了良好的区分度与层次性。同时,在保证化简结果与原地理要素面积重叠比一致的情况下,本文模型所得到的结果优于传统的简化算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形分析的自动化制图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桥  胡毓钜 《测绘学报》1995,24(3):211-216
本文运用分形分析方法,从数量方面研究了线状符号的形态结构特征随比例尺变化的规律,并提出了依据所研究的规律进行线状符号自动综合的方法,为制图综合过程的自动化、模型化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地理线要素复杂程度的方法。首先利用傅里叶级数将地理线要素从空间域转化到频率域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地理线要素进行傅里叶展开后得到其不同的傅里叶描述子,并采用设定面积阈值的方法,将傅里叶展开前后的地理要素产生的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经过傅里叶描述子还原的曲线可以近似代替原地理线要素。然后,在香农信息熵理论的基础上对傅里叶展开后的拟合曲线进行信息量的计算,再将频率域与分形理论相结合,在首尾分布以及Koch的"二八定律"的基础上对信息量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提出了分布指数p的概念。最后将分布指数与方根模型相结合,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地图在不同尺度下的分布指数的近似表达式,并选取一片区域的等高线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分布指数对不同尺度下的地理线要素复杂程度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并可以将其运用于线要素的多尺度表达。  相似文献   

7.
不同尺度、来源的地图上同一要素通常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地图空间要素相似度在GIS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论文在总结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位置(距离)、形状、大小三个方面给出了面状空间要素相似性度量模型:以分形维数和面积/周长(紧凑度)作为相似特征的形状相似度;以中值距离作为相似特征的距离相似度;以面积或周长作为相似特征的大小相似度。最后,以多尺度面状空间要素为实验数据,通过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似性度量模型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以中值距离、分形维数作为相似度指标的度量模型综合考虑了面状要素局部结构和整体分布,在面状空间要素相似性度量方面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地理线要素分形插值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图制图自动化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自动综合和自动扩充。地图中线要素的自动扩充是要通过插值来实现。传统的曲线插值方法没能反映地理线要素的分形结构、比例尺相关性、空间各向同性等特点。针对地理线要素的特点,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将Douglas-Peuker算法和随机中点移位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形插值方法。并通过方法比较和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热环境的遥感研究--热场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测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何定量分析城市热环境(热场)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是当前热环境遥感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分形几何引入到对热场结构信息的定量研究中,针对城市热环境的结构特点设计出3种不同的分形计算模型,灰度曲面分形,剖面线分形和像元点分形。其中灰度曲面分形计算侧重揭示热场整体的分形特征,剖面线分形可用于对典型区域的热场结构信息变化的对比分析、像元点分形形计算则给出了像元热场变化梯度的定量描述,应用上述模型对1990年、1995年、1998年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结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大陆区域35个地磁基准台站2008~2015年的观测数据,结合高精度的地壳磁场模型NGDC-720,计算各台站观测值和地磁场模型值7个要素之间的差值。通过引入均方根误差,评估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2和世界地磁模型WMM2015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IGRF12模型与台站年均值的一致性吻合较好,但对于不同台站,IGRF12模型误差相差较大。WMM2015和IGRF12模型误差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地磁各要素差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方根误差十分接近,其中地磁偏角和总磁场强度的均方根误差优于16'和100 nT。因此,在研究中国区域地磁异常时,IGRF12或WMM2015模型均可作为主磁场改正的参考背景场。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分维估值方法作为工具的自动制图综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桥  吴纪桃 《测绘学报》1996,25(1):10-16
本文运用分形几何原理,建立了一种面向制衅综合的新分维估值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研究了阈值自动选取、图形形状特征保持、曲线按复杂程度分段等一些自动制图综合中存在的难题,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李钢  黄强 《测绘科学》2011,36(4):216-217
本文介绍了分形分析与制图综合的关系,把分形分析理论应用到城市道路自动综合中,利用分形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城市道路进行自动综合,沿用已有算法针对城市道路的地理特征,改进了城市地图中基于道路几何特征的综合算法.结合分形分析方法进行制图综合,使制图综合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分形分析方法中自相似性给出了制图对象的局部和整体间在结构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进目前采用的单一分维值方法无法充分描述地图曲线的空间形态特征,导致综合结果产生偏差,探讨了在扩展分维模型条件下经过改进的地图曲线自动综合算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线状地图要素的自相似性分析和分维估值,研究了线状地图要素的形状结构特征随量测尺度和比例尺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使综合过程自适应进行和保持图形形状特征的线状要素自动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地图目标在制图综合中的分形衰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形扩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图综合的理论,分析了地图目标的自相似性在地图综合中的分形衰减现象,并研究了其变化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考虑了分形衰减现象的地图综合方法比原来认为分维数是定值的综合方法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道路路口和拐角是地图制图、地图综合和相关制图规范中经常涉及的一个空间概念,而空间概念的建模、度量和特征识别是地图综合和GIS的难点之一。本文提出了道路路口和拐角的识别与重要性定量度量方法。首先,分析了道路路口和拐角的概念和空间特征,然后,设计了识别算法和步骤,并制定了道路路口重要性的定量度量方法。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正确识别道路路口和拐角,且路口重要性指标能够反映区域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19.
An invertible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uses the basis of scale-independence and scale-dependence to capture some of the essential cartographic elements of topographic relief. The model, which uses Fourier and fractal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local surface operators, is invertible, and is used to simulate topography. The uses of such simulated topography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particular model used. The model is developed mathematically. and seems in its application to produce terrain with some desirable cartographic traits.  相似文献   

20.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system for automated map generalization requires formalization of cartographic principles that are, in many cases, only intuitively understood. Formalizing these principles requires acquisition and re-expression in the form of semantic nets, frames, production rules, or similar formalization methods. The various techniques for cartographic knowledge acquisi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on a theoretical basis; however,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his paper reports on empirical acquisition of cartographic knowledge by reverse engineering; that is, on trying to recapitulate decisions made on published documents or maps. The work is based on a computer-assisted multi-scale inventory of the Austrian National Topographic Map Series. Queries of the relational database, within which inventory data are stored, lead to the formulation of prototype production rules for modifying map symbols during automatic scale changes. Components of map generalization expressed in such rules include the selection behavior of settlement, transportation, and hydrographic objects, and the degree of simplification of settlement domains and building clusters. The acquired cartographic knowledge reveals quantitative relations between map elements and the changes in these relations that occur with scale transition. These insights can guide subsequent knowledge refinement using other acquisition methods. This paper provides, in addi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y which other topographic map series may be compared at multiple sc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