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台风波浪的波型及其与海岸工程设计波浪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对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浪能量集中度的变化和有效波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华南近岸浅水区台风波浪的波型与台风中心位置的统计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台风过程中固定点出现较大台风波浪的波型是风浪以及用于海岸工程设计的台风波浪亦为风浪的结论。文中还讨论了台风波浪波型对海岸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波高、周期等要素取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少英  张经汉 《台湾海峡》1994,13(2):158-165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对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浪能量集中度的变化和有效波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华南近岸浅水区台风波浪的波型与台风中心位置的统计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台风过程中固定点出现较大台风波浪的波型是风浪以及用于海岸工程设计的台风波浪亦为风浪的结论,文中讨论了台风波浪波型对海岸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波高,周期等要素取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风波浪的波型及其与海岸工程设计波浪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型的演变,讨论了台风过程波浪的波陡与波型、风速与波型、波高与风速和波向与风向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受台风直接影响的海区内,台风影响过程中出现较大波浪时的波型属于风浪,不同重现期台风波浪的波型也属于风浪的结论.本文以大亚湾海滨区的100年重现期设计波浪要素的计算为例,讨论了台风波浪的波型与设计波浪要素的取值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和基于特征线的非对称型台风风场,同时采用背景风场与台风模型风场的合成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湛江的台风气压场和风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当台风气压场的不对称特征明显时,采用非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的结果;(2)利用背景风场与台风模型风场的合成要比单独使用台风模型风场更好。  相似文献   

5.
房德凤 《海洋科学》1985,9(6):12-16
转向型台风多产生在7,8,9三个月,台风大多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以一定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台风强度在不断变化。近海转向型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强度加强或强度不减,而登陆转向型台风登陆后受地形影响强度减弱。 本文就近年来东海转向型台风引起的台风增水,对青岛、吴淞两站进行了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6.
黄树生 《海洋通报》1995,14(6):19-23
以南麂海洋站1983-1989年实测台风波浪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台风影响过程中测点波型的演变,对台风浪的波陡与波型、风速与波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台风影响过程中本区出现较大波浪的波型绝大部分属于风浪,6级以上风速作用时,本区台风浪均属于风浪波型,从而可以断定,不同重现期的台风波浪应属于风浪。  相似文献   

7.
东海大陆架常受台风侵扰, 强风浪在破坏水体结构的同时引起大量泥沙再悬浮。台风是影响东海表层悬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将台风类型分为登陆和非登陆两大类共八种。基于GOCI (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2017~2020年9个不同类型台风事件对表层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海活动型和远海活动型台风使SSC显著增高了150%~200%; 随着风速减小, SSC逐渐下降, 但需要3~4 d才能恢复至台风之前的SSC。风速变化与SSC变化率的相关性高达0.86。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为偏北风, 该类型台风使秋季SSC等值线向外海延伸, 出现舌状分布特点; 而登陆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前期为偏北风, 后期为偏南风, 该类型台风使SSC等值线呈基本平行向外海移动较短距离, 但不出现向外海延伸的舌状分布。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事件使SSC分布迅速向气候态平均天气下的冬季输运类型转变, 其中近海活动型台风对SSC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更显著。登陆型台风对研究区域SSC跨陆架方向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台风更小。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影响路径主要有登陆型和海上转向型两种;台风影响程度与其移动路径、登陆时的中心强度以及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密切相关.台风暴雨地理分布呈现出北部少,南部多,东部少,西部多的特点,灾害性台风大风分布却正好相反.近海转向类、登浙类及登闽类台...  相似文献   

9.
河口区域冲淡水锋面及物质输运会对台风产生快速而复杂的响应,并产生显著的生态效应及沉积过程,且不同类型的台风会对水动力及物质输运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以长江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盐度锋面附近的浮标站点观测数据,发现在登陆型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下,旋转流特征消失,站点全水深出现持续近两天的北向流;而在转向型强台风“巴威”的影响下,出现持续约三天的全水深南向流。应用覆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对两次台风过程进行模拟,实验对比台风过境前后流场、盐度场并且计算淡水通量,发现台风过境时通过破坏夏季典型的向海扩张的表层平流型羽流结构,从而促进盐度垂向混合,导致大量淡水堆积在靠岸一侧,加强了沿岸的淡水输运,进而形成底部捕获型羽流。对于登陆型台风“利奇马”的影响,淡水输运主要沿苏北海岸向北,而在转向型台风“巴威”偏北风的影响下,淡水则显著沿岸向浙闽海域流动。这两种台风过后,表层淡水开始向海扩展,垂向盐度分层再一次呈现,在2~3天内完全恢复为表层平流型羽流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改进的垂向28层NERSC-HYCOM海洋模式,采用两层嵌套形式,对南海温跃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探究其对台风过程的响应,检验证明,改进的垂向28层HYCOM模式比原22层模式对南海温跃层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较好地反映出跃层的基本形态及季节变化。通过台风影响温跃层深度变化的个例研究与统计分析,得出台风对路经海域的温跃层的影响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时响应型,持续变化型,双跃层型,微小影响型,并且认为形成上述不同类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台风自身风力大小与作用时间长短;台风经过前后的本地风力大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受陆岸影响浅水区台风风浪的推算方案》后报影响汕头近岸区的台风风浪,并以此与Thompson关于波型的判据和合田良实的不同波型能量集中度的规定相结合,计算台风混合浪,经与现场实测资料相比较,效果良好;依44年台风浪的后报结果,可以得到各场台风过程的波高,波能和主波向的变化以及后报台风较大浪时能随方向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受台风影响严重,台风风暴潮、上游洪峰及天文大潮相遇将致使长江下游至长江口水位暴涨,对沿岸至河口的防汛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基于ADCIRC模型构建东中国海至长江口风暴潮数学模型,模拟9711号台风和0012号台风两场典型台风水位过程。以典型台风为基础构成多种台风路径,分析不同登陆位置和走向对长江沿线风暴增水影响。研究大洪水、不同路径台风、天文大潮共同影响下长江下游沿线风暴增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登陆位置处于长江口南侧情况下长江河道沿线增水大于正面登陆长江口和北侧登陆型台风;平行于长江河道方向移动的台风造成沿线增水大于斜向穿越长江口的台风,不同台风走向对于风暴增水影响程度小于登陆位置;台风风暴潮、上游洪峰及天文大潮“三碰头”情形下长江沿线增水分布呈单峰型,从大通至江阴不断增大,江阴至中浚维持高位,中浚至口外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3.
浙江海岛风暴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浙江沿海岛屿众多,分布广泛,500m2以上的海岛就有3061个。本文对全省海岛风暴潮及其灾害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海岛区是受台风影响频繁及风暴潮灾害较严重的区域。风暴潮及其灾害一般浙南岛区要大于浙中、浙北岛区,近岸海岛区要大于离岸较远的岛区。影响全省海岛的台风主要是沿海登陆型或近海转向型台风路径,而浙南岛区福建北部或中部登陆的台风影响亦较大。全省海岛台风增水主要受控于台风风场,当海岛各站置于NE~N风场时,出现增水,增水量值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而在强劲的偏西风场下,岛区各站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浙江省自动气象站、舟山和温州浮标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模式输出产品,分析了1918号台风"米娜"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和海浪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同样严重影响浙江的1909号台风"利奇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台风表现出不同的波高与波周期联合概率分布特征,在浙江北部和南部沿海海浪波型也不同,波型的不同不仅与天文大潮相关,还与风速大小有关。在台风主要影响时段,有效波高和风速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最大有效波高不一定位于台风中心区域内。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ADCIRC模式,并耦合SWAN波浪模式,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模式。该模式采用对岸线有较好拟合能力的无结构网格,综合考虑了波浪、天文潮、风暴潮、径流相互作用。利用该模型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一系列台风风暴潮进行后报检验,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式,针对影响长江口地区的两类典型路径台风——近转向型台风和登陆型台风,讨论了气压、风应力、台风路径等因素对增水的贡献;并对台风移动路径与外高桥实测增水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台风移动路径、气压梯度和增水强度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北部三次台风过境期间基于浮标观测的海浪谱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部分成熟的台风海浪谱为单峰结构,但实际上在台风海浪的成长和衰减阶段,双峰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双峰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浪和涌浪的叠加以及不同波分量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能量密度的成长率对谱型变化进行高效的预报。此外,台风海浪的主要波向依赖于台风中心相对观测点的位置,而波向的分散情况在相距台风中心较远的区域无明显规律。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六参数波浪谱型拟合双峰谱,其拟合效果相较于前人的谱型更好。通过验证,形状参数和谱宽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依然适用于单个谱峰。通过分析谱参量的变化特征,证明了谱参量不仅与台风强度和台风路径相关,还存在很强的交互相关。最后通过拟合海浪谱数据,本文得到了台风影响下海浪有效波高和有效周期之间的成长关系,这对海洋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极端高能事件影响下的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直接关乎岸滩稳定及海堤安全。本文基于2020年16号台风“浪卡”前后北海银滩顺直岸段的剖面高程及表层沉积物等资料, 探究了中等潮差的顺直响应台风作用的地貌变化机制。结果表明: 1) 台风后海滩地貌表现为冲流带的大型沙坝消失, 后滨沙丘-滩槽体系被削平, 滩面坡度趋于平缓。2) 银滩沉积物均以中砂、细砂和极细砂为主, 三者占比超过95%; 台风后, 高潮位带沉积物变细, 低潮位带沉积物变粗, 沙坝附近则出现粗细交错式变化; 银滩中高潮位带滩面响应台风过程的特征与强潮型海滩相似, 呈现消散型海滩的特征, 而低潮位带滩面则因大型沙坝的作用而呈现弱潮型海滩特征。3) 台风期间波浪是影响海滩的主要动力因素, 海滩地形影响了近岸水动力的表现形式, 从而改变了沉积物的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浙江苍南近岸海域一年实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了波参数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了波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波浪平均持续时间和波高的关系,对波浪能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台风“利奇马”期间典型台风浪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以谱峰周期5~9 s的轻浪为主,年平均有效波高为1.25 m,年最大波高为10.80 m,常浪向为E,强浪向为ENE。特征波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符合典型的瑞利分布。有效波高2.7 m以下的非台风、非寒潮期和4.1 m以上的台风期,波浪平均持续时间随波高的增大呈指数衰减,且有效波高在4.1 m以上的台风期的波浪衰减速率高于有效波高在2.7 m以下的非台风、非寒潮期。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最大波高、谱峰周期、谱峰密度呈现基本同步的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最大谱峰密度为55.10 m2/Hz;台风影响前、后的波浪谱型均呈双峰谱,台风影响最显著期间的波浪谱型呈单峰谱。  相似文献   

19.
8616号台风(1986年8月16日─9月6日)形成于南海东北部海面,前后历时22天,两进两出南海,三次登陆。强度一般,路径复杂,影响范围广,灾害严重,历史上罕见。这一路径是蝴蝶结型的南海长生命史台风(本文称“蝶型”路径台风),它已引起气象学界的极大兴趣。作者用卫星云图对这一罕见的特异路径台风作初步研究,从卫星云图的演变,可以清晰地预示台风未来12—36小时的移动趋势,从而为预报台风的移动提供一个及时、明晰、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许富祥 《海洋预报》2002,19(3):78-81
中国海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并与太平洋相通,受世界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的影响,南北冷暖气流交换异常活跃,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影响,夏季受台风的袭击,春秋季节常常受温带气旋的影响,所以形成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海浪场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以下四类[1]:(1)台风型;(2)冷高压型;(3)气旋型;(4)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