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州湾水温和营养盐硅限制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作者近年来对胶州湾水域的主要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了营养盐硅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影响,研究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年变化过程是如何受到营养盐硅和水温的限制和提高,其时间阶段和空间区域又如何划分,营养盐硅和水温如何控制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初级生产力。同时,揭示了营养盐硅或水温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如何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而且在时空的变化中,2种因子营养盐硅和水温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又如何有顺序的控制,产生出各种类型的生产力。研究结果展示了在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中,营养盐硅和水温控制初级生产力的不同时间阶段,尤其用增殖能力展示了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控制时间阶段;营养盐硅控制初级生产力的不同空间区域。从而阐明了营养盐硅和水温控制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过程。从陆地到海洋界面的硅输送量决定了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过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决定了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过程。因而,营养盐硅和水温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发动机”,营养盐硅是主要的,而水温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之二)周秋麟杨圣云(接续上期)一、海平面上升与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由于计算模式的不同,对温室效应气候排放量估算的困难以及许多复杂因素目前还未充分掌握,人们对下世纪气温升幅仍有很大歧见,但认为气温将会升高的看法却是一...  相似文献   

3.
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补充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大气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营养盐硅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过程和浮游植物的生理特征以及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特点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探讨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的补充机制:近岸的洪水、大气的沙尘暴和海底的沉积物向缺硅的水体输入大量的硅,即由陆地、大气、海底3种途径将硅输入海水水体中,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的需要,保持海洋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动态平衡,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流-河口系统是陆地与海洋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显著改变营养盐循环并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缺氧、酸化等)。本文基于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模型分析结果,总结亚热带中小型河流——九龙江河流-河口系统的营养盐(氮、磷、硅)含量和通量的长期变化及主控因素、水体反硝化作用、梯级电站水库对营养盐的滞留、气候变化(暴雨事件、升温)影响营养盐输送与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营养盐变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与大型河流相比,中小型河流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干扰更为敏感。最后提出全球变化下流域-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若干重点方向:(1)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捕捉营养盐变化信号,基于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揭示复杂的营养盐循环过程与驱动机制。(2)评估中小型河流的独特性及其对全球或区域尺度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3)深入研究河流水坝滞留、滨海湿地净化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目前预估的未来海洋气候变化状态,总结了在气候变化预估中常用的气候模式,包括简单概念性气候模式、中等复杂程度气候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介绍了海洋气候变化预估的多模式集合法和动力降尺度法。指出当前对一些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海洋和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模拟预估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和基于多模式集合的概率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海洋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研发和概率预估的应用是当前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洋浮游植物铁限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曹勇  李道季  张经 《海洋通报》2002,21(6):83-90
介绍了海洋铁限制的研究进展和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铁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区域,铁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海洋施铁对降低温室效应有着很好的前景,铁也是近岸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营养盐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分析Si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影响,探讨了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本文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的过程,营养盐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变化和其集群结构改变的机制,确定了营养盐硅和水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对水体营养盐结构的扰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氮、磷和硅是海洋中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在开放水域,水体营养盐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封闭或半封闭水体内、跃层形成或水体较为稳定时,原来稳定的营养盐结构则容易被富营养而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工业化包括近年水产养殖的发达,水体富营养问题已成为半封闭近岸海区的严重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  相似文献   

11.
今天,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科学家们指出,世界大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当前地球科学的一块奠基石,它可能成为解释海洋及大气大量现象的一把钥匙。1980年开始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则进一步指出,几年到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及其预报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动力学的基础上才可能解决。  相似文献   

12.
尽管铁为地壳中丰度位居第4的元素,但它在海水中的浓度却很低,浓度一般为0.05~2.0 nmd/dm3[1]。近年来,国内外的海洋科学家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碳循环等重要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海洋中的铁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初级生产力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了“限制性因子”,在多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海区所实施的富铁实验的结果很好地印证了铁元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岸海水中的铁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对包括氮、磷、硅在内的其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3]。  相似文献   

13.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是地球表面的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器。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资源价值和开发前景日趋突出。以北极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我国应对北极环境政治,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塑造北极地区整体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球轨道几何形状周期性的摆动,导致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周期变化,从而引起对标志全球气候年际变化的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和南方涛动指数周期性的研究,并得出了具有2~7a的周期,且又以3~4a为主的结果.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的线性驱动,从能量上只能解释气候变化总量的一部分,从周期变化上不能很好地解释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强弱,以及气候变化的复杂性等.人们逐渐接受这样的说法,太阳辐射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尚不明了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地球的许多自然现象的研究, 首次提出“地球生态系统”理论, 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定义、结构、目标、内容和意义, 说明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征, 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运行机制。通过“地球生态系统” 理论的应用, 充分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三大补充机制和北太平洋的生态动力。借助于地球生态系统的3 个生态子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大气生态系统, 展示了硅的运行轨迹。在地球生态系统的三大补充机制理论指导下, 预测了地球未来的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6.
海洋古水温的变化对于研究全球古环境变化和全球未来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海洋表层古水温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对早期30和45Ma时期全球海洋古水温的研究很少涉及。利用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所获得的沉积物样品,选用17个站点的相关资料,利用有孔虫氧同位素的方法,估算出30和45Ma两个时期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并结合陆地气候标志等,绘制了两个时期的等温图,总结了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在始新世至渐新世这个时期是逐渐变冷的,但是该时期的海洋平均温度要明显高于现代海洋平均温度,为进一步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是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演变历史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彩度指标Ca*b*的研究表明,Ca*b*对降水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和气候暖湿程度的变化。结合磁化率、有机碳和孢粉指标,揭示苏北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9个明显的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旋回,并且可以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黄土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同时在某些阶段和长期演变趋势上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总体上,从中更新世中期开始苏北盆地变得越来越冷干,气候冷暖波动幅度增大,最后4个冰期旋回尤为醒目。  相似文献   

18.
海水中的N,P,Si是海洋中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繁殖、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和新陈代谢,以及海洋中物质的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世界上海洋的各个区域都有其研究报道。中国陆架海中营养物质的研究已进行了40多年,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世界大洋、极地海的营养盐研究,并有一些报道(顾宏堪,1992;宋金明,1995,1996; Hecky等,1993),但对世界大洋定点长周期的营养盐变化观测研究和降水对表层海水的输入影响长周期定点系列观测还未见报道。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有一个世界海洋中最大的高温、高盐“暖池(WPWP)”,这里进行着地球上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所以,研究该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对系统研究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4°S,156°E长达4个月的定点观测,研究了上层海水、深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营养盐的周日变化及降水对表层海水营养盐输人的影响,本文为TOGA-COARE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球系统模式FIO-ESM(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研究了在最高排放RCP8.5情景下1851—2100年海水温度、盐度和酸度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三者得到了声吸收系数的变化规律。FIO-ESM模式输出结果表明,1851—2100年间大部分区域的海水温度出现不同程度地上升,海洋酸化现象明显,北极地区附近的海水盐度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利用Francaais-Garriso经验公式计算海洋声吸收系数发现,如果只考虑酸度对声吸收系数的影响,声吸收系数的预报误差将达到40%以上。综合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演进,全球海洋声吸收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大可达70%,即未来的海洋对于声波更加"透明"。  相似文献   

20.
苏仪 《海洋世界》2012,(11):52-55
地球上有很多物种部依赖稳定的气候变迁生息繁衍,几大洋的漂流运动也受到气候左右,气候突变对海洋和乍物都带来了恶劣影响。北美海岸沿线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金枪鱼和鲨鱼都开始吃不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