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壳金长牡蛎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5个不同盐度(20、25、30、35和40)和4个不同温度(20、25、30和35℃),定期测量壳金长牡蛎面盘幼虫的壳高和存活率,采用单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温度实验表明,高温条件(30~35℃)下,幼虫死亡率较高,适宜幼虫存活的温度为20~25℃;升温能促进幼虫的生长,适宜幼虫快速生长的温度为25~35℃;均衡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最适幼虫人工培育的温度为25℃。盐度实验表明,高盐对幼虫的生长和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宜幼虫存活和生长的盐度均为20~30;均衡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最适合幼虫人工培育的盐度为25。研究结果表明,壳金长牡蛎苗种培育的适宜水温为25℃,适宜盐度为25。本研究结果将为壳金长牡蛎的大规模人工繁育和养殖推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2017,41(12):32-37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室内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18、22、26、30、34℃)和盐度(15、20、25、30、35)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卵孵化及早期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栉江珧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为22~30℃,最适温度为26℃(孵化率为73%);适宜孵化盐度为25~30,最适盐度为30(孵化率为70%)。栉江珧早期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最适温度为26℃(壳长日生长率为4.7μm/d,存活率为50%(7d));适宜盐度为20~30,最适盐度为25(壳长日生长率为4.5μm/d,存活率为55%(7d))。研究结果表明:栉江珧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盐条件为温度22~30℃,盐度25~30;早期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盐条件为温度22~30℃,盐度20~30。本研究为栉江珧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规模化生产,确立适宜苗种生长的环境条件。本文分析了6个不同温度、6个不同盐度和5个不同培育密度对脉红螺浮游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适宜脉红螺浮游幼虫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4~30℃,最适生长温度是30℃;适宜的存活温度范围是24~30℃,最适存活温度是27℃。盐度实验结果显示:适宜脉红螺浮游幼虫生长的盐度范围是22~30,最适生长盐度是26;适宜的存活盐度范围是22~34,最适存活盐度是26。密度实验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培育密度不应高于1个/mL,适宜的培育密度范围是0.1~0.5个/mL。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了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两种诱导方法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品系进行三倍体诱导,分析了两种诱导方法的不同条件下幼虫的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以及幼虫生长和存活。研究表明,虽然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的三倍体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同种方法中不同处理条件下长牡蛎壳橙品系的三倍体率、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差异显著(P0.05)。综合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这三个指标;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0.5 mg/L的CB溶液,持续诱导20 min为CB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300μmol/L的6-DMAP溶液,持续诱导15 min为6-DMAP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观察结果表明,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生长差异显著(P0.05),CB诱导组和6-DMAP诱导组的幼虫壳高平均日增量分别为(15.83±1.44)μm和(15.27±0.48)μm,均高于对照组(12.10±0.42)μm;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橙品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牡蛎"华南1号"早期发育的盐度适应性,本研究以目前北部湾海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群体为对照组,在水温28~29℃、pH为8.1~8.2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3、8、13、15、18、23、28、33)对牡蛎"华南1号"的胚胎、幼虫发育和稚贝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牡蛎"华南1号"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牡蛎"华南1号"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23,对照组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18。相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与对照组浮游幼虫期的壳高生长指标差异显著(P0.05),牡蛎"华南1号"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在幼虫发育阶段和早期稚贝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且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盐33和低盐3条件下幼虫生长缓慢且存活率较低,牡蛎"华南1号"幼虫的附着率和存活率在盐度13~23时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华南1号"在浮游幼虫和早期稚贝阶段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群体(P0.05),且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8,最适盐度为13~23;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3,最适盐度为13~18。与对照组群体相比,牡蛎"华南1号"适宜盐度较对照组由18提高到23,盐度适应范围广,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岩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种间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水平,探讨两者的生殖隔离,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研究了温度(17、21、25、29和33℃)、盐度(18、22、26、30和34)和精子浓度(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对受精率及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卵子可以与岩牡蛎精子受精,相反方向也能够受精,两者之间是双向受精;杂交组受精率及孵化率显著低于自繁组(P 0.05),且孵化率变化趋势与受精率基本一致。随着温度和盐度的上升,自繁组和杂交组受精率和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长牡蛎♀(长牡蛎♂(GG)、长牡蛎♀(岩牡蛎♂(GN)、岩牡蛎♀(长牡蛎♂(NG)和岩牡蛎♀(岩牡蛎♂(NN)交配组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分别为25、21、25和29℃,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7.0%、43.7%、42.8%、82.8%和76.9%、33.5%、33.4%、74.8%;GG和NG组最适盐度为26,GN和NN组最适盐度为30,各组在最适盐度下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6.6%、31.6%、41.2%、85.0%和77.3%、25.9%、37.7%、79.8%;在温度25℃、盐度26条件下,各组受精率随精子浓度增加而增大,尤其是杂交组,当精子浓度为100~104个/μL时,GN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7%~43.9%和2.9%~39.9%;NG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是9%~46.2%和0%~44.2%。本研究证明温度、盐度和精子浓度对长牡蛎和岩牡蛎种间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小荚蛏(Siliqua minima)繁殖、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荚蛏繁殖盛期是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壳长3cm左右的雌性成熟个体最多,产卵可达10万粒左右,卵径约60μm。在盐度20,水温21~22℃,pH7.8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8h发育至D形幼虫。26℃时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盐度21~36之间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差异不大。温度对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明显,18℃和30℃试验组,幼虫不能存活,22℃组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6℃组。盐度对幼虫生长影响明显,盐度为16时,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略慢,随着盐度升高,存活率略有下降。金藻和小球藻是浮游幼虫前期生长适宜的单胞藻饵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以小刀蛏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底质及饵料对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刀蛏稚贝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可以在较大的盐度变动范围内生长和存活;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6~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4~28℃;随着盐度和温度的增加,小刀蛏稚贝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底质是小刀蛏生长和存活的必要环境条件,且小刀蛏对底质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稚贝以海泥底质最佳,实验条件下海泥底质组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半泥半砂底质和细粉砂底质。不同饵料对稚贝的培育效果不同,角毛藻和金藻的投喂效果最好,稚贝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其次为扁藻组,小球藻组最差。研究结果可为小刀蛏人工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1.05~33.81℃,最适宜生存温度为22.00~28.00℃;适宜生长温度为12.00~33.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6.00~28.00℃;温度胁迫条件下,该贝在48 h和96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4.71±0.04)℃和(7.83±0.45)℃;高温端分别为(37.08±0.02)℃和(36.31±0.11)℃;存活率在高温端下降更迅速,表明稚贝对高温更敏感。在盐度耐受性方面: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15.06~44.13,最适宜生存盐度为23.4~33.8;适宜生长盐度为11.76~45.39,最适生长盐度为23.40~26.00;该贝在48h和96h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4.68±0.97)和(9.35±0.35),高盐分别为(55.96±0.76)和(53.46±0.67)。综上,当水温为26.00~28.00℃,盐度为23.40~26.00时,更有利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的存活和...  相似文献   

14.
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相似文献   

15.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海水温度、盐度和pH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ndians concentricus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稚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在pH为7-8时,稚贝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稚贝的耐干露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6.
单体牡蛎诱导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作者以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眼点幼虫为材料,从肾上腺素(EPI)浓度梯度、处理时间梯度和眼点幼虫密度梯度3个因素诱导产生不固着变态的单体牡蛎。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用EPI处理24 h的最适浓度为5×10–4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72.8%,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不固着变态率为82.7%。长牡蛎用EPI处理6 h的最适浓度为5×10–5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53.2%,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8h,不固着变态率为56.8%,眼点幼虫密度在80个/m L以下EPI处理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长牡蛎幼虫进行后续生长测定,结果显示EPI处理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表明EPI可能促进牡蛎幼虫变态长出次生壳并提高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牡蛎不同种群杂交的杂种优势,本研究选择长牡蛎中国群体(C)连续选育5代和日本群体(J)连续选育6代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比较分析了幼虫期、稚贝期和养成期3个阶段各实验组的生长与存活情况。研究表明:在幼虫期,杂交组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微弱的杂种优势,自交组JJ(J♀×J♂)和反交组JC(J♀×C♂)生长优势明显,而自交组CC(C♀×C♂)和正交组CJ(C♀×J♂)存活率较高,表明幼虫期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正交组CJ存活率最高,杂种优势率为4.67%~40.30%。在稚贝期及养成期,杂交组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总重的杂种优势率最高,为13.61%~21.71%,其中正交组CJ各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均表现为正值。从整个生长阶段来看,正交组CJ在幼虫期存活率最高,在稚贝期和养成期各生长性状均具有杂种优势,表明正交组CJ是最适的杂交组合,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4月龄幼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4月龄幼鱼存活与生长适宜水温为14~23℃,最适水温为17~23℃,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20℃±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20.89 mg/d.适宜盐度为15~40,最适盐度为25 ~ 35,在盐度30时生长率达到最大值17.1 mg/d.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彭张明  黄佳  刘志刚 《海洋科学》2015,39(12):65-69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54、较适宜存活盐度为25.83~30.17、最适宜存活盐度为26.8~29.4;临界生长盐度为~35.67、适宜生长盐度为22.51~31.66、较适宜生长盐度为27.51~31.37、最适宜生长盐度为29.4;综合盐度对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最佳的培育盐度为29.4。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育苗场的选址及人工育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为材料,从诱导强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三个方面比较了6-DMAP与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效果,并对获得的四倍体幼虫群进行培育,探讨了"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幼虫群的生长、存活情况。研究表明,温度25℃、盐度30、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浓度450μmol/L的6-DMAP在30%~40%的受精卵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45.13%±1.44%,20.01%±1.37%和9.03%。盐度诱导实验中,温度25℃、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盐度12的低盐海水在受精卵刚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35.12%±2.24%、19.19%±1.12%和6.74%。长牡蛎"海大1号"四倍体幼虫群的存活率极低,培育23 d后的存活率只有1.80%,最终成功培育出四倍体幼贝4 200粒。综合来看,6-DMAP和不同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最佳组合分别是:用450μmol/L的6-DMAP在极体排放30%~40%时持续诱导15 min;用盐度12的海水在极体刚排放时持续诱导1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