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虽然已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保护修复目标不明确、整体性与系统性不足、人工干预的工程措施过度、缺乏动态监测评价、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诸多问题。鉴此,本研究在梳理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相关理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适应性管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有区域(省)、景观、生态系统以及子项目4个层次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框架,并提出了项目实施全程监测管理的技术要求,以期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甘南大夏河流域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与诊断,对其生态问题成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研究显示,矿山环境破坏、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甘南大夏河流域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理念,划分了三个生态修复单元,确立了自然恢复、保护保育、辅助再生、生态重塑四种生态修复模式,提出了以水源涵养为核心的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重点布设与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评价系统等五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该研究可为甘南大夏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露天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山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举措,其中坚硬岩石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修复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以苏州市金山浜花岗岩露天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调查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矿山植被覆盖度低、地貌景观破损造成视觉污染及地质灾害现状,采用削坡清坡、浆砌片石格构植被护坡、客土喷播、锚固铁丝网砼筑围堰、废弃地平整覆土、截排水及植被养护等技术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使花岗岩边坡安全稳定,坡面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废弃地得到整理利用,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提升了环太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5.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NbS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我国生态领域的诸多问题,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路径,2016—2018年我国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实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对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工程措施、配套管理政策措施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本文对NbS的定义、核心理念与准则、实施方法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并从NbS的视角对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时空尺度、目标设置、技术措施、实施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吸收借鉴NbS理念与方法以完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建议,包括跨尺度开展设计、建立多元化目标、构建科学的工程技术模式与标准,以及完善多方参与、跨区域合作、可持续资金保障、适应性管理等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  相似文献   

9.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和互动过程。结果发现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地资源中化学元素的自然状况,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重塑了表层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驱动了土地质量的演化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矿业活动)破坏了元素分布的自然演化规律。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提出将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知识体系构建和土地资源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境内矿山众多,全省现存废弃矿山及历史遗留民采点约5300处,土地资源占损和植被景观破坏约1.9万hm2.湖南省近年来陆续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砂生态保护试点工程、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未来湖南省将积极开展全省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问题.在这些废弃矿山中以露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关于矿山环境"摸清底数、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需求日益强烈,遥感技术凭借其客观、及时、宏观的特点,在矿山环境调查及生态修复中的优势日益凸显。采用多类型、多时相遥感数据,在充分分析矿山辅助设施、道路、矿堆、矸石及地裂缝及采空塌陷等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基础上,对矿山开发占用与损毁土地、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为矿山生态修复及山水林田湖草全域整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74-180
本文以道孚县少乌砂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和矿山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特征调查,重点分析和评价矿山活动对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地下水环境等造成的影响、破坏,和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问题。针对道孚县少乌砂金矿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特征以及气候条件提出了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总结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是单纯的地质问题,同时涉及到大气、水、生物圈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展矿山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道孚县少乌砂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和矿山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特征调查,重点分析和评价矿山活动对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地下水环境等造成的影响、破坏,和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问题。针对道孚县少乌砂金矿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特征以及气候条件提出了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总结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是单纯的地质问题,同时涉及到大气、水、生物圈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展矿山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方维萱 《地质力学学报》2022,28(1):前插1-前插2
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中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从新视角进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要求传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方法技术实现多目标导向和多技术协同创新,向变革性综合调查评价方向发展.我国大陆地貌系统、岛屿和海洋等在全球极具特色,在盆-山-原(盆地-高原-造山带)镶嵌构造区和叠合盆地内,(非)金属-煤-铀-油...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0,(2)
豫东平原区某煤矿开采多年,形成大面积塌陷积水区,对原生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在分析当地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文景观的规划,采用挖湖建岛、堆山造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等多种治理方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治理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治理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全保障,对后续平原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起到“示范工程”效应。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实施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这项基础性、公益性、紧迫性的建设工程对于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且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不够、预判资源环境数据支撑不足、实现以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管理单元、评价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资源间耦合平衡过程、预判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趋势及优化自然资源空间结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是获取自然资源现状、预判未来状态的主要手段。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相对完善,但观测研究体系相对不系统,数据积累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分别从无人机遥感观测、数据融合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方面给出了建议: 充分利用和发挥无人机组网遥感观测、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立体观测; 借鉴降水、陆面、海表和三维云气象多元数据融合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的数据融合; 利用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这些建议对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锴  樊娟 《地下水》2010,32(1):146-148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山地丘陵与盆地区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度与类别差异也较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以往调查研究的分析,总结了山西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地质灾害做了分析,提出加强现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障机制和避免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四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调查,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在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环境演化的动态演变分析,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地段进行深入剖析,充分揭示了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地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初步建立了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概念模型。为改善、恢复和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实现人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