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西房屋震害很好的样本。本文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简易房屋除年久失修的之外基本完好;砌体结构房屋因结构不规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破坏较重,且破坏形式多样;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会出现破坏。  相似文献   

2.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文中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引入云南漾濞县6.4级地震房屋震害评估工作中,结合无人机影像数据和现场地面调查数据,建立房屋震害遥感解译标志,提取漾濞县城部分区域的房屋震害信息,进行遥感定量评估.通过与房屋震害现场调查统计结果的对比分析,房屋震害遥感定量评估结果与现场实地调查结果吻合,表明对震后快速获取的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结合现场抽样调查,可以对灾区的地震烈度做出宏观判断,对地震现场指挥和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川南地区为研究区,并以在建造方式上具有明显当地地域特征的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结合砖混结构房屋建造特点及川南历史地震(如长宁6.0级地震)震害调查结果等,分析砖混结构房屋典型震害特征,统计其在不同烈度下不同破坏等级的比例,采用经验分析法得到初步的易损性矩阵。在此基础上,针对因样本局限性造成的结构在高烈度下破坏比例不全,使实际易损性矩阵缺失的问题,通过插值法,推算高烈度下的破坏比例,补全经验易损性矩阵,拟合出易损性曲线,建立以震害统计为主、数值模拟为辅的砖混结构易损性分析模型;并基于平均震害指数对比分析,对易损性分析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易损性矩阵能客观反映川南地区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对开展震害预测、灾害损失评估及震害风险评估等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同SXDZ199103阳高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4~7度区的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按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基本完好,划分房屋的破坏程度,求出房屋的破坏比、户均房屋数、各烈度区总户数及总房间数。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的实际价格,工时费等确定了房屋的单价,又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颁布的震害评估细则,确定了建筑物破坏的损失比。利用破坏比、损失比、房屋单价、各烈度区房间总数对这次地震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比和损失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琦  张建国 《地震研究》1997,20(1):138-150
本根据丽江地震区113个自然村震害调查资料,对不同烈度区土木房屋不同破坏等级破坏比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破坏比与烈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统计关系,另外,通过实地调查,给出了本次地震土木结构房屋不同破坏等级的损失比。  相似文献   

6.
城市房屋抗震能力综合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屋震害指数是对房屋地震破坏程度的一种定量描述。根据城市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应用房屋综合震害指数对城市房屋抗震能力评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胜利油田基地地区为例(东营市西城区)进行了房屋抗震能力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7.
对于田2014年2月12日Ms7.3地震灾区各类房屋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房屋破坏、场地条件和房屋结构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总结这次地震房屋的震害经验,提出今后抗震设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合理地预测地下管线工程在预期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对原有的震害预测方法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结合地下管线工程震害现场调查及损失评估工作需求,指出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前人给出的地下管线地震破坏经验统计研究成果,以及汶川地震中地下管线工程的震害资料,给出了现役不同材质地下管线的震害率,提出了与震害宏观表现相符、与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重建资金评估相衔接的地下管线震害预测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2022年云南宁蒗MS 5.5地震现场调查情况,详细描述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情况和房屋震害特征,计算各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和破坏比,与2012年宁蒗—盐源MS 5.7地震和历史地震震害统计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①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Ⅶ度,长轴呈NW向,与地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余震序列分布和震例统计规律等科技支撑成果吻合较好; ②本次地震中房屋震害较轻,主要得益于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等项目的实施,震区房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加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简易房屋的震害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光全 《地震研究》2011,34(1):88-95
1992~2005年,云南地区共发生56次破坏性地震,积累了丰富的震害资料.2005年10月,<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 18208.4-2005)发布实施,提出简易房屋的概念,并将原有5个破坏等级归并为3个破坏等级.针对这种变化,统计了云南56次地震不同烈度区简易房屋的破坏比,按破坏比对原规...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孕震区周边地块上的临震预滑和震颤现象,对破坏性地震预测有一定前兆意义,是值得地震学界关注的问题。选取2008年5月12日汶川MW 7.9地震发生前,临夏和湟源地震台分量应变仪记录与临夏、恩施和西安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以及临夏和周至地震台深井水位仪记录,分析发现,在临震前数天至数小时,上述各地震台不同学科观测仪器均记录到一些"跃变"和"震颤"震相。文中试图以颗粒物理原理,来认识不同距离、不同台站、不同学科的观测仪器在临震前相近时间段内记录的低频和高频震相,可能是不同地块在临震前发生预滑错动后激发的预滑震相Xp和地下气体在裂隙内流动激发的震颤震相Tp。观测结果表明:2008年5月8日03时至主震发生,各地震台所处地块在相近时段内逐次发生次数不等的预滑错动,其中1-2次较大错动可在噪声背景中被识别;各地震台预滑错动方向指向或背向主震震中。据此认为:汶川MW 7.9地震前,上述各地震台所处地块在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力链驱动下,发生指向或背向主震震中的临震预滑现象。  相似文献   

1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3):193-201
在乌恰地区地震活动呈现长期平静异常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方法对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进行了1-3年的中长期预测。应用“模糊地震活动度”和“空区参数法”两种方法进行了1年和半年的中期预测,结合对该地区小震活动动态的分析与震例分析,尤其是预警地震的分析判断,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较好地预测了这次地震。最后对预测情况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七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陈素改 《地震研究》1991,14(3):223-231
本文分析了1989年11月2日宁夏固原5.3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井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判定此震为孤立型地震。本文最后介绍了几起震前认识到的前兆观测资料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拉伸”的思想、控制解域和自行调整发震时刻提高求解的稳定性和精度。采用“模拟退火法”的物理性质来控制试错解的跨越长度,提高求解效率和解的分辨精度。采用区域走时表加台站校正值的思想来减小速度模型的复杂性。采用PTD方法和sPn-Pn方法来求震源深度。在地震定位过程中显示地图经纬度,同步演示定位过程及结果。同时还在屏幕上显示传统的交切结果以帮助分析人员判定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区域走时表采用地壳曲面模型,允许模型带有低速层,各层具有梯度,且不限层数,自动使用台站校正值并给出定位误差。根据上述思想和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了地方、区域台网定位程序,全国、全球地震定位程序,极远震定位程序用于速报和专门用于研究的地震定位程序。这些程序还带有求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功能。对于专门进行地震定位研究的工作,还提供了绘制地震定位误差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误差分布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Spatial and time variations in the critical frequencies foF2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of August 15, 1963, with the magnitude M = 7.75 are analyzed.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agnetic equator in the American longitudinal sector. The data of the topside ionosonde on board Alouette-1 and of the series of ground-based ionosondes has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ground-based ionosondes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ct an insignificant anomalous decrease in foF2 within the zone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 few days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This result confirms the conclusion drawn earlier on the basis of the satellite data.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ionosphere at the F-region level is more evident in the satellite than in the ground-based data. It is also noted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time variations in foF2 a day before the earthquake is similar to the so called “quiet time” Q-disturbances in the ionosphere, when th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at the F region maximum differs from the median values by more than 20% under undisturbed geophys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3,19(4):340-350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S波段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雅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对不同时段的震源参数进行初步分析后,得到如下结果:①给出了适合于雅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与里氏震级ML的关系;②拐角频率从5.0级地震前的1.4左右下降到5.0级地震后的1.3左右,6.0级地震之后又下降到1.2左右;③前震和余震的一些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预测未来强震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11月 14、 15日新疆喀什台记录到 86次振动事件 (“奇异震群”事件 )。为识别其性质 ,应用波谱分析、偏振分析等方法 ,对该事件和同范围构造地震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 :(1)喀什“震群”的全波列衰减比构造地震的全波列衰减快很多 ;(2 )与构造地震的速度谱相比 ,“震群”的频谱相对较为“集中”,而构造地震的则较为“发散”;(3)“震群”位移谱的拐角频率和卓越频率均较构造地震的相应量高出一倍多 ,且离散较小。通过对喀什“奇异震群”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人工事件  相似文献   

20.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were severely damaged or collapsed during the May 12,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regions that were subjected to moderate to severe earthquake intensit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ed building damage, and the three earthquake performance objectives and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principles specified by the national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01," was carried out. Actual damage and predicted damage for a given earthquake level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es is compared. Discussions on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principles, with respect to multiple defense lines, strong column-weak beam, link beam of shear walls, ductility detail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exits and staircases, and nonstructural elements, etc. are carried out.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are also propo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for three earthquake levels, i.e., "no failure under minor earthquake level, ""repairable damage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level" and "no collapse under major earthquake level" can be achieved if seismic design principles are carried out by strictly following the code requirements and ensu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