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有害赤潮藻卡盾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美玲  王朝晖  杨宇峰 《海洋科学》2009,33(11):100-104
赤潮作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1990年被联合国列为当今世界三大海洋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加剧,有害赤潮藻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也明显上升,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养殖业、旅游业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已引起沿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温州沿海2010—2015年赤潮发生前期的水文气象资料,结果显示:温州沿海赤潮发生前期水温一般呈上升趋势,盐度维持或呈下降趋势,风速不大,风向以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对2003—2015年温州沿海的赤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温州沿海赤潮发生频繁,赤潮主要发生在3—9月份,其中以5—6月份最多;(2)温州沿海的赤潮持续时间长,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1d;(3)赤潮发生面积大,平均每次赤潮发生面积为111.2 km~2,赤潮最大发生面积达到1 000 km~2;(4)温州沿海的赤潮主要发生在苍南海域、洞头海域和南麂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的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52.6%;(5)赤潮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现象;(6)有毒赤潮频繁发生,引发有毒赤潮的生物种主要是米氏凯伦藻和赤潮异湾藻。  相似文献   

3.
加强赤潮毒性评价和灾害评估势在必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科学》2001,25(4):55-57
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藻比例上升以及赤潮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在有害赤潮的监视监测及研究中 ,目前常用的根据现场生物受害情况和引发赤潮的主要藻种来判断有害、无害和有害程度的方式存在着许多局限之处 ,所以在赤潮灾害发生时 ,往往缺少应对措施以减少损失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 ,因此 ,对赤潮的毒性和危害性直接进行评价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了解现场赤潮海水的毒性 ,才能对赤潮可能带来的危害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预测 ,只有了解所发生赤潮的致毒原因及潜在威胁 ,才能制订出合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害赤潮信息网”网址http ://www.China HAB.ac.cn已于日前建立。目前该网站主要内容设立赤潮问答 ,赤潮话题 ,中国赤潮发生历史 ,主要赤潮藻种 ,中国赤潮研究状况 ,赤潮研究的全球化协作 ,赤潮发生动态及链接。既有通俗形象地提供赤潮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背景 ,深入浅出地综述一些赤潮问题 ,研究进展 ,讨论一些相关话题 ,列举中国近20a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毒素分布情况 ,主要赤潮藻种 ;又有介绍主要研究机构 ,中国赤潮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 ,中国赤潮专家名录及收录赤潮文献的图书馆 ,同时…  相似文献   

5.
使用《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分析天津沿海赤潮发生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2005-2017年天津海域共发生赤潮30次,累计发生面积4 695 km2。天津沿海赤潮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又以8月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30%。通过赤潮优势种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天津海域赤潮生物的优势种类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本文从水文气象条件诱发赤潮的角度分析得出了天津沿海最易发生赤潮的天气形势,天津沿海25~27℃水温范围内赤潮发生较多,最适宜赤潮发生的风速为3、4级风,风向为东南风、西南风。  相似文献   

6.
浙江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微,小型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舟山群岛邻近海域未发生赤潮与发生赤潮时的微、小型浮游植物组成、数量分布、赤潮生物种类与环境的关系。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 1 69种 ,其中赤潮生物为 59种。赤潮发生时比未发生赤潮时水域的浮游植物密度高 1 0~ 1 0 0个 /dm3,浮游植物密度与硅酸盐、硝酸盐浓度成负相关 ,与溶解氧和透明度成正相关。平均浮游植物密度 :春季表层水样为4.5× 1 0 4 个 /dm3,底层水样为 5.2× 1 0 3个 /dm3,网样为 2 .7× 1 0 5个 /m3;秋季网样为 3.7× 1 0 6个 /m3。表层水样的赤潮生物优势种 :春季为微型的三鳍原甲藻 ,平均细胞密度为 3.3× 1 0 5个/dm3,占总细胞密度的 77.2 % ;秋季为微型的中肋骨条藻 ,平均密度为 2 .7× 1 0 3个 /dm3,占总细胞密度的 72 .2 %。三鳍原甲藻、海洋原甲藻、夜光藻等为浙江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常见的有害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国自1990~1998年沿海发生的有害赤潮达234次(吴玉霖等,2001),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及滨海旅游业等均造成一定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赤潮研究(吴玉霖等,2001;齐玉藻,1997),以求尽早弄清赤潮发生机理并准确进行预报。鉴于赤潮发生的复杂性及对其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赤潮是海洋灾害之一。赤潮不仅破坏了海洋资源,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间接引起食物中毒,危及人类健康。世界上,沿海国家几乎都发生过因食用被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死亡的事件。赤潮造成明显的海洋灾害是在20世纪以后。其主要原因是沿海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引起的。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赤潮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海水域,如日本、美国、西欧一些国家。到70年代,赤潮不仅在工业发达国家沿海暴发,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印度、  相似文献   

9.
收集统计了2008—2017年的福州沿海赤潮记录历史资料,对近十年福州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2010年赤潮发生的面积最大。近五年(2013—2017年)与之前五年(2008—2012年)相比,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都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赤潮的发生期为3—9月,高发期为5—6月;(3)赤潮主要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闽江口沿海、长乐沿海、福清湾-海坛海峡海域和罗源湾海域,大部分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封闭型和半封闭型海域发生的赤潮较多,不同藻类的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区域特征;(4)引发福州沿海赤潮的藻种有8种,分别是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夜光藻、柔弱拟菱形藻、圆海链藻、刚毛根管藻和丹麦细柱藻,其中前3者为主要影响种,作为其中唯一的有毒藻种,米氏凯伦藻虽然在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上占比均不大,但是近十年福州沿海几乎所有由赤潮灾害导致的重大渔业经济损失均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海洋信息》1999,(5):23-23
去年11月6日~15日,广东省沿海连续发生了4次赤潮。在分析研究了这几次赤潮的资料以后,有关专家认为,广东沿海赤潮呈现了5大新特点: 频率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1992年广东沿海有记录的赤潮66次,平均每年5次~6次。1993年~1995年,赤潮发生频率有所下降,只在珠江口、大鹏湾等地发生了几次小面积赤潮。1996年4月26日~30日在深圳西  相似文献   

11.
以2001-2012年我国沿海赤潮相关资料为依据,对福建沿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4月第6候-7月第1候是福建沿海赤潮暴发的最盛期,赤潮高发海域为闽东北沿海和厦门近海,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三沙湾、厦门和平潭海域.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诱发赤潮的角度出发,基于典型天气形势场...  相似文献   

12.
有害赤潮数值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详细介绍了有害赤潮数值分析的各种方法,包括多元统计分析和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综述了多种方法在分析撮有害赤潮发生主要诱因及判别赤潮发生与否中的应用,评述了最按展起来的赤潮生态模型,总结了各种数值方法反映的赤潮不同侧面,并对不同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双环海链藻(Thalassiosira diporocyclus Hasle)赤潮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20 0 1— 2 0 0 2年的秋冬季节 ,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澳岛周围海域突发了双环海链藻赤潮 ,该赤潮藻及其赤潮在中国都是首次记录。该赤潮藻以实心胶质块的群体形式出现 ,其群体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 ,常为茶褐色 ,大小不一 ,直径多数在 2— 3mm之间 ,最小的不到 0 1mm ,最大的约有 5mm。胶质块由双环海链藻和数种羽纹硅藻组成 ,前者分布于外层 ,后者包埋其中。双环海链藻的细胞密度最大达 1 75× 10 7cells/L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78 8%。如把包埋其中的羽纹硅藻考虑进去 ,赤潮藻胶质块的组成细胞总密度则高达 2 2 8× 10 7cells/L以上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95 9%。赤潮藻的密度由湾内向外海呈显著递减趋势 ,与营养盐的平面分布格局相反。该赤潮起源于外海 ,赤潮发生机制可能与 2 0 0 1— 2 0 0 2厄尔尼诺年导致的水温异常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描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应对赤潮灾害 的减灾对策。分析结果显示:(1)1933 年至2011 年间,我国海域共观测到赤潮事件1 047 起。2000 年以后我国进入赤潮 高发期,赤潮发现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增加。(2)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赤潮分布,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其中,河口、内 湾为赤潮多发区。东海年发现频率最高,高发期集中于每年4-9 月水温较高的季节,南海一年四季均有发现。(3)截至 2009 年,我国由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为417 次,约占赤潮总数的45 %,有毒赤潮发现频率明显增加。(4)对营养盐输入 为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赤潮预警和强化污染控制是赤潮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1美国发布有害赤潮消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首次发布伊利湖有害赤潮季节预报,研究者们预测伊利湖西部今年夏季将发生轻度有害赤潮,与2007年情形相同。过去十年来,一直困扰伊利湖的有害藻类水华呈稳定的增长趋势。有害赤潮能够导致鱼类死亡、湖岸侵蚀、危及水生生物和人类生命。自2008年起至今,NOAA持续每周发布伊利湖有害赤潮监测通报。NOAA  相似文献   

16.
麻痹性贝毒毒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有害赤潮的发生日趋频繁 ,对养殖业、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加 ,因而有害赤潮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藻毒素是有害赤潮致害的重要因子之一 ,而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 ,PSP)毒素又是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随着科学家们对PSP毒素的来源 (Steidinger,1 993 )、结构和作用方式 (Penzottietal.,1 998)的深入研究 ,PSP毒素在赤潮研究、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医药、军事防化等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 ,以期…  相似文献   

17.
陆源输入营养盐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害赤潮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有记录的赤潮发生了5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1~3]。赤潮频发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资源环境,而且赤潮毒素还会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赤潮的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18.
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韦艮  毛显谋 《海洋预报》1998,15(3):110-115
本文根据赤潮水体光谱特征和赤潮环境要素,提出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的金囊藻赤潮和1997年7月发生在汽油嵊泗海区的液光藻赤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有记载以来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与分布状况,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并初步分析了赤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泉州市沿海2008—2017年发生的15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5起,发生面积31.0 km2,发生天数7 d,从赤潮发生次数、发生面积和发生天数来看,后5年(2013—2017年)较之前5年(2008—2012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赤潮的主要发生期为4—9月,暴发高峰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4.7 d;②引发赤潮的藻类有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种,甲藻门(Dinophyta)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藻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藻类引发赤潮;每种硅藻赤潮均只发生过1起,甲藻引发赤潮次数最多,金藻赤潮发生天数最多,面积最大;③有毒赤潮共发生6起,其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业;④赤潮分布范围广,主要发生在惠安县海域和石狮市海域。通过全面分析近10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为泉州市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