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从环流特征、低涡演变等方面,诊断分析了2019年7月6~9日湖南中南部地区的一次致洪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具有显著极端性和“潇湘夜雨”的日变化特征,在副高长时间稳定、主体异常偏南的环流背景下,地面浅薄冷空气侵入,不对称的位涡分布、中低层持续较强上升运动促使低涡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湖南此次极端暴雨的主要原因。低涡加强时段与降水最强时段、正位涡中心与暴雨中心均对应较好。强降雨发展阶段垂直螺旋度维持“下正上负”分布特征,低层正值中心的大小与降水强度变化一致。湖南中部以南强雨带与低层正螺旋度大值中心均出现在南岭山脉北麓的陡峭地形区。水汽主要来源于边界层,925 hPa水汽汇合中心出现时刻、区域与暴雨发生时段、落区吻合,两支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分别来源于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和南海的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2.
基于TIGGE集合预报资料分析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中国气象局(CMA)4个模式系统在湖南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中的气温预报技巧,并对湖南地面气温和欧亚地区500 hPa天气形势进行了超级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湖南地区,ECMWF的预报效果最好,CMA的预报效果最差,并且ECMWF的168 h预报误差小于CMA的24 h预报误差.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误差比较稳定,预报效果优于最好的单中心模式和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对于24~ 72 h预报时效滑动窗口可选取50 d左右,而对于96 ~168 h预报时效的滑动窗口有必要选取2个月以上.此外,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各时效对500 hPa天气形势的预报技巧都比单中心的预报技巧高,并且和实况资料相比,其预报效果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高炮作业点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性,针对高炮作业特点提出了一套安全论证方法。推导了弹道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射界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作业安全性进行了更精确的评估,并给出实例说明。提出用危险系数的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给出了具体的危险系数定义方法,通过评估系统的一次实际作业评估证明了危险系数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可行性。以该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可有效保障人影作业的安全性,为人影作业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面热源强迫对青藏高原低涡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将一类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考虑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给定符合高原地面加热特点的加热分布函数,通过求解简化后的柱坐标系中的涡旋模式,得到了低涡对应的流函数、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解析解,分析了地面热源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以及不同高度上的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对影响低涡生成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地面热源强迫对高原低涡的形成及结构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0 a(2001-2010年)6-8月逐日00 h(世界时,下同)与12 h 700 h Pa高空图及NCEP 1°×1°分析资料,对西南低涡进行了统计与合成分析,总结了影响低涡东移影响湖南的三维环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0 a共有486例西南低涡生成。其中,84例(约17.3%)移出源地影响湖南,7月最多(32例),6月次之(30例),8月最少(22例)。2)影响湖南的西南低涡,其源地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侧和四川盆地,最易在夜间生成。其大气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于洋面上;中高纬地区100°E附近为一宽广暖槽控制,槽前的正涡度输送有利于低层减压和气旋性涡度加大;低层整个四川盆地为闭合低压环流控制,东西两边各有一个低压中心存在,西部为暖中心控制,东部为冷舌控制,说明中纬度对流层中高层有冷空气入侵,冷平流使等压面下降促使西南低涡发展东移,这可能是导致西南低涡移出的一个重要环流因子。3)存在三支水汽输送:一支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另一支来自南海的偏南和偏东气流的水汽输送,第三支是较弱的西风带气流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常规、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主汛期湖南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影响系统复杂多变,由暖区暴雨、中层冷平流入侵暴雨、锋面暴雨组成,冷空气入侵时降雨效率最高,小时雨强与累计降雨达到最强;副高明显偏强,较历年同期偏西24个经度,其边缘多短波槽活动,高空冷涡活动明显,冷涡与冷槽同位相叠加,槽底往南发展至30°N以南,其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渗透南下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绥,是持续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小尺度系统活动频繁,多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展合并,直接造成暴雨天气;雷达回波图可看出低质心降水的特征,降雨效率高;强降水发生时散度场空间分布和垂直速度对应较好,强上升中心与无辐散层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西南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南低涡是在青藏高原地形影响下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其发展东移后,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是造成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研究进展,从天气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类,简要总结了各类研究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ECMWF高分辨率0.25×0.25格点资料、逐小时加密雨量观测资料,基于Barnes滤波原理,设计了3套从格点资料中提取中α尺度气象信息的方案,对2017年4月8日湖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进行Barnes滤波对比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中尺度扰动是造成此次暖区暴雨的重要原因;通过选取不同参数的Barnes带通滤波方案,能够有效分离出中α尺度天气系统,进而剖析其一致性和差异特征,对中尺度雨团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判断滤波过程中产生虚假系统的参考依据,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1~2020年国家基本站观测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低能见度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低能见度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获取预报订正阈值,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匹配法对EC能见度预报进行订正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区域主要位于湖南中北部和通道县、衡阳市附近,并且从秋季开始整个低能见度区域有明显向南扩大的趋势;低能见度时数出现最多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布范围最广的也是冬季,集中于湖南中东部。(2)低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20时~次日09时。(3)≤1 km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地面风速<2 m/s、地面相对湿度基本高于90%、地面温度低于20℃及24 h变压<2 hPa的气象环境。(4)采用概率密度匹配结合要素的预报订正方法优于仅使用概率匹配的订正方法,可以很好地对湖南大部分低能见度天气预报进行有效订正,订正后TS评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多源资料对2016年1月20—24日发生在湖南的一次低温、雨雪(暴雪)、冻雨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降雪过程分为3个阶段,雨雪区域自北向南逐步推进,最低气温长沙站低至-6.6℃,破2008年记录,创21世纪以来最低值。(2)500 hPa中高纬度为倒"Ω"型,横槽深入巴尔喀什湖地区,在转竖的过程当中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是产生低温、雨雪、冻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冷高压中心最强达1090 hPa,锋区温度差超过25℃是造成最低气温破记录的主要原因。(3)高空南支有低槽分裂东移,中低层西南大风核上强烈的水汽辐合与横槽转竖带来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时,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条件。(4)分析探空站的大气层结、地面气象要素与冰冻的关系表明,大气层结的逆温层、融化层,地面温度在0℃附近及以下是形成冰冻的关键因子。(5)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不管是雨雪强的时段还是弱的时段,均表现为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边缘模糊不清,丝缕状纹理结构明显,径向速度图上的"牛眼"等特征。但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及径向速度图"牛眼"和零速度线位置、风场大小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