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层序格架中用地球化学录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述前人对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烃源岩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露头、地球物理资料层序地层研究与地球化学录井资料的有机质丰度评价相结合进行烃源岩评价的方法及步骤。并通过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在纵、横向上的分布。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漏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渴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溻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3.
高光谱成像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地质、海洋、农林、水文、城市、环境和军事等领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拓展,对高光谱成像系统的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依次阐述了运动补偿高光谱成像、紧凑型热红外高光谱低温光学、宽谱段一体化机载高光谱集成、基于AOTF分光的凝视型高光谱成像以及阶跃集成滤光片等具有代表性的高光谱成像关键技术,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新技术在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国家重大任务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其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度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度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丘东凝析气田主力产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部的砂岩层,可分为上气藏(X4-X5)和下气藏(X6-X9),上、下气藏的储集体虽然都是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但在储集物性、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上、下气藏因其所处的旋回位置及相分异作用不同,储层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上气藏储层物性明显优于下气藏。该研究表明,基于基准面变化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可有效地用于预测储层的纵横向分布,对油气藏开发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古气候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河北南部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表明,河北南部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早二叠世晚期逐渐向半干旱气候转变,晚二叠世气候又再次向温暖潮湿转变,气候为半湿半干,至晚二叠世末则变得较为炎热、干旱.整体上研究区晚古生代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转变,但其中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这种古气候演变与华北板块所处位置以及晚古生代古地中海的逐渐闭合有关,同时,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发生了多次海侵,这种海水的进退所带来的周期性湿气变化,导致了气候的波动,并于晚古生代末海水最终退出华北板块时,气候变得较为干旱.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八道湾组的主体)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冰-泥(沙)互层及其产出的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大量冰 泥互层的特殊现象。按成因,黄河三角洲上冰 泥互层可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充填型两种。冬末春初,当气温回升,冰层融化,在冰 泥互层区可以形成3种特殊的、未见报道的沉积构造:冰成泥沙笋、冰成豆粒和冰融水滴坑。这些沉积构造和冰 泥互层区遗迹是冰 泥互层现象重要的地质记录,可用以指导古代地层中类似现象的识别和正确解释。冰 泥互层多发育于冬季广泛出露的边滩、心滩和部分河道上,是暴露与准暴露沉积环境和低温(±0℃)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结合黄河三角洲和莱阳盆地莱阳组马耳山段地层研究认为,对冰 泥互层及其产出的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咸化潟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