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专家委员会联席会议于1993年5月19日在安微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任和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庆存教授主持。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和项目顾问叶笃正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绍武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黄荣辉教授及有关专家共22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2.
2000年5月9~12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学术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其中有陶诗言、周秀民李泽椿、许健民、伍荣生和陈联寿7位院土,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邵立勤、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许小峰和大连市科委副主任刘晓英等领导出席了这次年会。5月19日上午举行了年会开幕式,项目首席科学家倪允淇教授就这次年会着重四个主要目的进行阐述,要求报告紧紧围绕项目目标对关键部分进行交流,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对973项目研究一年来取得的进展给…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实施的第4年,也是项目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和项目专家组领导下,经过7个课题负责人的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及项目组80多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的取得为本项目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研究任务并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紧紧围绕立项任务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的统筹安排下,经过70多名科研人员近两年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前两年研究任务及目标,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受到高度评价.主要科研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专家评审结果,科技部批准了2006年的65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其中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的“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项目名列其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主任张小曳研究员出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24-26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度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上海市气象局汤绪局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林洪柱助理巡视员、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中心张峰处长、上海市科委孙利源处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8月 5~ 8日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项目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项目首席科学家徐祥德研究员主持会议。在开幕式上 ,中国科技部重大项目咨询组专家李泽椿院士就中国科技部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重点、中期评估和今后的工作要求设想等做了讲话。中国气象局科教司领导、北京市环保局史悍民副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惠西宁高工、北京市气象局恽耀南局长、国家气象中心矫梅燕副主任、刘还珠副主任以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  相似文献   

9.
陈联寿     
1934年3月7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工作。1980年来,先后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第21、22、23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理事,全国台风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攀登计划工程与技术科研重大基础研究TIPEX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兼职教授。1984-1995年曾任亚太经社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相似文献   

10.
项目启动会于2006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许小峰副局长在会上指出,该项目集中了我国气溶胶各领域研究的精兵强将,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做了项目总体情况报告,介绍了研究意义、总体目标、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总体研究方案、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本项目要实现以下3方面的科学目标:(1)取得对中国大气气溶胶特性、分布和变化的准确与系统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部分 (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启动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 ,于 2 0 0 0年 6月 1日在敦煌、五道梁及临泽等地正式启动。该实验启动会上 ,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杨启文司长、中科院资环局陈泮勤副局长分别致词 ,并为“敦煌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站”揭牌。该项目首席科学家黄荣辉院士宣布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正式开始。  黄院士首先指出 ,…  相似文献   

12.
国家973“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页目(简称“南方致洪暴雨”项目)实施1年以来,在中尺度暴雨系统的研究与典型暴雨过程的分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整合研究力量,加强研究积累,提高中尺度暴雨的机理和结构分析研究水平;同时为了配合2007年实施的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的资料分析研究工作,项目组建了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综合分析研究组,研究组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倪允琪教授、张大林教授、谈哲敏教授和张庆红博士、孙建华博士、张福清博士共30余人组成,我国著名科学家陶诗言院士任科学顾问。  相似文献   

13.
全国季风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由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发起,并与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委员会、热带气象委员会、气候学委员会,以及杭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季风学术讨论会,于1...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是我国首批国家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的集成应用。该项目研究群体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在各单位、各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度该应用平台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受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于2005年11月2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验收会.该项目在首席科学家郑国光研究员带领下,课题组经过4年多时间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课题各项研究及示范任务,其主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18.
受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于2005年11月2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验收会。该项目在首席科学家郑国光研究员带领下,课题组经过4年多时间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课题各项研究及示范任务,其主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19.
王祥国 《气象学报》1999,57(5):524-524
1999年9月25日,由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四大气象科学试验即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青藏高原地一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中尺度试验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邵立勤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林海主任等分别在会上致辞,对四大气象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四大试验首席科学家丁一汇、陈联寿、赵柏林及首席科学家助理徐宝祥分别对四大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部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自1999年12月-2005年9月实施,项目大气部分首席科学家为徐祥德研究员,项目科学顾问为周秀骥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