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130个测站1961—200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小,而且内陆的季节变化比东南沿海的季节变化显著。季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降水量是潜在可预报的。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测正确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的预报正确率上限为50%-60%。  相似文献   

2.
短期气候预测的主要对象是气温和降水的月、季平均量和总量,需要做预报是因为它们有年际变率,但是年际变率究竟有多少是可以被预报出来的呢?通常情况下将总的年际变率划分为主要来源于大气下边界条件持续性外源强迫引起的可预报成分和由于大气内部不稳定性产生的日际天气振荡引起的不可预报成分,前者称气候信号,后者称气候噪声,我们用两个成分的方差之比给出潜在可预报性的测度。本文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估计了吉林省夏季(6~8月)降水量潜在可预报的气候信号方差和天气噪声方差。结果表明,我省各地均存在潜在可预报性信号。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做为预报正确的标准,我省70%的站预报正确率上限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3.
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和评价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必须了解月或季平均量的年际变率有多少是可以被预报出来的。通常认为, 总的年际变率能够被划分为主要来源于大气下边界条件持续性强迫的可预报成分和来源于“天气噪声”的不可预报成分, 这两个成分的方差之比给出潜在预报性的测度。文章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及日降水量独立和相关假设下的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的气候信号方差和天气噪声方差。结果表明:全区都存在潜在可预报信号, 在中部和东部气候信号最强, 南部最弱。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 则预报正确率上限在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约为72 %, 南部约为59 %, 北部和西部约为62 %。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年降水量气候噪声估计的方法,并利用我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讨论了年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以便进一步研究月,季降水量的可预报性。结果得出;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四川东部和江淮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气候噪声最大的地区;华北,西北以及华南地区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大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月降水量气候噪声的估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大陆均匀分布的70个测站1961~199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 讨论了月降水量的气候噪声的3种估计方法, 并分别用改进后的方法估计了1、4、7、10月四个有代表性月份降水量的气候噪声.结果表明:我国月降水量的气候噪声随着降水量增加,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夏季月份的噪声显著大于冬季月份, 秋季月份稍高于春季月份.从空间分布看, 春、夏、秋、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噪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
1961—2017年云南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愚  李蕊  郑建萌  刘金福 《气象科学》2020,40(6):849-858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中关于气候季节的定义标准,利用1961-2017年云南122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的气候季节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的变化趋势。云南共有4种气候季节区域,分别是四季分明区、无夏区、无冬区和常春区。无夏区范围最广,无冬区其次。不同年代四种季节气候区域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无夏区和无冬区空间范围变化最显著。2011年以后云南出现四季分明区范围明显增大的现象,这与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观测事实相一致。云南四季分明区春季和秋季较长,夏季和冬季较短。无夏区秋季最长、春季次之、冬季最短。无冬区夏季最长、春季和秋季长度接近。不同气候季节区域间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的变化均呈提早趋势,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在季节长度变化上,夏季增长,冬季变短,但春秋季长度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情况下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随纬度和高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变性大陆干冷气团对气候噪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海洋对气候噪声起着调节和减弱作用(除了热带海洋在春秋过渡季节外)。月平均温度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国月平均温度在α=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是潜在可预报的。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有季节和区域的差异,所以不能要求用一个气候模式在任何时候对每一地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要对各月的气候进行预报,需根据不同月份至少不同季节建立区域气候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气候信号与气候噪声的相互关系和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问题。用青海省25个站逐日气温的多年资料,按3种方法估计了气候信号和气候噪声的方差。结果得出,如果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的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青海省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约为66% ̄72%,冬季与夏季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
1961—2006年云南可利用降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计算了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近50年来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在春季增加,而其余季节减少,特别是夏季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云南年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2)云南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及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趋势变化看,云南大部可利用降水量在冬、春季以增加为主;夏季以减少为主;秋季东部减少,西部增加;全年可利用降水量东部、南部以减少为主,其余地区以增加为主。4)年可利用降水量在全球气候偏暖年以偏少为主,而在偏冷年则以偏多为主。  相似文献   

10.
青海甘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德地区1994—2016年牧草产量资料和1976—2016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牧草产量和气候因子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牧草产量之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6年甘德地区牧草产量以每10a按271.5(kg/hm~2)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1976—2016年甘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11.6mm/10a和-18.9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夏、冬季,秋季呈偏少趋势;日照时数除夏季增加外,其余季节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41℃/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增温,四季气温增加在各个季节均有体现且秋季增温对年气温升温贡献率最大;牧草产量和同期温度、降水(除秋季外)之间呈正相关,但温度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ata at 70 stations selected evenly over China for 31 years from 1961-1991.three methods to estimate climatic noise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n the climatic noise and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January.July.April and October)have been examined.The estimating of climatic noise i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adden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Trenberth and Yamamoto et al.(1985).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s approximated by the ratio of the estimated interannual variation to the natural variation.Generally.the climatic noise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has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it is great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a bit greater in autumn than in spring.In most areas,the climatic noise is prominently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coast to inland.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lso has obvious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but 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s great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in most parts of China.Whereas the comparison of spring and autumn is not obvious.Comparing with the method of Madden,the estimated values of climatic noise based on the improved methods of Trenberth and Yamamoto et al.are relatively lower.  相似文献   

12.
1961—2008年昆山市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8年昆山市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方程、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探讨了近48 a昆山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市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季增温最明显,冬季次之;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度高于最高气温;降水量总体呈略上升趋势,冬、夏两季降水量增加明显,春、秋季降水量则呈减小趋势,但不显著,降水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总日照时数和各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尤以夏季减少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Land surface hydrology (LSH) is a potential source of long-range atmospheric predictability tha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th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is study, we carry out ensemble atmospheric simulations driven by observed or climatological SST in which the LSH is either interactive or nudged towards a global monthly re-analysis.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oil moisture or snow mass anomalies on seas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ver the 1986–1995 period. We first analyse the annual cycle of zonal mean potential (perfect model approach) and effective (simulated vs. observed climate) predictability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easons and latitudes where land surface initialization is potentially relevant. Results highlight the influence of soil moistur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summer mid-latitudes and the role of snow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Then, we focus o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we contrast seasons with opposite land surface anomalies. In addition to the nudged experiments, we conduct ensembles of seasonal hindcasts in which the relaxation is switched off at the end of spring or winter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oil moisture or snow mass initialization. LSH appears as an effective source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predictability over Eurasia (as well as North America),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ST in spring and summer. Cloud feedbacks and large-scale dynamics contribute to amplify the regional temperature response, which is however, mainly found at the lowest model levels and only represents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bserved variability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14.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秋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季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咸宁市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8 年云南省124 站及其相邻省市区的37 个地面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客观分析了考虑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气温细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1)云南近50 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上与北半球和全国一致,但气候变暖的速率相对缓慢;(2) 云南气候带面积有明显变化,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面积增加,而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温带的面积减少;(3) 云南冬季是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春季,虽然近50 年来云南大部分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少数区域气温却呈下降趋势,这些降温区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地区;(4) 云南近50 年来降水量年平均变化不大,但季节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却比较明显,雨季和主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季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滇东地区呈一致性下降趋势,滇中呈一致性上升趋势;滇西和滇南地区降水量的增减趋势呈交错分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川盆地24个农业气象站1996~2012年浅层10cm的旬土壤湿度、温度、降水和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盆地四季多年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浅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态势,其大小为春、冬两季偏低;夏、秋相对较高,其中以秋季为一年内最高。时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春夏有微弱的降低趋势,而秋冬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各季节普遍存在4~6年的准周期。从倾向率分析来看,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东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其余各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绵阳地区变化较为显著,夏、秋两季均达到了1.4%/a。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中得出,在相对偏干的盆地西北部,浅层土壤湿度变化受降水的影响最大,而在较为湿润的南部和东北部受日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21—2016年天津地区降水、气温观测数据,对全球降水气候中心降水(GPCC-P)、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气温(CRU-T)进行适用性评估后发现GPCC-P和CRU-T均能较好地反映天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GPCC-P、CRU-T计算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天津地区近百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判断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天津干旱主要发生于1940年代初期、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期,四季均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干旱高频季节由秋、冬季逐渐转为春、夏季。(2)天津全区SPEI气候趋势在6个时期除秋季整体呈“升、降、升”分布特征外,春、夏、冬季均表现为“升、降”的分布特征,且夏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1961—2010年宁河每10 a下降0.30。(3)1921—1970、1931—1980、1941—1990年天津春、冬季湿润化趋势由降水主导,而夏、秋季则由气温和降水协同影响;1951—2000、1961—2010、1971—2016年春季干旱趋势主要受气温影响,夏、冬季则为气温和降水协同影响,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干旱的影响逐渐增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