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6—2017年北部湾海洋气象浮标站、海岛站、内陆站的观测资料,对北部湾海雾的季节变化、生消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海上和陆地大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016年北部湾出现海雾37d,2017年为19d;3月海雾日数最多,4月次之,12月和6—10月未出现海雾;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3:00—05:00,雾消散峰值时间为08:00—10:00;雾的维持时间绝大部分在3h以内。②北部湾不同的地域和下垫面,雾的生消时间有所不同,海上雾(浮标站)的出现时间较海岛雾(涠洲岛站)、沿岸陆地雾(北海站)约提前3h左右,消散时间推迟约3h左右。③北部湾海雾绝大多数发生在风速小于等于5m/s的情况下,以1~3m/s最为适宜,海上雾多出现在NNE-SE情况下,沿岸雾偏南风居多;95%的海雾出现在海水温度低于25.0℃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雾气候特征与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利用广西沿海地区7站多年的雾日、雾发生时间、雾维持时间及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海、防城和防港3站呈上升趋势,另4站则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明显,12月至次年4月是雾的高发期;雾多发于6至12时且绝大部分雾的维持时间都在1h以上;雾最小能见度低至30m;总结了产生该地区大范围雾的五种天气形势,供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内蒙古11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逐日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内蒙古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平均雾日数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雾日数最多的地区是呼伦贝尔市北部;(2)内蒙古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比其他季节更易出现雾天气;(3)内蒙古多雾的站点分布在4个气候区,Ⅰ—Ⅲ区雾日数都显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Ⅳ区1—3月雾日数相对较多,4—6月雾日数最少,之后又呈现增多的趋势;(4)Ⅰ区雾日数年际变化特征明显,近37a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0.27d/10a,在1993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过程,Ⅱ—Ⅳ区年平均雾日数37a来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目前采用的各种海雾预报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用专家系统对北海海雾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清河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20年雾日数和2016—2020年逐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清河雾的年、季、月变化规律和各等级雾在一日中生消变化规律、持续时长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河雾日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线性趋势率为0.99 d/10 a,秋冬季雾占总雾日的82%,是雾的高发季节;秋冬季浓雾和强浓雾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强浓雾出现频次最多,累计时间最长,特强浓雾出现频次最少;秋冬季雾的生成时间主要分布在后半夜到清晨,其次是19—20时,11—17时较少有雾生成,消散时间主要在09—12时;雾的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清河秋冬季雾持续时长在5 h以下占比最多,占48%。通过分析秋冬季雾的能见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得出,能见度和相对湿度、10 min平均风速显著相关,当湿度大于90%时,10 min平均风速小于3.0 m/s时,更利于雾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使用京津冀2000—2011年10月—翌年2月地面气象站雾的常规观测和自动站风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太行山附近地面定常辐合线位置与华北平原雾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10月—翌年2月华北平原年平均雾日多发区对应定常地面辐合线的位置。以2013年1月21—22日华北平原雾为例,辐合线附近的能见度相对较低,即辐合线附近雾的浓度较强。为加强对雾天气的成因认识,提高雾天气的预报能力,在科学规划雾天气监测网时应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及定常辐合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鲁西南雾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宗灏  王咏青 《气象》2007,33(11):82-86
利用鲁西南地区9站1971—2000年3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雾发生演变的气候学、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是雾多发区,存在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每年10月至次年2月2—12时是雾集中出现的时段;鲁西南雾存在NNW—SSE的主导风向和-3℃~2℃的温度窗区,雾频率最高;总结了产生雾的4种典型天气形势供短期天气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2006年长三角地区6个站点累计27a的雾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雾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秋末、冬季和春季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频次较多,夏季较少,年平均雾日数呈缓慢减少趋势;雾区域分布不均匀,总体说来是东多西少。在此基础上,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了雾频次预测模型,并对2007年1—12月各月的雾频次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小,该模型具备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8年乌鲁木齐市5个国家气象站资料,研究不同海拔高度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雾日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响较大,高山带年雾日最多,其次是北部平原。(2)平原、城区和谷地冬季雾日最多,中山带春季雾日最多,高山带夏季雾日最多。城区、平原和谷地雾日的月际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1月至次年2月;中山带和高山带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春秋季。(3)近58 a平原和城区年雾日、季节雾日及月雾日年际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山区呈显著减少趋势。(4)乌鲁木齐不同海拔高度雾因类型和出现季节不同,受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平原雾季(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增多、温度升高、风速减小,造成相应雾日增多,而高山带雾季(5—9月)气温升高则造成相应雾日减少。  相似文献   

10.
1951—2006年汕头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 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城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城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22.2d/a,1971—1990年是大雾多发期,平均33d/a,大雾以1.7d/10a速率显著减少;大雾主要集中在9月—次年1月,11月为高发期,6月最少,不同等级的雾出现次数与其强度成反比,强浓雾4—8月鲜有发生,主要在10—12月;07:00前后生成的大雾最多,09:00—18:00生成的雾较少,13:00—15:00几乎无大雾;大雾天气主要风向为静风(C),约占66%,次风向为SSW、NE和SW,风速普遍较小,风速≤1m/s的雾次约占总次数的92%,风速较大的雾日,风向以SSW、SW居多;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88%,夏季成雾湿度高于冬季,平均为95%。  相似文献   

12.
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万齐林  吴兑  叶燕强 《高原气象》2004,23(5):709-713
对南岭地区乐昌站和乳源站1968—1998年31年的雾日气候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发现,在背风坡雾产生的日数明显较多,即南岭地区存在显著的小地形背风坡雾现象。同时,利用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进一步研究局地小地形背风坡雾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小地形动力作用对背风坡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咸阳机场1992年1月—1996年12月5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咸阳机场雾的一些年、日变化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形成雾的天气背景、层结以及雾源等,发现稳定的层结和地面适宜的风向风速是咸阳机场雾产生的必要条件,而渭河和泾河是造成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青岛冬季出现的雾,浓度大,持续时间长,对航空航海以至交通运输危害很大。为了更好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本文对青岛地区冬季(12—2月)雾的性质、规律性及其预报着眼点,做了初步分析。 一、青岛地区冬季雾的概况及其分析 1.概况 (1)冬季各月雾的出现次数:对79—88年共十年冬季资料进行统计,共出现87次雾,平均每年8.7次。各月平均次数  相似文献   

15.
沈大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7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6站雾日资料对沈大高速公路雾的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雾日偏多,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内陆地区雾日偏少,且呈下降趋势。内陆地区雾多出现在秋冬季,沿海地区多出现在夏季。雾多在凌晨至日出前后时段生成,日出后逐渐消散,持续时间多为1—3 h。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和风向对雾的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相对湿度在90%—100%时,春季气温为-5—15 ℃、夏季为16—24 ℃、秋季为-3~19℃、内陆冬季为-20~2 ℃,沿海冬季为-7~4 ℃范围内,内陆风速为0—3 m•s-1,沿海风速为0—6 m•s-1,且沿海地区为偏南风时,雾易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贵阳基准站2000—201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贵阳2000年迁站后雾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阳的年雾日分布不均,总体呈增长趋势;雾的盛发期在冬季,占全年的36.81%;雾在06—08时生成的概率比较高;09时左右消散的概率最高,持续时间多在6 h以下。该文还采用了CIMISS数据库2000—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决策树方法建立统计模型来对贵阳雾的预报进行初探,命中率达到76.19%,该预报结果能够基本满足预报需求,为预报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佘少明 《气象学报》1965,37(4):531-532
8,9月份,牡丹江经常出现雾,通常在早晨4,5时形成,直到8,9时,甚至上午11时左右才消散。根据1958—1962年8,9月份资料统计的结果,在305天中,由于烟或雾造成能见度等于和小于4公里的日数有104天,占总日数的34.1%。在这种天气中属于晴天雾的有70天,在104天中占67.4%。 本文提出的牡丹江雾生成的预报方法,主要是根据本站03时以前的天气实况,预报04—11时雾的生成,使用的资料是1958—1962年8—9月牡丹江站的观测资料。 本文规定晴天的标准为本站23时至次日01时的“中低云量和”的累积量小于6。  相似文献   

18.
段玮  段旭  邢冬  朱红梅  兰群英 《气象科技》2019,47(2):329-336
利用云南省1981—2013年125站逐日逐6h地面观测的天气现象、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资料,结合考虑地形高度的高分辨率气象要素场插值技术和不适航雾(能见度≤800m的大雾天气)气象要素判识模型,开展了影响云南适航条件视程障碍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最主要的视程障碍天气是雾与轻雾,影响适航条件的视程障碍天气仅为雾。不适航雾生成与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气温差关系密切,"高湿—弱风—稳定"的气象条件是其形成维持的关键,其量化判识特征为:相对湿度98%、风速3m/s、地气温差3℃。滇西南、滇南、滇东是云南不适航雾的多发区,尤其景东—思茅—版纳、西盟—澜沧、保山—腾冲和罗平等地区。滇中、滇西和滇东北是少发区。云南不适航雾日变化呈现早晨和深夜多,午间和傍晚少的特征;季节变化具有夏秋季多于冬春季的特点。与台站观测相比,高分辨率资料客观判识的不适航雾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合理的对应关系,能够合理地反映地形复杂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技术发展可利用卫星反演资料与台站资料同化订正获取高分辨率气象要素资料,利用深度学习等建立不适航雾的判识模型。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8年山东省1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泰山站除外)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主要有5个雾区,分别是威海市;青岛附近;鲁东南沿海地区;潍坊到莱阳的半岛内陆地区;包括菏泽、聊城、德州和滨州大部分的山东西部地区)。总体上山东雾日年变化呈现振荡中增加再降低趋势。山东区域具有显著的雾日年变化趋势一致性的特点,山东内陆多地雾日年变化与山东省年平均雾日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辐射雾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海雾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特别是4—7月,总体上看山东以内陆辐射雾为主。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冬季大雾与低空逆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找出雾与逆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大雾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乌鲁木齐市2000年1月—2006年4月的地面、探空资料,对210个大雾日和1221个逆温日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区逆温年发生频率为82%。一年中冬半年(10—3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92%,夏半年(4—9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68%。大雾只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雾日平均每年32.7d。冬季强逆温是形成大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各月大雾日数与逆温日数及逆温层的厚度值、温差值之间呈正相关;与逆温层的底高呈反相关;在同一个月中,当逆温层底高低、温差大和强度强的情况下,出现雾的几率大;从7a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与无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比较分析表明:雾日逆温存在底高低、顶高低、厚度厚、温差大、强度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