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希腊化和吉罗马时期的占星术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和环地中海地区(公元前4世纪),地中海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所谓希腊化时代,指的是从希腊古典文化到罗马文化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文化继续发展,我们所称的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旧译喜帕恰斯)、托勒密,都生活在这一时代。  相似文献   

2.
了解天空的奥秘无疑是从星星的位置开始的。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还在用绘画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就有了对那些明亮光点的记录。久远的历史早已无从考证,虽然中学历史书上还会提到《甘石星经》,但战国时甘德、石申其实各写了一部,早已失传,即使是后人编撰的合集如今也只剩名目而已。古希腊喜帕恰斯(Hipparchus)编制的西方第一本星表也是因为在托勒密的著作中被提及才为世人所知,托勒密整理写入《天文学大成》的1千多颗恒星在整个中世纪都是权威,代表了当时目力的极限。只剩下变化莫测的行星轨道和偶尔光顾的彗星作为那时天文学的全部内容。直到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后,人类才得以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漫长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对那些遥远世界的所有模糊认识都写在了星表之中,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坚实的脚印来回顾天文学的发展道路吧!  相似文献   

3.
夜幕降临,点点繁星闪烁晶莹,有明有暗,宛如镶嵌在天穹上的明珠。在这群星之中,绝大多数是自身能发光的炽热气体星球——恒星。恒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怎么量度它的光度和距离呢?这里我们谈谈这个问题。 1.恒星的视亮度与视星等 我们所看到的恒星有明有暗,其明亮的程度称为它的视亮度。自古以来,天文学家就把恒星的亮度分成若干等级,相应的星等称为视星等(m)。早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怕恰斯曾把肉眼看到的几千颗星分  相似文献   

4.
星空:有趣的探索(3)星星的亮度在一个无月光的晴朗夜晚,当你仰望星空时,你也许会觉得肉眼可见的恒星有几万颗,其实没有这么多。天上的星星有明有暗,人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就把星星按明暗程度分成等级,在晴朗的夜晚用肉...  相似文献   

5.
他使中国太阳物理学走向世界──访著名太阳物理学家艾国祥李芝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研究员的文国祥是近几年不少新闻媒介追踪报导的人物。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连续研制成功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多通道望远镜,实现了空前的高性能,使装...  相似文献   

6.
太阳图像中包含了各种不同尺度、不同结构以及不同亮度的活动现象,它们都是实测太阳物理的研究目标。这些活动现象经常使图像显示的跨度过大,导致图像暗弱细节结构被隐藏。对于地基望远镜,由于地球大气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也造成图像整体对比度下降。这些都不利于人们直观地从图像中发现感兴趣的太阳活动现象或结构特征。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直方图规定化的方法对实测太阳物理中常遇到的几类观测目标图像(太阳极紫外像,太阳光球黑子像,色球活动区像以及色球日珥像)进行处理,通过瑞利分布、双高斯分布以及三重瑞利混合分布等直方图形式,实现对这几类图像的显示对比度增强。通过对空间望远镜太阳动力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的极紫外太阳像和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NVST)的色球和光球像的处理展示了该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各类太阳活动现象的显示度,便于人们在研究初期发现感兴趣的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7.
太阳东升西落,北斗星"静坐"不动,月亮走我也走,天体究竟是怎么运动的?对天上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甚至,天体还会怎样运动,也成了科学家深入研究的课题。 托勒密的地心说描绘了月亮、水星、金星和太阳等等,都围绕着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在日夜不停地转动。哥白尼不同意他的观点,把宇宙的中心搬到了太阳上,认为水星、金星和地球等,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虽然没有动摇宇宙的中心,却把太阳挪到了椭圆的焦点上:行星是在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12-16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在新墨西哥州的小城拉斯克鲁塞斯(Las Cruces)举行。6月14日,举行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会上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弗朗克·希尔博士(Frank Hill)说,三方面的观测研究表明,预计2020年到来的第25太阳活动周,至少推迟一二年到来,或许第25太阳活动周根本不再出现。也许太阳又一次出现类似1645—1715年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再次进入较长的太阳活动平静期。在1645~1715年那70年中,地球经历过一次小冰川期。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冈萨雷斯(G.Gonzalez)在分析了太阳的一些观测数据后断言:在探寻地外智慧生命问题上,天文学家只应瞄准与太阳有相似特性的恒星,广泛搜索将是浪费精力、劳而无功的。他的论点如下:1与大多数恒星成双、成对,三重,多重者不同,太阳是“孤家寡人”、?..  相似文献   

10.
按照提丢斯-波得定则,在距太阳2.8天文单位,也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有一颗大行星。既然是大行星,就应该在黄道带附近运行,因此1796年在哥特召开的一次国际天文会议上,法国天文学家特拉朗托提议将黄道带分成24个区域,由天文学家分别"把守",捕获这颗未见大行星。德国还特意组织了一个"天空巡警队",真可谓是"天网恢恢"。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是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经验定律,人们发现几个类木行星的一些卫星与行星的距离以及1994年发现的PSR1257+12脉冲星的三个卫星与主星的距离也符合这一定则。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借用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了行星距离形成的问题。故写了此文,以飨读者。 1766年,德国数学家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us,  相似文献   

12.
夏寒 《天文爱好者》2013,(11):56-57
太阳震荡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雷顿(Robert Lelghton)等人观测发现的。罗伯特·雷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他一生成绩卓著,在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太阳物理、行星物理、红外天文和毫米亚毫米波天文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太阳物理、行星物理、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中叶,天文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繁荣的局面。普鲁士的贝塞尔用量日仪得到了恒星距离;爱尔兰的罗斯勋爵在改进他巨大的望远镜;夫朗和费用他的分光镜发现了太阳中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生命出现是天体演化的必然结果15世纪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大革命。哥白尼学说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毫不含糊地宣扬日心说并且提及”外星人”是否存在问题,他这样写到:“(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太阳,存在着无数绕自己太阳运转的地球,就像我们的七个行星绕着我们的太阳运转似的……。在这些世界上居住着各种生物。”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荒凉的小岛,接近午夜时分,有几颗星星在闪耀……这些星星不属于北半球的星空。北极星在此地是看不见的了,那天顶星座……是南十字星座,他们知道了这个小岛是在南半球。…… 4月2日这一天,赛勒斯·哈顿忙于测定这个小岛的位置。前一天,考虑了阳光的折射作用后他准确记下了太阳在海平面下消失的时间。这一天的早上,他再次准确记下了太阳升起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这期间总共过了12小时24分钟。因此,在日出后6小时12分钟这个时候,太阳位于正南方,人的影子朝向正北方向。赛勒斯据此推断出当地的经度,以便为他们今后的行动服务。"  相似文献   

16.
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毕生研究创立的宇宙体系理论。在哥白尼早年留学意大利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古希腊哲学与天文学的著作,其中公元前3世纪阿利斯塔克的日心地动理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阿利斯塔克认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沿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相似文献   

17.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2000,18(4):301-311
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微子“亏缺”问题出现的背景,包括介绍标准太阳模型,太阳内部的相聚变反应,太阳中微子能谱和流量的理论估算,以及太阳中微子探测实验和结果。讨论了为解释太阳中微子“亏缺”而提出的各种非标准太阳模型以及近年来愈益受到重视的中微子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毋庸置疑,约翰内斯·开普勒是大家最熟悉的科学伟人之一。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的立法者”,也为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在光学技术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对伽利略的望远镜进行改进后制成的望远镜被称作开普勒望远镜,流行一时。  相似文献   

19.
太阳总辐照是指在地球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照度,也叫"太阳常数",但它实际上并非常数。太阳总辐照随波长的分布即为太阳分光辐照。太阳辐照变化的研究,对理解太阳表面及内部活动的物理过程、机制,研究地球大气、日地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简单介绍了太阳辐照,回顾了太阳辐照的空间观测;接着介绍了观测数据的并合,以及对合成数据的一些研究;然后讨论了太阳辐照变化的原因,简述了太阳总辐照的重构及其在气候研究上的一些应用,并进行必要的评论;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曹文达  季凯帆  宋谦 《天文学报》2000,41(1):93-103
观测太阳光谱所使用的探测器,在选型与使用上有其特殊性。结合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首先建立了太阳光谱仪分光流量的计算机模型,并通过观测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该模型计算了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各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的太阳光谱分光流量,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太阳光谱仪用探测器的选型方案,以及观测中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