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伊朗Kashan地区古近系库姆组层序地层及盆地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库姆组沉积时期伊朗Kashan地区为中伊朗盆地库姆盆地东南方向的弧后边缘海盆地,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受构造运动与全球海平面旋回变化控制,大部分地区的库姆组形成了5个三级层序S1~S5,上覆上红组底部蒸发岩层,在这5个三级层序之下,盆地沉降中心位置还可见S0a和S0b层序.对格架中层序地层特征的动态演化分析后认为,Kashan地区在库姆组及其上、下地层沉积时期经历了7次重要的地层演化阶段:低水位充填期、初次海侵期、沉降充填期、孤立泻湖期、再次海侵期、构造抬升期、完全孤立期.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咸化潟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是盆地内重要的含油气层段。本文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地层中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14个四级层序和数十个五级层序(准层序)。四级层序中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等沉积体系,局部地区发育下切水道、干旱盐湖、泻湖—海湾、半深湖、浊流—重力流等沉积。该组下部四级层序:Psk1、Psk5和中上部四级层序Psk7、Psk12等的砂质沉积形成区内的主力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北—西北缘和东—东南缘,与其上覆的泥岩、膏泥岩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以单井、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井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在SQ1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Q2层序时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指出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古近系原型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相精细研究结果,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划分为5个岩性段,苏维依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研究认为库姆格列木群砂砾岩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膏泥岩段为局限泻湖沉积,白云岩段为局限泻湖—潮坪沉积,膏盐岩段为半局限泻湖—强蒸发膏盐湖沉积,泥岩段为滨浅湖沉积;按照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五级层序划分方案对库车坳陷中东部古近系原型沉积盆地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层序发育演化实体模型,研究认为该原型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两个二级超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古近纪海侵是从大北—克深地区的河流下切谷开始的,3个三级层序均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旋回组合层序,海侵—高位体系域之间的转换界面发育最大或次级海泛面。  相似文献   

6.
以钻井岩芯、测井及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上二亚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层序界面将目的层划分为1个长期、4个中期及若干个短期旋回。以长期旋回建立层序格架,以中期旋回为等时对比单元,分析研究上二亚段沉积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为编图单元,绘制上二亚段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揭示MSC1期为三角洲发育初期,MSC2、MSC3、MSC4为三角洲高度建设期,发育大型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是研究区有利勘探目标,通过对上二亚段层序格架内砂体展布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地区三叠纪地层沉积格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立亭 《贵州地质》1996,13(2):129-134
黔西南地区三叠系是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套地层,它可进一步划分为七个层序。除层序Ⅰ外,均为类型Ⅰ层序,其中Ⅰ—Ⅳ为碳酸盐层序,Ⅴ—Ⅶ为硅质碎屑层序。综合岩石地层单位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层序地层、年代地层等各方面资料,建立的区域性地层沉积格架表明:①碳酸盐台地上地层层序特征是─—层序界面清楚;层序一般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缺少低位体系域;无真正的凝缩段,与凝缩段相当的地层称低速沉积段;成岩作用的影响极为明显。②研究区内的沉积盆地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三叠世)为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上升时期;第二阶段(中晚三叠世)为挤压型周缘前陆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下降时期,该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在沉积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格架。  相似文献   

8.
黔北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前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丛  聂瑞贞 《新疆地质》2006,24(2):161-164
经过大量野外实地观察及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奥陶纪钱塘江世以来研究区域处于局限前陆盆地的总体背景,把黔北地区的志留系划分为7个三级沉积层序(SS1至SS7).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志留系层序地层格架,发现黔北地区较好烃源岩产于三级层序SS1和SS2的凝缩段和高水位体系域的龙马溪组,储油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SS4的高水位体系域的石牛栏组,盖层主要分布于龙马溪组、新滩组和松坎组,这3个组主要位于三级层序SS1、SS2、SS3和SS5、SS6、SS7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因此分析研究区域的层序格架,找出油气藏潜在生储盖组合的分布规律,对研究区域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默雷  陈建平 《沉积学报》2022,40(4):1083-1094
以湘西北民乐锰矿为例,基于矿区内钻孔信息对成矿期(大塘坡组下段)进行地层对比,由新分层信息及厚度变化分析沉积特征并建立三级、四级层序格架,由三级、四级层序尺度的古地貌变化分析成矿期沉积演变特征。主要认识有:1)民乐锰矿含矿层(大塘坡组下段)可根据岩性细分为下亚段1段(致密块状、密集条带状矿体夹黑色炭质页岩)、下亚段2段(黑色页岩夹薄层锰矿条带)、上亚段(黑色炭质页岩夹黄铁矿)。2)民乐锰矿的三级层序凝缩层体系域可划分为四个四级层序,其中第二、三层序菱锰矿发育较厚,形态以块状和密集条带状为主;第一、四层序菱锰矿发育薄,形态多为条带状。3)民乐锰矿沉积过程可以通过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两个研究尺度共同解释,三级层序尺度解释锰矿沉积过程,而四级层序尺度则揭示了多期不同形态、厚度锰矿的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层层序研究,为针对沉积—层控矿床找矿勘探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搞清研究区内含盐地层层序特征很有必要。本研究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研究区周围的区域地质、钻探、测井和岩心等相关资料,开展地层研究。对单井J1进行层序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分为EB1、EB2、EB3和EB4四个层序界面,识别划分单井沉积相,在单井沉积相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沉积相平面展布。结果表明:农波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划分为ESQ1、ESQ2、ESQ3三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发育低位—湖侵—高位三种体系域,从层序特征来看,ESQ1层序中蒸发岩段分布范围最广,沉积厚度最大,说明第一次海侵范围广泛,是勘查钾镁盐矿体最有潜力的地段。  相似文献   

11.
中伊朗盆地形成和发展受特提斯洋张力以及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块边缘聚力的复合控制, 其演化经历了基底裂谷(Z1)、被动边缘(Z2-T2)、裂谷盆地(T3)、弧后前陆(J-N11)、陆内坳陷—挤压改造(N12-Q)等不同阶段, 层序充填包括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 显示明显的纵向叠加、横向复合的复式特点。作为中伊朗盆地弧后前陆演化阶段沉积产物, 库姆组层序充填总体呈现碳酸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混积”的特点。库姆组包括S1、S2、S3、S4 4个三级层序, 其充填演化经历了Chattian期、Aquitanian早期、Aquitanian晚期、Burdigalian期4次三级海平面变化事件, 最大海平面时期(mfs)位于Burdigalian早期。  相似文献   

12.
中伊朗盆地卡尚地区库姆组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岩相、沉积旋回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分析建立中伊朗盆地库姆组的层序地层系统、框架模式及沉积体系,岩性地层单元与沉积层序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库姆组沉积于一个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而与波斯湾间歇性相通的弧后大陆边缘海盆地,是一顶底面以不整合界面为界的构造层序(超层序组),其内部发育3个3级层序。依据库姆组沉积时的盆地形态和沉积环境分析将盆地分为岛弧、台地、斜坡、盆地4个次级构造一沉积单元。盆地南缘为障壁岛,由于陆源碎屑少,南带及中带沉积碳酸盐岩为主;而北东缘为陆地,陆源(火山)碎屑供应充分,发育扇、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南岛弧带则沉积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盆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对后裂谷盆地源汇系统、沉积体系和层序建造影响的研究尚待深入.松辽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晚白垩世大型后裂谷盆地.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方法,利用测井曲线、岩心观察成果、三维地震和录井资料,在泉四段(K1-2q4)至嫩江组(K2n)划分出两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这7个三级层序根据其发育的古地貌背景和气候条件,可识别出发育在二级层序底部、干旱气候环境的低可容纳空间层序建造和发育在二级层序中上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高可容纳空间层序建造.高可容纳空间层序建造又可根据古地貌背景划分为缓坡和受挠曲坡折控制的高可容纳层序建造.研究区这两个二级层序及其三级层序建造特征是对盆地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一个热沉降幕开始于盆地基底抬升后的沉降.基底抬升造成气候干旱、剥蚀,形成不整合,随后的沉积沉降发育低可容纳空间层序.当盆地基底沉降较快,且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气候湿润、湖平面上升导致盆地可容纳空间快速增长时,发育以水进域和高位域为主的高可容纳空间层序建造.二级层序界面两侧发育的地层圈闭,沉积在高可容纳空间背景的层序其水进和高位域早期的重力流砂体为岩性油藏的主要圈闭,该类砂体在Sqqn1和Sqn1层序最为发育,在坡折带及其之下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4.
The Qom Formation comprises Oligo-Miocene deposits from a marine succession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Basin of Iran. It is composed of five members designated as A-F. Little previous work exists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ud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with outcrop data, wells and regional seismic profiles, the Qom Formation is interpreted as a carbonate succession deposited in a mid-Tertiary back-arc basin. There are two second-order sequences (designated as SS1 and SS2) and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designated as S1-S5). Five distinct systems tracts including transgressive, highstand, forced regressive, slope margin and lowstand have been recogn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quences and lithologic sub-units has been collated and defined (S1 to S5 individually corresponding to A-C1, C2-C4, D-E, the lower and upper portions of F); a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curve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coincidence of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between that of the determined back-arc basin and the world indicates that the sedimentary cycles of the Qom Formatio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eustatic cycles. The variable combination of the systems tracts and special tectonic-depositional setting causally underpin multipl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styles seen in the carbonates of the back-arc basin revealing: (1) a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that developed some form of barrier,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cycles of carbonate-evaporites; (2) a flat carbonate ramp, which occurred on the southern shelf formed by the lack of clastic supply from nearby magmatic islands plus mixed siliciclastics and carbonates that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shelf due to a sufficient clastics supply from the land; and (3) a forced regressive stratigraphic stacking pattern that occured on the southern shelf and in basin lows due to the uplifting of the southern shelf. Thick and widespread aggradational framework limestone usually occurs in the initial sequences (S1 and S3) of the supersequence, which led to preferential oil reservoir deposition but a lack of source and cap rocks, whereas the retrogradational and progradational framework limestone usually occurs in the later sequences (S2 and S4-S5) of the supersequence, which results in two perfect sets of source, reservoir and cap rock assemblies, so that the limestone in sub-member C2-C4 and the F-Member can be predicted as important objects for oil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5.
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形成于混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特征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较大.库姆组自身储集条件偏差,裂缝和溶孔在储集空间中占绝对优势,断裂活动及相伴生的溶蚀活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相则为之提供物质基础.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应力集中区域和岩石破裂地区,其中局限台地滩相和三级层序界面之下的岩溶带是最佳储层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16.
辽河坳陷曙北地区新生代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曙北地区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的一个次级单元,是在太古界和中、晚元古界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裂谷盆地,新生界自下而上发育的地层为古近系房身泡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并覆盖第四系的沉积。通过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及时频分析技术的应用,本区新生代裂谷盆地沉积可划分为1个大陆裂谷巨层序、1个大陆裂谷后热沉降超层序和1个同裂谷沉降超层序、4个层序和14个体系域,并存在I型层序和Ⅱ型层序。通过研究提出了断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模式,揭示了不同的体系域中沉积体系的发育具有的不同特征。在两种不同类型层序的TST和HST之间,常发育大套的页岩,构成主要的生油层和盖层,各体系域的边缘场所构成良好的储层。本区层序地层的划分对于优质储层的寻找和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合肥盆地白垩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洪三  张勇  任凤楼 《沉积学报》2008,26(6):982-993
合肥盆地的白垩系是叠置在侏罗纪前陆盆地上的断陷构造层,其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综合应用横跨盆地二维地震剖面、测井、岩芯、露头及其它分析化验资料,对合肥盆地白垩纪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划分,建立了该期地层格架。共划分出一级层序:构造层序界面(构造层序)界面2个:SBK1(TK1)、SBE(TE);二级层序(层序组)界面1个:SBK2(TK2);三级层序(层序)界面4个:SBK11(TK11)、SBK12(TK12)、SBK13(TK13)、SBK21(TK2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合肥盆地白垩纪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阶段:早白垩世层序组(包括朱巷组和响导铺组层序组):为西缓超东陡深的不对称箕状断陷格局,西南部和北西部各发育一个大型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带,西南部冲积扇—冲积平原大部分已经被剥蚀殆尽;东部和东北部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构成扇三角洲平原(裙),两者之间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晚白垩世层序组(张桥组层序组):北断南超的格局占主导,早白垩世时期的大型三角洲体系域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北部发育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平原;而南部或西南部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带已经大为缩小到信阳—舒城断裂北缘。  相似文献   

18.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大多具有陆内俯冲造山形成的特点,层序地层学在这类前陆盆地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对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5条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详细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基准面变化;将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大竹、开江一带须家河组沉积厚度为400~6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北东至万源一带地层变薄至100余m,保存残留不全的须家河组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TS4)。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TS1—TS2以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稳定坳陷和慢速充填的欠补偿状态,TS3—TS4以冲积扇、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强烈坳陷和快速充填的过补偿状态。沉积相的时空叠置样式受北部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