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秦岭陡岭群变质杂岩Sm-Nd、Rb-Sr、40Ar/39Ar、207Pb/206Pb年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洁  张宗清  刘敦一 《地球学报》1997,18(3):248-254
本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207Pb/206Pb、SmNd、RbSr、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东秦岭陡岭群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变质时期和构造归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陡岭群变质杂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年龄为2000Ma左右,在其形成后遭受了多期变质作用。片麻岩SmNd等时年龄1878±256Ma(εNd(t)=+2.8±2.6)代表了SmNd同位素系统重新发生均一化作用的时间。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833±17Ma(角闪石40Ar/39Ar高温坪年龄);另一期变质作用发生于422±16Ma(片麻岩Rb  相似文献   

2.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桐柏山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00km和宽约40km的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HP),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构造上,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相似文献   

3.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蛇绿岩大约是在983Ma,构造就位于秦岭杂岩(Pt1)之上的异地构造岩片.由变质橄榄岩、堆积橄榄岩和火山岩系组成。变质橄榄岩以纯橄榄岩为主。堆晶岩分为单斜辉石型和斜方辉石型两类。火山岩由拉斑玄武岩和低铝安山岩组成,εNd(T)为+4.1~+6.4,表现出N、T、P三种稀土分配型式和非正常洋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个古老蛇绿岩是在一种位于洋中脊之上的洋岛环境中形成的,代表了晋宁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古洋盆的残骸。  相似文献   

5.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平  马昌前 《地球科学》1996,21(5):519-523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辊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发育的阶段性及其年代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发育两套伸展构造体系,一套为变质核杂岩周缘典型的拆离断层体系,另一套为变质核杂岩内部伸展构造体系。构造及运动学分析表明,拆离断层体系代表的力较早期的ESE-WNW向区域性伸展,上盘自ESE向WNW运动,内部伸展构造体系代表后期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向四周下滑的正断层伸展作用,可能为变质核杂岩垮塌所致。因此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具有明显阶段性。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早古生代两条不同构造—岩浆杂岩带的形成构造环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周鼎武  张成立 《岩石学报》1995,11(2):115-126
东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500Ma~400Ma)分别在北秦岭和南秦岭发育两条构造-岩浆杂岩带。北秦岭带由洋盆消减的火山杂岩和深成侵入杂岩组成,是活动陆缘挤压构造背景的产物;南秦岭带由辉长、辉绿岩体、岩脉,超浅成隐爆的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和粗面岩组成,是被动陆缘拉张裂陷环境的产物。它们平行造山带走向分布,南、北对峙,构成时空有序的构造-岩浆杂岩带。其形成的构造机制整体上受旱古生代古秦岭洋盆沿商丹一线的俯冲和消减作用的控制,造成北部俯冲挤压,南部拉张裂陷,同时南部的拉张裂陷也受陆壳之下地幔热柱上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布于北秦岭造山带南部,夹持于商丹断裂带与朱夏断裂带之间的秦岭杂岩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块体之一。它是秦岭造山带中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记录,经历了晚元古代以来多旋回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包含了大量反映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质信忠。虽然前人对秦岭杂岩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如从原秦岭群中解体出松树沟蛇绿岩片、峡河山群、古深成花岗片麻岩体等I高压变质岩(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多期变形与变质特征的认识等。但由于秦岭杂岩问题的复杂性,某些认识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中(1)松树沟蛇绿岩片是否真正蛇绿岩?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与其围岩变质镁铁质岩是否同时代?它们的构造变形与变质历史是否相同?(2)峡河山群组成、分布、时代、构造意义及其与秦岭群片麻岩的关系;(3)秦岭岩群的组成、主变质期和变形期昀时代及性质;(4)晋宁期花岗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5)已有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切的地质意义;(6)高压交质岩的分布、产出状态、与围岩的关系、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是秦岭杂岩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文中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今后秦岭杂岩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构造事件、变质热事件、岩浆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这些地质事件的精确的同位素测年工作上。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拆离断层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亚东  张青 《地质学报》1993,67(4):301-309
本文阐明了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成与特征,特别是拆离断层本身及下盘中的各种伸展构造,对变质核杂岩的年龄也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亚干变质核杂岩)侏罗纪)与科迪勒拉的变质核杂岩(第三纪)的特征基本。相似。其基本构造要求:(1)下盘为糜棱状片麻岩;(2)绿泥石化礴岩;(3)假熔岩和燧石状碎裂岩或微角砾岩;(4)末变质或轻微变质的上船岩石和邻近拆离断层的一层断层泥或朱粘结的断层角砾。但与科迪勒拉区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南侧的“武关岩群”是从原泥盆系刘岭群北侧解体出来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已获得该构造岩石地层单位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82±30)Ma,钕同位素初始比值INd=0.511186±1(2σ),εNd(T)=+6.51。表明武关岩群”变质岩系主体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这一结果必将导致人们重新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秦岭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宽坪花岗岩体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宽坪花岗岩体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一具主动侵位特征的同构造花岗岩体,属S型花岗岩。其源岩物质为秦岭群变质杂岩。根据这些地质事实并结合区域地质事件综合分析,该岩体是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开始闭合,华北板块南缘发生小规模洋内弧-岛弧碰撞拼贴不同构造岩片就位过程中作为岛弧陆壳物质的秦岭群变质杂岩活化重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群变质杂岩西缘,措朱夏断裂和商丹断裂广泛分布着一套“含砾大理岩”,自5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提出海相冰碛岩、沉积砾岩、滑塌堆积、构造假砾及构造混杂岩等多种成因假说。近据宏、微观构造研究,认为应是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由变形强烈的多成分砾石与复杂揉皱状条纹(带)大理岩基质组成。其内砾石是属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  相似文献   

15.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宪刚  冯向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41-847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与白垩纪脆性变形碎屑岩相邻。在横剖面上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中的组合较齐全,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对成矿和控矿作用不同,可分为:(1)产于拆离断层中深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排山楼金矿;(2)产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大板金矿;(3)产于盖层下部韧-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大樱桃沟金矿;(4)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五家子金矿。显示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对该区金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白县黄柏塬一带出露新太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块体,为一套变质杂岩,具孔兹岩建造特征,并伴有古老变质侵入体(U-Ph2365±1Ma)岩块。该变质杂岩是从前人所划的泥盆纪地层中解体出来的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改造、变质级达角闪岩相的基底岩系。其与上覆盖层—泥盆纪地层为剥离断层(动力滑脱变质变形带)接触。该变质杂岩的厘定为研究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地壳组成、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豫陕交界处的东秦岭是秦岭造山带最为复杂的地带,它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海西和印支期强烈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和造山作用,并在北秦岭造山带留下了很好的物质记录,特别是侵入于这些变质杂岩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体代表了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和造山作用的产物,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有效反演和限定秦岭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秦岭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重要分布区,可见大量构造抬升剥露的基底结晶杂岩带。太华杂岩是小秦岭出露最古老的地质体,对于探讨华北克拉通南缘早期地壳形成和演化及其构造归属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被划分为正片麻岩系和以孔兹岩系为主的表壳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表壳岩中黑云斜长片麻岩碎屑锆石的源区物质主要形成于2.40~2.11 Ga,经历了两期的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事件(~2.04 Ga和~1.91 Ga),限定该套表壳岩的沉积时代介于2.11~1.91 Ga。结合锆石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该表壳岩的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中条山的涑水杂岩体及绛县杂岩体、熊耳花岗岩体、小秦岭古元古代花岗岩体等,其初始的源区物质可能为太华杂岩的新太古代正片麻岩系。此外,本研究揭示华北中部造山带可能记录了一个长达约250 Ma(~2.05~1.8 Ga)持续的俯冲-碰撞过程。  相似文献   

19.
Ree.  JH 叶玫 《地质科学译丛》1997,14(3):15-18,35
朝鲜半中部的构造,岩石和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中国中东部的秦岭-大别山-苏鲁碰撞带穿越黄海延伸至临津江带。首次鉴定为临津江带西部的Yeoncheon杂岩,主要包含有向北倾斜的变质层序:(1)北部的Jingok单元,由巴罗型变泥岩组成;(2)南部Samgot单元,早钙硅酸盐岩和角闪岩组成;Jingok单元内,主要是具逆向剪切,向南倾倒的构造。  相似文献   

20.
小秦岭太华杂岩中大理岩 Pb-Pb 等时线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大理岩2087±120Ma(MSWD=33.4)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揭示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台南缘太华杂岩的变质变形改造事件提供直接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