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层单元方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用二次位移函数和一次转角函数描述楼面运动。同时建立了平面非规则房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模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U型和L型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基本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拟力法基本理论,建立了隔震结构杆系计算模型,同时考虑隔震支座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推导了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编制程序对隔震结构进行地震下的动力非线性分析和能量分析。通过与SAP2000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正确性。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与变刚度的时间积分法相比计算效率明显提高;本文方法可以考虑上部结构的非线性,可以得到隔震支座及上部结构各构件的塑性耗能;通过对比基础隔震结构和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及耗能情况,证明了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本文拓展了拟力法的应用范围,为隔震结构的动力非线性分析及能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性能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考虑内部刚度分布层单元构造方法。该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并用单元平均刚度、刚度偏心距和弹力半径来构造侧移刚度分布。以U型和L型结构为算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隔震体系性能参数对非规则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虑楼板变形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简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属于复杂结构体系,其楼板变形问题较为突出,考虑楼板变形对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的地震反应简化计算研究非常必要.首先将带转换层的整体结构以转换层为界划分为若干个子结构部分;其次,对每个子结构内部的各类型竖向构件以轴线为单位运用超单元法进行简化等效,对其楼板和转换梁等水平构件则视为深梁,对所有构件考虑其类型、剪切变形、弯曲变形和轴向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其单元刚度矩阵;最后,通过坐标变换和自由度缩减形成各子结构整体刚度矩阵,根据依次放松约束节点的计算思路完成整体结构的动力计算.算例结果表明,该简化计算法计算量小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陶传迁    解恒燕    杨光  刘文洋 《世界地震工程》2021,(4):122-136
为了拓宽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梁板分离式分层隔震结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所有楼层或某些楼层的全部或部分楼板通过橡胶隔震支座支承于梁上。建立了分层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利用自编程序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别计算了不同工况下分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运用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振型分析法分析了刚度比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发现了刚度比变化过程中分层隔震结构的两个极限状态,并利用其中之一初步判断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层间滑移隔震结构地震作用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二硫化钼作为摩擦材料设计出一种带限位器的滑移隔震支座。根据多层框架结构变形的特点,给出适用于滑移框架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推导出层间滑移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一层间滑移框架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El Centro地震波下摩擦系数和隔震层位置不同时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上部结构的动力反应随摩擦系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滑移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逐渐减弱,但隔震层的滑移量却在不断减小;摩擦系数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减震效果和隔震层滑移量两个因素。随着隔震层的增高,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和层间位移反应整体上呈增大趋势,隔震效果不断减弱,且隔震层的加速度值下部层比上部层要大得多,一层隔震和三层隔震时的变形主要集中于隔震层,而五层隔震时结构层间位移并未出现突变,说明隔震层设置在较高位置处对结构体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近断层地震动中长周期、短持时和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的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为此,通过一幢框架-核心筒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变形等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 (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变形等超越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1.5倍;对于Ⅲ和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一步放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随着土质变软增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型减震结构体系——楼板隔震消能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特点是:竖向荷载传递途径与传统结构相同,但在楼板与主体结构水平承重构件之间设置高阻尼隔震层,在楼板与主体结构竖向承重构件之间留出空隙,并在其中安装消能阻尼器,使结构在发生水平振动时楼板与主体结构之间能够发生一定的相对运动,产生隔震和消能作用,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给出了单层楼板隔震消能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以及基底输入谐和振动时的结构传递函数,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隔震结构中,当上部结构层间刚度相对较小、垂直荷载较大,且采用的叠层橡胶垫的橡胶总厚度较大时,隔震支座不仅要产生水平变形,同时也会产生竖向变形,导致上部结构产生摆动.文中推导了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摆动的运动和控制方程,分析研究了摆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控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摆动对控制有一定影响;隔震层转动刚度、阻尼和上部结构垂直荷载对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摆动的振动控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离散弹簧模型模拟层间隔震结构的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考虑SSI效应的简化4自由度体系(4-DOF)的结构动力方程,推导了由4自由度体系(4-DOF)向等效2自由度体系(2-DOF)的等效方程。基于等效2-DOF简化计算模型,给出了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的计算流程,并通过一个算例对两种简化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考虑SSI效应的地震响应预测分析时,基于等效2-DOF的简化计算模型可替代常用的4-DOF模型,方法简单有效且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地下结构抗震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自由场局部变形峰值作为目标位移,局部变形峰值时刻对应的土层水平加速度作为等效惯性加速度输入。给出了局部变形峰值和等效惯性加速度确定方式,详细介绍了基于自由场局部变形的地下结构抗震Pushover分析方法实施步骤、使用方法和功能特点。该方法更有针对性地考虑了强地震作用下不同埋深地下结构与土体的非线性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变形和受力情况可以得到完整的能力曲线,更好地评估地下结构抗震性能。使用本文方法对3种埋深的地下结构进行计算,并与动力非线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在计算稳定性和模拟精度方面优于基于自由场整体变形的Pushover方法;对于不同的输入地震波,能力曲线的吻合程度更高;在强震和罕遇地震情况下,对于深埋地下结构,计算结果略大于动力非线性结果,对实际工程而言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2.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resistant structures and the ground motion properties that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with asymmetric load–deformation behaviour, are identified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ilted single and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 designed according to Mexican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of asymmetric structures is studied. After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is offered,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ilted structures are discussed. Research needs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design approach of this type of structures are identified.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量动力分析(IDA)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IDA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用其评估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变形和延性能力的具体步骤,并将结构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和IDA曲线的斜率联系起来,结合现有试验确定各性能水准对应的曲线斜率下降幅值。在所提混凝土和钢材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IDA方法对一规则S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构在各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和延性分布情况,单条和多条地震记录的IDA曲线表明,SRC框架在多条地震记录下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主动底辟盐构造的二维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岩底辟构造是一类与油气藏关系极为密切的构造类型,是当前国外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热点.目前盐岩底辟构造的研究仍处于描述性阶段,对盐及其相关构造动力学演化的研究还很薄弱.对于油气而言,盐岩底辟构造既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驱动力和运移通道,又可以产生丰富的圈闭.离散元模拟是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中一种新的动力学模拟方法,作者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了主动底辟盐构造断裂系统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该断裂系统的发育主要经历了对称变形、不对称变形、整体破裂三个阶段.研究结果揭示了盐岩底辟构造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有利于提高对盐岩底辟构造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The modeling methodologies and calculation of dyna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under Rayleigh waves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free field responses under Rayleigh waves are analyzed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hen, the approximate Rayleigh wav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Rayleigh wave field is obtained through fast Fourier transform technique. Taking a utility tunnel as an example, its dynamic responses under Rayleigh waves is calculated by ABAQU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ending deformatio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the deformation at the top of the structure is about twice as much as that at bottom of the structure. The effect of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are also investi-gated via parameter analysis. For the shallow burie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Rayleigh waves can be the key factor to control the responses and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6.
向量式有限元是以向量力学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在处理结构大变形等复杂行为时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理论建立了黏滞阻尼单元,对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平面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抗竖向连续倒塌动力分析,结合拆除构件法,采用MATLAB编制可以考虑初始变形的瞬时卸载法程序,实现结构在构件拆除前的静力分析和构件拆除后动力分析的全过程统一。研究了阻尼器布置位置和参数在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中的性能需求,以失效点竖向位移时程曲线、梁端转角、动力放大系数和结构塑性铰分布为参考指标,对比分析布置阻尼器前后钢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向量式有限元是一种研究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动力响应的有效方法,合理布置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剩余结构的变形和振动,降低构件内力,减少塑性铰个数,较大地提高结构的抗竖向连续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Estimation of peak inelastic deformation demands is a key component of any displacement-based procedure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new structures or for seismic evalu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over a thousand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rules are develop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mean and upper-characteristic peak inelastic interstorey drifts and member chord rotations in multistorey RC frame buildings, either bare or infilled in all storeys but the first. For bare frame structures, mean inelastic deformation demands can be estimated from a linear, equivalent static, or preferably multimodal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with 5 per cent damping and with the RC members considered with their secant stiffness at yielding. 95 per cent characteristic values can be estimated as multiples of the mean deformations. For open-first-storey buildings, the linear analysis can be equivalent static, with the infills modelled as rigid bidiagonal struts and all RC members considered with their secant stiffness to yielding.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在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思想下,通过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底部两层框剪砖房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和变形特征;针对《规范》中对底部两层框剪砖房结构侧向刚度比的限定条件,研究了不同侧向刚度比条件下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复杂结构-桩-土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复杂结构-桩-土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入手,用加速度动力系数、最大位移、最大正应变、最大动土压力等指标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全面分析,并对比桩、地下结构、地上结构的不同响应,研究发现:结构不同部分最大地震响应发生的频率不尽相同,且受地震动频谱特性及自身频率影响,天津波加载时结构的地震响应较大;地表以下,当震级较小时,土-结构对地震动起放大作用,随着震级的增加,对地震动放大作用减缓甚至减小;最大位移随结构高度增加逐渐增大,在桩与地下结构交界处和地表处,位移改变较大;地下结构柱、桩最大正应变呈中间大、两头小分布;最大动土压力随着深度增加呈两头大、中间小分布,且地表处最大;总的土压力受最大动土压力影响较大,随深度增加有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破坏灾变机理研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分析总结我国地下结构抗震理论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六个关键问题:地下结构振动模型试验研究技术,土体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高轴压的地下结构承重构件地震破坏机理,非一致波动输入及非一致波动输入下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饱和砂土液化大变形理论及本构模型,大型三维非线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完善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与试验研究技术,获得大型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规律与破坏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