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6~2010年7、8月的MODIS卫星遥感资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讨论了NDVI-Ts特征空间干、湿边的拟合方法,建立了7~8月各旬的TVDI指数计算模型.根据31个农业气象站点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获得了5种干旱等级的观测样本,并通过样本类内离散度、类间离散度,以及与土壤相对湿度和Ci指数相关性的比较,对比分析了TVDI和VSWI两种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对四川盛夏伏旱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四川盛夏伏旱的遥感监测来说,用TVDI指数监测比用VSWI指数监测更合适,效果更好,TVDI指数监测到的干旱区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2.
基于NOAA、EOS/MODIS、HJ-1A多源卫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水体指数,对吉林省2015年伏旱、2017年7月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和精细化定量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 2015年7月吉林省中西部旱情逐步发展; 8月初,各县(市)旱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重度干旱面积小,轻度干旱面积大,中度干旱次之。其中农安县受旱最重,其次为九台市和通榆县,利用实地调查点观测数据进行检验得出干旱监测的准确率达79%。(2) 2017年7月13日、19日暴雨过后,永吉县境内的河流河段明显增宽、水库面积明显增大,新增水域面积较多的为一拉溪镇、万昌镇、口前镇,水淹旱田面积较多的为口前镇、一拉溪镇、西阳镇。  相似文献   

3.
刘富明  魏淑华 《气象》1979,5(5):12-13
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西部,春至初夏常有干旱发生,形成了一种气候规律。为了与7—8月份出现的伏旱有所区别,我们把这段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无论旱、涝无不与季风活动年际之间的变化相联系。青藏高原的存在又增加了东亚季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本文里,我们试图通过四川出现严重夏旱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2006年盛夏罕见高温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盛夏,四川省盆地区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本文利用实时和历史资料对该区域、该时段的气候特点作了综合分析.盛夏异常高温出现时间早,高温日数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8月中旬为全盆地高温最严重时段,广安市出现全省高温中心.9月1日,华蓥山市的日最高气温再创新高,达43.6℃,为全省最高值.盛夏盆地降水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小值,旱区连续无降雨日数显著偏多,南充、广安、遂宁是省高温干旱最严重地区.通过对四川盆地16个测站46年(1961年~2006年)7~8月平均气温资料和46年7~8月盆地100多站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Mann-Kenall统计方法分析,盆地7~8气温,20世纪70年代属于高温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属于低温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但上升幅度慢于盆地秋季和冬季气温,2006年夏季处于上升期内.对盆地7月平均降水量进行分析判断,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属于峰值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缓慢下降,2006年处于低谷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2000年夏季 (6 -8月 )总的天气特点是前夏 (至7月15日 )持续酷热少雨 ,气温之高、降水之少、干旱之严重 ,均为建国以来同期之最 ;后夏 (7月16日至8月末 )有短时阶段性低温 ,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既有伏旱又有局地或区域性洪涝发生  相似文献   

6.
根据丰都县1961—2010年50 a气象资料统计,伏旱发生频率76%。时间分布(以年代为单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丰都伏旱频率呈现中-高-中-低-中的变化特点,一般伏旱呈减弱趋势,严重伏旱呈增加趋势。丰都伏旱开始期最早出现于6月21日,最晚出现于8月17日,平均日期7月14日[1];50 a伏旱天数平均为37 d,最少20 d,最多72 d。从空间分布看:丰都伏旱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具有减弱的特征。防御伏旱措施有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蓄水保水、实施人工增雨、合理布局播栽期、植树造林等。  相似文献   

7.
江西2003年特大干旱气候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1959年以来的历史气象资料,对江西2003年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7-8月全省雨量之少位居历史第1位,9-11月雨量之少居历史第4位,7-12月雨量之少居历史第1位,7月一次年2月雨量之少居历史第4位;2003年江西伏旱指数居历史第3位,伏秋旱指数居历史第5位;动态干旱指数监测结果显示,干旱指数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2月21日,与实际旱情发展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湖南9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逐日降水量和湖南天气气候分区,研究湖南极端干旱特征和极端干旱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结果表明:①湖南极端干旱期有相当的增雨潜力,各个分区的极端干旱频次和大气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除70年代外均呈现为北少南多的特点。②极端干旱时段内各分区年均可增雨日数主要表现为月际差异,可增雨日数主要集中在8—10月,各分区区域差异较小,各分区在伏旱期的可增雨日数大约占伏旱期的16%~20%。③湖南极端干旱按照出现的季节分类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夏秋连旱,同时夏秋连旱的可增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9.
由于在夏季影响中国江淮流域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在7月中旬发生改变,因此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点降水资料、ECM WF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数据分析了6月1日至7月15日(梅雨期)和7月16日至8月31日(伏旱期)两个时段江淮流域干旱的时空特征和年代际极端干旱年份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在夏季梅雨期和伏旱期两个时段里均有变干趋势;梅雨期200 h Pa东欧关键区的能量向东频散,激发出欧亚型(EU)波列,在我国北方辐合,促使江淮流域上空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加强,有利于该地干旱的维持和发展。伏旱期200 h Pa高度上北大西洋关键区波能沿EU路径东传,叠加我国北方来自下垫面强迫的能量后在高空辐散,使蒙古上空低压槽减弱,同样有利于干旱的维持;该结果反映了江淮流域干旱的年代际特征及其部分成因,为多尺度干旱机理的探讨及干旱气候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 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4%和56.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姜永育  杨有国 《四川气象》2006,26(3):F0003-F0004
2006年,四川省遭受了有气象纪录55年以来最严重、最极端的一次高温伏旱。伏旱从盆地中、东部的部分地方开始发生,并迅速向南、向西发展。8月上旬,伏旱迅速扩展到全省大部分地方,14日伏旱持续范围达到了顶峰。截止8月23日,全省共有112个县(市)先后发生伏旱,主要分布在盆地  相似文献   

12.
杨冰洁 《气象》1992,18(11):62-63
8月份,北方大部降水比较调匀,前期干旱陆续缓解,四大江河汛情平稳,没有发生大范围洪涝灾害,仅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区)局地洪涝致灾。南方大部持续高温少雨,伏旱范围大。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干旱较重。月内,有两个强热带  相似文献   

13.
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事件,科学分析此次干旱过程气象要素特征和干旱发展演变对开展干旱预报预警以及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鄱阳湖流域内87个国家站1961—2022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和蒸发资料,应用本地化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此次干旱过程的主要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和气象干旱发展演变。结果表明: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及其五大支流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为同期新高或次高,多站极端最高气温创新高;各流域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且秋季降水蒸发差大于夏季;流域各地出现了夏秋连旱,且秋旱重于伏旱,其中9—10月全流域出现重旱或特旱。  相似文献   

14.
1 气候概况今年夏季气温高 ,盛夏高温日数偏多 ,前期降水偏多 ,中后期偏少 ;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伏旱 ,部分地区遭受洪涝、暴雨和冰雹严重灾害 ,个别地区发生虫灾 ,夏末以晴热少雨为主 ,日照充足。1 .1 气温夏季全区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 1~ 2℃。 6月份平均气温 1 5 .6~ 2 7.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泸州各区县1957~2011年气象资料, 按照四川省干旱标准统计各类干旱发生频率, 再利用2006年和2011年特大伏旱的典型个例对泸州伏旱特点、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初步结论是:伏旱发生的机率和危害最大, 中高纬环流特征和西风环流特征异常、副高偏强、温度场偏暖、地理位置特殊等因素是伏旱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康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易受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造成降水量极大差异。多雨年31d雨量可达289mm,少雨年仅7mm,且40%的年份出现伏旱。根据1954~1998年500hPa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度场和本站地温、综合时间剖面图图型,分析得出伏旱期降水趋势和预报指标。据历史资料分析,我区伏旱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与冬季(12~2月)高原地区(30~40°N、80~100°E)500hPa高度距平累积值ZH和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ZS有较为满意的相关关系。将高原区ZH正负和副高强弱分成5级。另外,还发现本站7、8两月20cm地温…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年平均降水量442.1~498.0mm,降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季节分配不均衡,雨量集中于7~8月份,春旱、伏旱、秋旱等旱灾经常发生,造成的危害最大,占总经济损失的60%~70%。在解放后38年中,春旱出现20次,占53%;夏旱出现14次,占36.7%;秋旱出现18次,占47.4%。  相似文献   

18.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19.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四川盆地气候异常。自 2 0 0 0年仲秋到 2 0 0 1年立秋 ,蜀天相继出现了冬干、严重春旱、严重夏旱、严重伏旱 ,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降水量普遍偏少 4至 9成 ,气温持续偏高 1至 4℃。全省有 73个县发生春旱 ,80个县发生夏旱 ,61个县发生伏旱 ,有 37个县出现了冬春夏伏“四连旱”。持续干旱导致旱区 95 %的塘堰干涸 ,绝大部分溪河断流。历史罕见的“四连旱”致使盛夏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 ,异常炎热 ,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 2至 4℃ ,人们普遍感到酷暑难耐。今年仲春 4月 2 9日盆地内有 4 3个县遭受了 7级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干旱灾情资料和有关气象资料的统计,构设干旱综合指数E、干旱指标F和7~8月平均雨日数DDr来估计严重干旱出现的情况,有较高的正确率,为灾情评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