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纬度海洋的热力状况对大气环流的维持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冬季。汛期的研究表明,冬季黑潮海域海表面水温(SST)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汛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期预报组,1978),夏季阿留申海域的SST异常与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场和后期秋季美国的气温和降水亦存在有意义的关系(Namias,1976)。赵永平(1986a;赵永平, McBean,1996)和Zhao and McBean(1989)曾用北太平洋海洋对大气加热场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揭露了黑潮及邻近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半年至一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事实,并提出用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作用的反相性假说来进行解释。以上研究表明,冬季中纬度海洋异常加热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我国汛期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冬季黑潮和湾流海域是中纬度海洋的两个巨大热源,它们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冬季中纬度黑潮和湾流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夏季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西风环流的影响,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前期冬季和同期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冬季东亚和北美冷空气都强时,黑潮和湾流海域对大气异常多加热,夏季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减弱,中纬环流平直,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旱的环流形势;反之,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加强,中纬槽脊系统明显,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涝的环流场。本文还对可能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海温是影响长期天气过程的因子之一。也是“一个可能提高长期预报质量的物理因子”。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海温场特征已有一些研究。有的分析得出该区的汛期雨量与黑潮海域冬季(表层)海温异常有关;有的得出与冬季黄海冷水团的水温异常有关。新近,陈烈庭等的分析则得出南海南部和东南部的前期海温变化,对后期长江中下游初夏(5月)降水也有影响。 南海是一个比较封闭的高温海区,通过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与黑潮海域及东海进行着强烈的水交换,冬季南海北部(指15°N以北海区)的海温异常与黑潮区存在着准同  相似文献   

3.
海洋在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源的异常分布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的重要原因。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来实现的,因此,直接运用海气热量交换来考虑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分析海洋加热异常对长期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国旱、涝及天气变化的主要副热带天气系统,对我国夏季气温、雨带位置及强度影响很大。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副热带地区是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较多的地区,也是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海域,这一地区的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将有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冬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海洋加热主要场的分布特征,指出了海洋加热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该海域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多时,冬、春至初夏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反之,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少时,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该海域海洋加热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本结果对预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研究中纬度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发现, 次中尺度现象广泛存在于上层海洋, 其产生与锋生作用及混合层斜压不稳定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动力学及能量诊断分析, 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探讨结果表明, 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具有冬季最强, 春季和秋季次之, 夏季最弱的显著季节变化特征。基于冬、夏季次中尺度能量源的诊断可以看到, 这些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与上层海洋的斜压不稳定和锋生作用有关。冬季, 黑潮延伸体海域的中尺度能量较弱, 但次中尺度过程在季节尺度上表现最为活跃, 这主要与混合层斜压不稳定的作用有关; 夏季, 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混合层较浅, 次中尺度过程较弱, 但中尺度涡旋活跃, 中尺度流场变形引起的锋生作用对夏季次中尺度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次中尺度能量的季节变化方面, 冬季次中尺度过程从中尺度过程汲取能量的速率远高于夏季, 这是冬季次中尺度过程比夏季更为活跃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次中尺度过程季节性变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资料(1950-1979年),计算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相关,揭示二者相互作用事实,讨论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指出,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量级大等特点,在长期天气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冬半年海所相互作用为一正反馈过程,当亚洲大陆冷空气强时,海洋异常多加热,东亚大槽加深,后者又导致冷空气进一进加强;夏半年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主要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制约。  相似文献   

6.
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时后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算了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与后期1-12个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时滞相关,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异常加热对后期半年到一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场有重要影响,当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多加热时,后期半球范围内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将趋减小,反之则趋加强,在分析相关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上述时滞关系的可能物理过程,指出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后期下游大气环流型的影响,是通过改变中纬大气与高纬极地大气之间温度和位势高度  相似文献   

7.
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后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计算了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与后期1—12个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时滞相关,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异常加热对后期半年到一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场有重要影响。当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多加热时,后期半球范围内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将趋减小,反之则趋加强。在分析相关场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上述时滞关系的可能物理过程,指出黑潮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后期下游大气环流型的影响,是通过改变中纬大气与高纬极地大气之间温度和位势高度梯度,进而影响后期下游大气环流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东海南部水系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期间“实践”号船1987年夏、冬季、,1988年春、秋季的实测资料对研究海域的水系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与大陆沿岸水性质相近的Ⅳ类混合水秋、冬季分布在大陆沿岸、春、夏季的范围向外海扩展。(2)黑潮水与陆架混合水的边办位置(称为黑潮水左边界)大致位于100-200m等深线之间,并随季节摆动,台湾东北海域,春季黑潮水边界靠达100m等深线,夏季靠近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和东海海水18O的组及其意义 O的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6年夏季采自南黄海和东海的海水进行了18O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结合温度与盐度的分布,探讨了影响研究海域海水δ18O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南黄海和东海海水的δ18O与盐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据此确定出夏季黑潮水和陆地径流水的特征δ18O值分别为0.20‰—0.45‰和9.85‰。依据海水δ18O的分布,探讨了黑潮水、长江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对研究海区δ18O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夏季黑潮水仅影响到台湾东北部陆架坡折以外的海域,其影响路径可能以气旋式涡旋的形式出现;在长江口附近海域,长江径流水进入东海后,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影响范围较其南部更为宽广,可到达济州岛西南部。在南黄海海域,海水δ18O的分布可清晰指示出南黄海冷水团的位置,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可能与冬季的黄海暖流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近年来,南海海气热量交换方面的研究表明,南海加热场对天气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已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我们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初步分析了南海海域水文气象要素与海气热交换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的事实。本文将以实际资料分析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南海海气  相似文献   

11.
热带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与中国降水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明 《海洋预报》1999,16(4):7-25
用奇异谱分析(SSA)揭示了1951~1989年期间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旋转空间分布型主要的长期振荡过程及其对北半球500hPa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存在四种显著的旋转空间分布型:ENSO、NAU、TAL、SA型,其活动区域分别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澳大利亚北部洋面、热带大西洋、中国南海附近,重要长期变化分别表现为线笥增加、减少,35年左右和6~8年周期振荡,中国降水场的主要响应区域在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和东北地区、江淮下地区,它是由热带这四种不同区域热源异常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环汉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同时,由旋转奇异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和夏季中国降水量主要耦合相关型及其长期变化特征,发现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民尺度海温异常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分析近年欧洲中心5月份逐日格点风资料,发现南海季风建立在5月中旬,其流场特征为赤道西风带向东北伸展,并汇入华南沿海的横向切变线内。其建立过程与一次涡旋活动有关。利用等熵坐标质量连续方程计算的非绝热加热率分布表明,加热对高层辐散有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低层涡旋的维持。另一方面,涡旋内水汽辐合,大量潜热释放,从而使我国西南—中南半岛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加热中心。与此同期,热带洋面上出现非绝热冷却,促成了闭合经向季风环流的建立。这种质量循环,保证了南海季风的稳定。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非绝热加热(冷却)是促成南海季风建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呼伦湖、乌伦古湖全新世植物群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1993年分别对呼伦湖及乌伦古湖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剖面及钻孔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介形类、硅藻分析资料,对两区孢粉植物群演替、气候与湖泊环境变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0.0kaB.P.前,西北地区湖水位变化与冰川融水有关,东北湖区温凉湿润气候受季风环境影响所致;10.0-7.0kaB.P.及5.0-3.0kaB.P.间,气候干旱,两者受西风带控制;7.0-5.0kaB.P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利用修改的一层原始方程模式(Danard模式),对台湾海峡地区地面风场进行了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首先在一些理想情况下,研究了地面气压场、地形、摩擦和加热对地面风场的影响。指出:地面气压场决定了地面风场的基本分布;摩擦对海陆风速差异有重要作用;地形作用表现为弱的分流和阻流作用,加热作用使风场趋于紊乱。并在东北气流控制下的实际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啸灾害及预警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琳  于福江  吴玮 《海洋预报》2005,22(Z1):147-157
本文给出了海啸定义及其它有关概念与术语,简要给出了我国及全球的海啸灾害.全面介绍了我国海啸监测能力、预警现状、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国际合作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啸数值模式,利用该模式我们模拟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大海啸以及假想的发生在我国南海的海啸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对海啸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急需开展的工作,作者也将一一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five-layer primitive equation (P. E.) model is used for numerical experiment with regard to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their medium-range oscil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single heating source and the double heating centers can excite a monsoon circulation or a Walker circulation, that the change of vertical heating profile can influence the thickness of the monsoon cell, that the cooling sources over the Arabian Peninsula and the Mid-Pacif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a monsoon circulation, that the heating source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medium-range oscilla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 forming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that a strengthened source might intensify a monsoon circulation while reducing its extent, conversely, the results would be opposite, so the effects of the two heat cente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