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管理,是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学科,河北省地震电磁台网实施科技管理,对台网建设和电磁辐射研究与应用的进展,起到了极大地启示、指导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台网管理体系、技术职能、规范规章、技术措施和地震预报的管理等内容。同时对实施科技管理的意义等,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要管理好一个小型传输地震台网,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行政管理,二是系统的技术管理,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行政管理系指对台网的经费计划、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而系统的技术管理应着手抓以下几个方面,①台网产出的原因,即设计目的、任务、要求,基本建设的打算;②台网的日常维护;③资料的分析和使用,为地震预报和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④了解国内外台网动态,及时采用新技术武装台网,努力克服台网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台网系统的技术管理工作者应对全系统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台网的全过程应知,台网的一般工作应会,台网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办法应干,最好在台网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工作,如仪器维修或震相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的地震观测台网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长期连续地震监测网络。中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在走过学习、仿效、自主研制等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后,逐步在地震仪、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直至信息发布等一系列环节中掌握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地震观测台网也作为一种科技产品进入到可规模出口的阶段。2004年,中国地震局执行的"援阿尔及利亚地震监测台网"项目是我国对外实施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前兆台网“九五”和模拟观测系统并入“十五”观测系统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指出前兆台网运行维护和管理过程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最优的廨决方法,特别是对oracle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技术分析.解决前兆台网技术系统的主要技术问题,提高了维护与管理前兆台网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1987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地震水化基本台网专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67个台站的代表及各省科技管理或分析预报部门的负责人等共120余人。水化台网技术管理牵头单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及浙江省地震局为会议的筹备及会务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同志到会看望代表并讲了话。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圆满,达到了预期目的。概括起来,会议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检查、评比了1986—1987年水化基本台网的观测资料。通过对永氡、气体、水质离子三类观测资料严格、认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技术系统整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地震前兆台网先后经历了“模拟和人工”、“九五”数字化、“十五”网络化等3个阶段,目前并行运转着“模拟和人工”、“九五”、“十五”等3套观测系统,这增大了前兆台网运行维护工作的复杂性.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前兆台网改造升级工作,将“九五”、“模拟和人工”观测系统整体并入了“十五”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台站接入改造、前兆专业软件升级和并网仪器历史数据的迁移等几个方面,以实现前兆台网3套观测系统统一的运行监控、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管理和服务.本文系统分析了前兆台网观测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观测系统整合的主要工作内容、技术关键点、取得的成果和效益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网络结构、软件系统框架及软件部署、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组成、台网中心软件系统的研发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山西地震电磁辐射台网中心系统"的搭建技术。通过系统的运行,可对全省电磁辐射观测台站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数据共享、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在地震灾后重建期间对强震动台网系统进行了改造,本文针对四川省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系统从通信、电源、台网管理软件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原来的技术系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环境下,运行效率较低,通过台站技术系统的升级改造,可以满足《强震动观测规程》的要求。并分析了台网技术系统升级改造之后的结果,技术系统的改进代表了台网智能化管理、提高台网管理工作效率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依托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测震台网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资源池环境下,采用分层架构和模块化开发,实现了实时流波形接入和存储、站网基础信息管理、常规数据产品产出、针对特定地震的产品产出、波形数据质量分析等测震台网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通过平台的接口和界面,事件波形处理与服务、数据质量分析、震源参数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测震台网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该平台具有业务集成性、功能实用性、资源共享性和技术先进性等特点,有效提升了测震台网信息化水平,为测震台网现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测震台网值班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重庆市测震台网值班管理及历史数据的现状,利用C#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适用于重庆台网的值班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并着眼于长远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建立可供二次开发的Mysql业务数据库。本系统以C/S模式完成与数据库的交互,克服了纸介质资料存放和管理的诸多缺点,具备电子值班日志填写,数据收集、查询、分析,信息获取和发送,事务提醒等多项功能,使管理人员能够更高效地把握台网整体运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产品质量,推进重庆市测震台网值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建立地震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地震科技档案归档的范围,并从加强法制意识、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科研人员认识、正确处理科研管理与科技归档的关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做好地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山西省科技成果管理的现状,指出科技成果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山西省地震局科技成果管理的不尽完善之处,提出了提高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给地震科技档案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中的作用,就如何应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地震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地震科技档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窗口,是科技信息的使者。其作为忠实记录、连续积累和储备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及时传播、交流着70%以上的科技信息,地震科技期刊亦是如此。从地震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的视角,对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生存、发展的对策,以及如何加快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建议和构想,指出,只有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大、做美、做强,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向国际地震品牌期刊行列讲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技术集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国华 《地震》2001,21(4):12-18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由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服务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集成。本文详细介绍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各部分功能、技术集成、数据处理产品及能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有助于了解网络在地壳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地壳运动数据处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和科技体制改革给地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叙述了地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适应形势要求的体会,指出,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开发地震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地震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才能开创科技档案为地震科研、防震减灾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高性能计算是现代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关键支撑技术,在地震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地震局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由60个节点、采用40 GB InfiniBand网络互连组成,峰值计算速度达9.2万亿次/秒。作为地震系统重要的科技服务平台之一,为地震反演、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等领域以及科研创新平台提供高性能计算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项目包括大震考察档案等8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技成果奖励若干问题的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成果奖励是对科技人员的一种评价。在总结实施地震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办法与条例工作的基础上,就限额奖励、限额主要完成人的利弊,评审的方法,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矛盾,效益证明材料等问题以及鉴定与验收的矛盾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影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编辑人员的素质.从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创新意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只有编辑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办出科技期刊的时代特色,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引导、提高读者的学习趣味和鉴赏能力,才能使科技期刊起到传播和积累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