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在刺参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过碳酸钠对底质环境的改善效果,实验设置了0(空白对照)、0.50、0.75、1.5、3.0和6.0mg/L的六个过碳酸钠浓度梯度,分别标记为A、B、C、D、E和F。实验测定了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五项底泥理化指标,结果显示:1.5mg/L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mg/L组氧化还原电位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方面,NO_3~--N在1.5mg/L组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H_4~+-N、NO_2~--N浓度均在为1.5mg/L组时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mg/L组的NH_4~+-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过碳酸钠可以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促进刺参的生长,其中施用1.5mg/L的过碳酸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过硫酸氢钾、沸石粉和膨润土为主要成分,分别添加0%(对照)、0.5%、1%、2%、4%和8%的过碳酰胺配成6种底质改良剂,分别标记为A、B、C、D、E和F,本实验研究了以上6种不同组分的底质改良剂对刺参生长和底质环境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分别于第0、7、14、28、42和56天测定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和营养盐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刺参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E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最高,但与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底泥中NO_3--N含量同样在E组达到最大值,且与F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底泥NH4+-N、NO_2--N、和TN含量均在D组达到最小值,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底质改良剂中添加过碳酰胺能够显著改善底质环境,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当添加量为4.8%时最利于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蛋白水平,测定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刺参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和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 C/12 C、15 N/14 N值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的食物贡献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从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和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最利于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了NO3--N和NH4 -N浓度及其配比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ZhangetXia)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的NO3--N浓度(0,10μmol/L)或过高的NO3--N浓度(60,80μmol/L)、过低的NH4 -N浓度(0,2.5μmol/L)或过高的NH4 -N浓度(10,20,40μmol/L)、过低的NH4 -N/NO3--N比值(1/35,1/7)或过高的NH4 -N/NO3--N比值(3/7,4/7)条件下,江蓠均表现为生长速率明显减慢(P<0.05)、藻体内藻红素(PE)、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分别在NO3--N20μmol/L、NH4 -N5μmol/L、NH4 -N/NO3--N2/7(TIN20mol/L)的条件下,江蓠可获得最快生长速率和最高的PE、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以及最低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比值。  相似文献   

5.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 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 -N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3.0mg/L10天或2.0mg/L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 -N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1.0—5.0mg/L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 -N1.0—4.0mg/L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 -N3.0—4.0mg/L10天或1.0—2.0mg/L20天,以及5.0mg/L10天或3.0—5.0mg/L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6.
采用独立分析法,研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De株降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粪便的效果.所收集对虾粪便先经冻干、粉碎,再溶解于灭菌海水中,分别在不同温度(16、21、26和31℃)、虾粪含量(5、10和20mg·L-1)、芽孢杆菌初始添加量(1、2.5、5和10mg·L-1)等条件下分析地衣芽孢杆菌De株对对虾粪便溶解液中的NH3-N、NO-2-N、NO-3-N、PO-4-P及COD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De株可有效降低样品中COD和NO-3-N的含量,其平均降解率分别高于60%和50%,而NH3-N、NO-2-N、及PO43--P等的浓度则不断升高;总体而言,地衣芽孢杆菌De株在26-31℃,初始添加量5mg·L-1时对对虾粪便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p<0.05);当粪便溶解液浓度大于10mg·L-1时组间各项参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以组织培养间接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为实验对象,研究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其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5~30℃范围内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NH+4-N和PO3-4-P。25~30℃下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10~15℃时,而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在实验温度下差异不显著。NO-3-N、NH+4-N和PO3-4-P的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15、25和25℃。当氮浓度3 000μg·L-1时,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和NH+4-N,且二者均呈现开放型吸收模式。当磷浓度30μg·L-1时,幼孢子体可吸收PO3-4-P,且呈现饱和型模式。温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著。10~30℃范围内,富含氮磷组和去除氮磷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且最大SGR(分别为19.58%·d-1和14.58%·d-1)均在25℃时取得;叶绿素a、c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氮、磷浓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著。富含氮磷组的SGR、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c含量分别在15~25℃、15~30℃和20~30℃范围内显著高于去除氮磷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麻醉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免疫的影响,选用两种麻醉剂(薄荷醇浓度为0.5%、1%,硫酸镁浓度为0.25mol/L、0.5mol/L)对刺参(体质量15.82±0.79g)麻醉后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0.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复苏时间长,复苏后棘刺不舒展,附着力弱,活力较差,且生长缓慢;其它麻醉组刺参复苏快棘刺舒展自然,管足附着力强,活力好。1%薄荷醇麻醉组刺参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0.5%薄荷醇和0.2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0.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麻醉后免疫酶指标随复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外,其它麻醉组刺参免疫酶指标随复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复苏至96h时各项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麻醉剂(0.5%、1%薄荷醇和0.25mol/L硫酸镁)不会对刺参生长及免疫机能造成损伤,并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刺参各项免疫指标在96h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刺参幼参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2、1和5g/kg的微生态制剂作为免疫增强剂,进行28天的养殖实验,研究其对育苗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及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8d时,微生态制剂对于刺参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P0.05);对刺参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1g/kg组幼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免疫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的提高(P0.05)。该免疫增强剂添加量为5g/kg时,对降低育苗水体氨氮浓度和亚硝浓度及增强刺参幼参消化和免疫活力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微生态制剂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中铁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铁对美国红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溶菌酶活性、总补体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组织中铁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饲料组美国红鱼的成活率(93.33%-9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铁含量在327.2、368.1mg/kg时饲料效率显著高于285.3、303.5、443.7mg/kg组(P<0.05);随着饲料中铁含量从285.3mg/kg增加到327.2mg/kg,美国红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中铁含量达到443.7mg/kg之后,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通过回归拟合分析美国红鱼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铁含量为330mg/kg左右。各饲料组肌肉中铁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铁含量从285.3mg/kg增加到443.7mg/kg,美国红鱼肝脏中铁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饲料铁含量在368.1mg/kg时血清溶菌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85.3、303.5、327.2mg/kg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分别为蟹-虾混养(CS)、蟹-贝(CB)、虾-贝混养(SB)和蟹-虾-贝(CSB)混养系统,以蟹单养(C)系统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养殖期间各处理水体POC和DOC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5~2.91mg C/L和8.82~10.89mg C/L。其中,POC以SB最高,CS次之,CB、CSB和C则显著小于处理SB(P0.05);水体DOC含量以CSB最高,单养系统C最低,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期间各处理浮游植物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为0.41~0.87mg C/L,其中以处理CSB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而单养系统C则为最低;各处理浮游动物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为33.43~67.92μgC/L,以单养系统C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CS次之,均显著高于CB、SB和CSB(P0.05);养殖期间各处理细菌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在0.33~0.61mg C/L之间,以CSB最高,显著高于C、CB和SB(P0.05),而与处理CS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期间,各处理有机碳组分贡献率为DOC腐质颗粒有机碳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浮游动物有机碳。总体而言,所有处理中CSB中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以及水体DOC对TOC的贡献均相对高于其它处理,而浮游动物有机碳和腐质颗粒有机碳则相对较低;蟹单养系统C则相反,其浮游动物有机碳和腐质颗粒有机碳对水体TOC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和DOC对水体TOC的贡献率相对其它处理均较小。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自然沙、棕色陶粒、白色陶粒、70%棕色陶粒+30%贝壳砂、贝壳砂等5种底质材料及空白对照组(无底质),对体质量为0.193 g±0.03 g的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摄食以及培育过程中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陶粒组的存活率为8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棕色陶粒组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4.31%/d),且显著优于白色陶粒组和对照组(P0.05);棕色陶粒处理组方斑东风螺的饵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白色陶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水质中总氨氮、亚硝酸氮和COD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3种氮源(NaNO3,尿素,NH4NO3/尿素复合肥)对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 OUN07)生长和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D. salina OUN07生长最适的是0.75mmol/L尿素,最大细胞密度为105×104 cell/mL,对照组仅为59×104cell/mL;最高β-胡萝卜素含量110.6mg/g出现在0.125/0.125 mmol/L NH4NO3/尿素复合肥中,较低的氮盐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1.0mmol/L尿素培养的D. salina OUN 07叶绿素a含量最高(48.5mg/g),较高的氮盐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D. salina OUN 07脂肪酸主要由16:0、18:1和18:2ω-6组成,其中0.75mmol/L尿素组脂肪酸含量最高;氮源对D. salina OUN 07蛋白含量也有显著影响,NH4NO3/尿素组蛋白含量(33.61%)最高;建立了三种氮源吸收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大藻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以海带粉、石莼粉和龙须菜粉3种原料制成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8g的刺参进行60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石莼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石莼和龙须菜两种藻粉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含量(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石莼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在石莼组和龙须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脂肪酶活性龙须菜组刺参最高(P0.05),海带组略低于石莼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石莼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龙须菜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5.
氨氮对文蛤存活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氨氮(NH3-N)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对其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5±0.5)℃,盐度21.5,pH8.00的条件下,文蛤(壳长3.85~4.35cm)死亡率随着氨氮质量浓度、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96 h文蛤死亡率与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为Y=2.3787x+0.3246(R2=0.978 9),文蛤对总氨氮(NH3-Nt)或分子氨(NH3-Nm)的安全浓度(SC96h)为9.237 mg/L或0.418 mg/L;随着环境中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的不断上升(0,0.5,1,2,4,9,18,36 mg/L),文蛤摄食能不断下降,呼吸能和排泄能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总氨氮(NH3-Nt)在0~2 mg/L(或NH3-Nm≤0.090 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没有显著变化(P﹥0.05);当总氨氮(NH3-Nt)≥4 mg/L(或NH3-Nm≥0.181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显著降低(P0.05)。因此,文蛤养殖环境中的NH3-Nt或NH3-Nm应控制在2mg/L或0.090 mg/L以下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高盐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代谢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以平均体重(3.0±0.4)g,平均体长(7.6±0.2)cm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设置25(对照组)、35、45、55四个盐度梯度,分别于实验开始后0d、10d、20d、30d取样,检测对虾体重、体长、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以及苹果酸脱氢酶(MD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计算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升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逐渐降低, 55盐度组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d时TG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渐降低,55盐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d和30d时逐渐升高, 55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5盐度组的TC含量最高,且30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45盐度组、55盐度组MDH活力在10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0d和30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5盐度组、45盐度组ATP含量在10d和20d时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T-SOD和CAT的活力整体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高盐胁迫不利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但可以激活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能力,使抗氧化酶活力升高,并显著影响对虾的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及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15和30g/头3个刺参规格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标记为S5、S15、S30和S0,每组设置4个重复。通过SMT分布浸提法和磷吸附特性实验,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沉积物中磷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以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参数。研究表明:(1)S30组大规格刺参生物扰动作用显著增加了无机磷(IP)和铁/铝结合态磷(NaOH-P)的含量,而有机磷(OP)和总磷(TP)的含量则显著减少(P0.05);生物扰动作用强度随着刺参规格减小而减弱,S5组刺参生物扰动作用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不显著(P0.05)。(2)底质中钙结合态磷(HCl-P)为磷的主要形态,其性质比较稳定,各规格处理组中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3)S15和S30组底泥K_d值显著降低,ECP_0值显著增大(P0.05),而S5组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对K_d值和ECP_0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4)S0组MBC和K_f值随着时间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而处理组S5、S15和S30的MBC和K_f值随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随着刺参养殖规格的增加,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沉积物中有机物(包括有机磷)的含量,通过提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有机磷(OP)的降解、矿化和部分向铁/铝结合态磷(NaOH-P)转变,增强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重(1.57±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在对虾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5%、0.5%、1%、2%和3%的包膜丁酸钠作为6种实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实验进行42d。研究表明,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各包膜丁酸钠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和3%添加组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2%和3%添加组对虾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1%、2%和3%添加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5%添加组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0.25%添加组对虾血清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添加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1%添加组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上述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包膜丁酸钠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饲料中包膜丁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2.08%。  相似文献   

19.
采用营养限制胁迫处理的方法,研究龙须菜对NH4-N的超补偿吸收现象.龙须菜在低营养限制胁迫(饥饿)下培养10天后,恢复营养盐培养3天,测定其对NH4-N吸收速率.N吸收实验结果表明,对NH4-N(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表现出较强的超补偿吸收能力.与持续正常培养的对照组和持续受高浓度营养盐胁迫的处理组比较,各组在培养第一天时对NH4-N的吸收速率差异明显,饥饿处理组最高为17.73μmol/(g·h),对照组最高为12.25μmol/(g·h),高营养盐处理组最高只有6.12μmo1/(g·h).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培养到第三天时吸收速率趋于一致.而各组对NO3-N(采用锌镉还原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吸收速率都很小,最高为饥饿处理组只有1.49μmol/(g·h),说明龙须菜优先选择吸收NH4-N.实验结束后称重发现对照组、饥饿处理组和饱和组生长率(SGR)分别为5.85%、5.44%、5.02%,ANOVA方差分析表明,三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46<0.05),证实大型海藻也存在超补偿生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使用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性,研究了喹烯酮对幼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重0.6g左右的幼参,采用单因素梯度设计,以不添加任何促生长剂的饲料作对照,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20、50、80和100mg/kg的喹烯酮,连续投喂69d,停药2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抗应激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喹烯酮的实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都高于对照组,20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适量的喹烯酮能提高刺参幼参体壁中SOD、AKP和ACP酶的活性,20mg/kg组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减小,50d后SOD、ACP活性接近对照组水平。高浓度喹烯酮(80~100mg/kg)使幼参的抗应激能力变差。研究表明,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喹烯酮的最适用量为2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