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真理  王鲁海 《湖泊科学》2020,32(5):1320-1332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是当前国家的战略需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的旗舰物种,也是1980s葛洲坝救鱼的唯一物种.经过近40年努力和数以亿计的投入,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持续衰退,走到濒临灭绝的边缘.如果不能很好汲取中华鲟保护的教训,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将难以走出困境.本文回顾了葛洲坝救鱼以来中华鲟保护的历程并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回避或轻视长江梯级水坝的影响,就难以准确认识中华鲟种群衰退的定量影响机制,也不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因此,要避免重蹈中华鲟的覆辙,对中华鲟保护工作进行全面反思、改革和创新,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环境中吡虫啉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慢性毒害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吡虫啉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为了构建吡虫啉的水质基准以及评估其对本土水生物种的生态风险,搜集筛选了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获得了来自5门14科的共21种急性毒性数据和来自5门11科的共15种慢性毒性数据。选取Log-normal和Log-logistic两种分布模型分别对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以得到吡虫啉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Log-normal分布对急性和慢性数据均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水生物种的短期水质基准为6.95 μg/L,长期水质基准为0.47 μg/L,可作为保护我国水生生物的水质基准。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了吡虫啉在我国主要流域地表水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所包括流域地表水中78.95%的水体为低风险水体,15.79%的水体为中风险水体。本研究结论可为吡虫啉水质标准制定、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位变化对河流、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水位具有梯度分布现象,同时形态可塑性能对其分布范围产生一定影响;水位波动的频率和淹没持续时间对于植被演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水位波动幅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周期性波动能维持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非周期性波动以洪水、干旱为主,易促进湿地植被向固定的水生或陆生方向演替;人工控湖、控河的影响在机理上并无特殊之处,但保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缓解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机理的量化模型,自然、人为因素驱动下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差别研究,模拟水位波动实验以及人工控湖、控河工程的跟踪观测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赵小双 《地球》2019,(7):74-75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湿地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了人工湿地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耐污能力、净化能力、根系、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最后指出,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基础上的湖泊生态功能分区,可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湖泊资源、协调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以湖北省斧头湖为对象,在对斧头湖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水质评价等级,采用专家论证法确定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评价等级,建立起湖泊生态养殖适宜性评价等级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斧头湖生态养殖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区域生态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到湖泊生态环境和综合资源保护要求、斧头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将斧头湖划分为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轻度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各适宜区面积分别占斧头湖总面积的12.04%、24.81%、49.65%、9.58%和3.92%.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及渔业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看,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适合开展生态养殖;中度适宜区和轻度适宜区要以生态恢复为主,可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养养殖;较不适宜区应进行生态修复,不适宜进行各种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7.
《地球》2021,(5)
正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涉及重要的生物安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生态保护组织的重视,一直在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对区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外来物种在人们心目中蒙上了一层负面的印象。似乎一提起外来物种,许多人就谈之色变,联想到的恐怕都是些非洲大蜗牛、红耳龟、福寿螺和水葫芦之类的危险生物,以为所有的外来物种都会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8.
湖泊生态系统的水鸟监测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淑霞  董云仙  夏峰 《湖泊科学》2011,23(2):155-162
水鸟的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是保护水鸟必需的信息,也是其柄息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因子之一.本文综述了水鸟与湖泊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水鸟的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可以快速反映湖泊的水生植物、鱼类的生物量和湖泊水位、营养状况的变化,集群繁殖的食鱼水鸟可用于湖泊生态系统中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生态监测;同时阐述了水鸟通过取食水生...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外来鱼类调查(2001—201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2015,27(3):502-510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是内陆水体中外来鱼类最多的水域.结合历史文献记录,截至2013年,全省记录外来鱼类7目13科31属36种,已远超土著鱼类物种数(50种和亚种)的一半.调查分析发现外来鱼类呈现数量持续增多、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已建群外来鱼类主要是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广布型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skiss)是代表性外来种,现已在黄河上游干流部分河段形成自然繁殖群体,其食物组成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高原鳅等土著鱼类.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开展外来鱼类影响研究是防控高原地区外来鱼类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湖泊水生植物现状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对长江下游10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的水生植物群落组成和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下游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调查发现长江下游10个代表性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共计6科7属11种,主要生活型为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总氮、pH值和水深是显著影响这些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生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削减东太湖养殖污染,改善湖泊水质,苏州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东太湖养殖围网拆除工作.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环境对此如何响应,已成为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基于生活史的沉水植被优势种群提取方法,监测了东太湖2017年(围网拆除前)和2019年(围网拆除后)的水生植被类群和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经验证,水生植被类群监测精度为82.66%,Kappa系数为0.77;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监测精度为62.08%,Kappa系数为0.56.结果表明:围网拆除后,东太湖水生植被优势类群由围网拆除前的沉水植被转变为浮叶植被;沉水植被分布面积减少,且种群由优势度相差不大的七大优势种群逐步向菹草和伊乐藻占据绝对优势发展,逐渐趋于单一化.  相似文献   

1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特征及当前保护状况,筛选调节服务及文化服务2类8个评估指标,构建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核算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903.47亿~7848.55亿元;调节服务是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类型,占比高达91%。近十年,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价值有所减少,其他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多,增长760.70亿元;气候调节价值下降最多,减少658.59亿元。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水温、水位是影响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温升高引起初级生产力增加及鱼类数量增长,同时近年来水体矿化度下降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提高了固碳释氧和物种保育价值。水位与水面面积增加引起水源涵养、洪水调蓄...  相似文献   

13.
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开发、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科学合理的水生态评价方法是实现水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管理的基本保障,也是目前我国各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多个部门围绕水生态评价展开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本文系统回顾了水生态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水生态评价的内涵,梳理了常用的水生态评价方法,明晰了各方法的基本理念和应用场景,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生态完整性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最后对目前我国水生态评价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以期与相关领域研究者和管理者在水生态评价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水生态考核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Anthropogenic chemical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re known to cause reproductive disturbances in vertebrate and invertebrate organisms, by interfering with the endocrine systems. Laboratory-based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several of the anthropogenic and other naturally occurring chemicals in the environment can cause adverse reproductive effects. Various definite or possible reproductive abnormalities caused by endocrine disrup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in majority of the reported cases,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adverse effects have occurred in the population level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Disruption of the hormonal functions in fish may have effects on a number of events, including sexual maturation, gamet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sexual behaviour, fertility, gestation, lactation or modifications in other functions that are dependent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Although several reproductive effects have been reported, but the degree of causality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abnormalities observed and exposure to particular chemicals is variabl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is limited. Fishes are a vital source of proteins and lipids for humans and domestic animals, forming the basis for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Large efforts have recently been denoted to dissect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xenobiotics in aquatic species, with the ultimate aim of detecting, controlling and possibly intervening in chemical exposur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quatic ecosystem and humans. In this context, we ought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aquatic species per se, as well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needs.  相似文献   

15.
滇池生态系统退化成因、格局特征与分区分步恢复策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选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历史演变和现在分布状况数据,结合水质变化情况,揭示了滇池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在外因上,污染物持续输入以及围湖造田、直立堤岸和水量交换缓慢等外力干扰加剧系统组分失衡是直接原因;在内因上,由于滇池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蓝藻生物量对营养盐增加的响应远高于其他湖泊(太湖、巢湖),草型向藻型湖泊的转换进程更快;与太湖和东湖的生态系统比较,高原湖泊滇池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如物种的同域分化、窄生态位,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通过对滇池生态格局特征、湖岸带结构的分析,将滇池划分为5个生态区:草海重污染区、藻类聚集区、沉水植被残存区、近岸带受损区和水生植被受损区,并提出"五区三步,南北并进,重点突破,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滇池生态系统分区分步治理的新策略和"南部优先恢复;北部控藻治污;西部自然保护;东部外围突破"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研究底泥生态疏浚对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2012年8月于东太湖养殖湖区和胥口湾草型湖区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疏浚对底泥污染控制、水质改善以及各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疏浚能有效去除表层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降低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但底泥疏浚对不同类型湖区水质和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在富营养化较严重的东太湖养殖湖区,底泥疏浚达到了一定的改善水质的效果,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群落中蓝藻所占比例下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胥口湾草型湖区的底泥疏浚则破坏了原先良好的水生植物群落,造成湖区整体水质下降,各主要生物类群的恢复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7.
An important and highly active research agenda has developed at the interface of fluvial geomorphology and ecology that addresses the capacity for vegetation and animals to act as ecosystem engineers within fluvial system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is research domain and describes the 15 pape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Dynamic riverine landscapes: the role of ecosystem engineers'. The papers illustrate the breadth of research activity at this interface,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a range of ecosystem engineering organism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ield stud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Together, the papers address a series of key themes: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feedbacks between aquatic biota, hydraulics, sediment dynamics and nutrient dynamics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through experimental and field research;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ecosystem engineering species to assist river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iparian vegetation to bank stability and morphodynamics across a range of spatio‐temporal scal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物理形态、水文、水环境、水域生态、湿地生态和社会服务6个方面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了湖泊口门状况、“五河”入湖径流变异程度、入湖河流水质达标率等26个指标。依据设置的阈值等级得到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层次健康状况等级,通过对各湖泊生态系统各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准则层和目标层的得分,最终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针对性强、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可为鄱阳湖及类似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案例和方法借鉴。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健康体征状况目标层得分为73.45分,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鄱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主要受泄流能力、水文节律变化、富营养化程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鄱阳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分等级探讨了鄱阳湖水生态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生物共现网络是群落水平物种互作的结构模型,通过物种在群落出现及丰度数据,描述了物种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基本结构,反映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性.生物共现网络展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拓扑结构特性可与特定的生态系统状态相关联,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及其功能,可作为早期的、灵敏的生物指标,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稳定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