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2.
一 任亚洲中部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沙质沙漠,其总面积可达2,199,816方公里,其中有50.5%。在苏联境内,如卡拉沙漠、克孜耳沙漠、木尤恩沙漠、巴尔哈什湖东岸等;48%在我国境内,如塔克拉玛干、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内蒙东部等;1.5%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这样广大面积的沙漠里,除了固定沙丘的地区以外,流动沙丘的为害非常严重,沙丘的移动经常威胁着分布在绿洲中的农田和城镇。H.M.普尔热瓦尔斯基曾经描述过蒙古瀚海沙漠中为流沙所掩埋的城市 苏联科学院花拉子模考察队在克孜耳沙漠与卡拉  相似文献   

3.
一 任亚洲中部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沙质沙漠,其总面积可达2,199,816方公里,其中有50.5%。在苏联境内,如卡拉沙漠、克孜耳沙漠、木尤恩沙漠、巴尔哈什湖东岸等;48%在我国境内,如塔克拉玛干、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内蒙东部等;1.5%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这样广大面积的沙漠里,除了固定沙丘的地区以外,流动沙丘的为害非常严重,沙丘的移动经常威胁着分布在绿洲中的农田和城镇。H.M.普尔热瓦尔斯基曾经描述过蒙古瀚海沙漠中为流沙所掩埋的城市 苏联科学院花拉子模考察队在克孜耳沙漠与卡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漠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流动沙丘群中,距沙漠南北边缘绿洲均有200 km多,塔里木盆地南缘分布众多发源于昆仑山区的地表河流,而沙漠中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以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演变,与其南部区域的地表水的循环转化有密切的水力联系;通过对沙漠油田南部分布的地表河流水质、泉水水质、湖泊水质、沙漠地下水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初步弄清了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和水化学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探索沙漠中可利用水资源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漠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腹地无地表河流分布,沙漠层面以下,广泛分布有浅层地下水,但地下水储存量大,动态补给量小;沙漠中地下水的分布与其南部区域的地表径流的形成及转化,有密切的水文循环关系,论文主要分析了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状况、水文循环特征、水量平衡计算。弄清了沙漠油田南部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为地方和油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量短缺对农业的压力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李新 《干旱区地理》2002,25(4):290-295
华北平原的耕地占全国的 31.19% ,人口占全国的 2 6 .0 1,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 6 .14 %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大。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内陆河流域的引水率过高造成了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和土地沙漠化。至 2 0 5 0年 ,全国工业和城镇用水将消耗 5 0 %的供水 ,农业用水将比现在减少 ,但黄河流域和西北农业需水量将比2 0 0 0年增加 73× 10 8m3 ,保障农业用水的难度将比现在更大。要避免中国干旱区农业用水的短缺 ,需采取从中国南部的长江流域调水到华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和在城市循环用水、净化工业和生活废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但同时面临着严重的"三农"问题。内陆河流的劳动力转移除了受经济条件、体制条件的制约外,还深受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对水资源自然赋存格局和变化状态,时空分布与利用关系的分析,透视资源性缺水与结构性缺水,证明水资源条件的约束性持续存在并有加重的趋势。在保证生态环境良性运行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析计算水资源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口处于超载状态。因此以同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线,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三个层次具体探讨了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规模。通过上述劳动力三个层次的转移分析,基本上能够把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超载的人口转移出去。  相似文献   

8.
在有效地利用河川径流跨流域调水的国家中,加拿大占有特殊的地位。加拿大的自然地理条件与苏联的地理条件很相似,但前者在年调水总量(141立方公里)方面居领先地位,几乎比苏联的(50立方公里)多两倍。加拿大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估计为276了立方公里。但是加拿大也象苏联、美国等许多国家一样,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系例地表景观指征将沙漠、沙地分为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据此标准以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我国1:10万比例尺的砾质戈壁和沙漠、沙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全国有砾质戈壁387,347km2,有沙漠、沙地1,242,301 km2,其主要以流动沙(丘)地为主,占41.46%;其次是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地,分别占24.21%和20.38%;固定沙(丘)地最少,仅占13.94%.全国沙漠、沙地分布在28个省区的719个县市的不同生物气候带,有62.33%分布在极干旱区,以流动与半流动类型为主;有21.94%分布在干旱区,固定半固定类型超过流动半流动类型之和.有8.78%分布在半干旱区,也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有6.78%分布在半湿润区,绝大部分是固定类型.有0.15%分布在湿润区,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但流动类型比例高于半流动与半固定类型.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全洲60%以上的人口和主要工业都集中于水资源不足全洲5%的太平洋沿岸、巴西东北部和墨西哥高地等地区;相反,人口仅占全洲10%的亚马孙河等三大流域的径流量却占全洲70%。因此,一方面是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地区供水严重短缺,特别是随着都市迅速增长,工矿企业大批兴建,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不少地方为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而压缩或停止农业供水。目前水浇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拉丁美洲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全洲60%以上的人口和主要工业都集中于水资源不足全洲5%的太平洋沿岸、巴西东北部和墨西哥高地等地区;相反,人口仅占全洲10%呢的亚马孙河等三大流域的径流量却占全洲70%。因此,一方面是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地区供水严重短缺,特别是随着都市迅速增长,工矿企业大批兴建,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不少地方为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而压缩或停止农业供水。目前水浇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文件的方式论及改善全国人口分布状况的途径,最初是在1975年拟定的苏联人口分布总规划中提出的。从那时起它经过一系列的协调和检验。同时很多作者整理的基本资料也都取得积极的结果:1982年制定的人口分布总规划被认为是计划前的基础文件。 1983年人口分布总规划具有本质上全新的特点,它反映出:在实行向集约型国民经济增长过渡的形势下对苏联社会经济增长性质和前景的认识达到的新阶段;解决人口分布进一步发展的新途径;对苏联已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人口分布主要观点的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的沙漠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6 % ,沙漠地区的传统农业是以大面积的牧场上放牧少量耐旱畜种以及种植少量抗旱粮食作物为基础的 ;沙漠地区的现代化农业是依靠外来水源 ,如从加利利海引来的水和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的再循环污水为基础的。有些地区的咸水可用于灌溉耐盐作物 ,如马玲薯、瓜类、葡萄、橄榄和枣树 ,有些作物还可采用滴灌法。严酷的沙漠气候条件可采用温室加以控制 ,主要生产供出口的淡季疏菜、花卉和香草。在海滨地区的沙丘地上可利用城市再循环污水种植柑桔、鳄梨和芒果 ,也可在温室中种植疏菜和花卉。在此情况下 ,所采用的灌溉系统是与施肥一道进行的滴灌系统。山区降雨量可达到 2 0 0 mm,但侵蚀严重 ,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造林。可采用先进的水土保持法和雨水收集法造林。在沙漠条件下也可养殖奶牛、驼鸟和越南鱼 (Tilapia fish)。在沙漠地区发展现代化农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归功于人的因素和有效的农业管理系统 ,它提供了专门技术与基础以及适应不利环境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20,39(8):1879-1891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 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 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 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总被引:84,自引:17,他引:67  
根据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可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和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当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二阶段,可用水资源在首先保证未来50 a内流域中游地区人口、环境和工业等部门发展的需水后,农业灌溉用水的总量将还有所增加,水资源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使绿洲和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东干流中游张掖盆地,因要在下世纪初完成分水指标,在下世纪的前20 a农业灌溉用水有缺口,但只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在此期间提前完成农业节水目标的60%,就能顺利渡过今后20 a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在2050年能按计划完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目标,则届时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美元,可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记载,1913年只有556.5万人,而到一九四○年统计,人口才达到614.6万,二十七年中只增加了58.1万。从1940年到1955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原因,未进行过人口统计,到1956年统计时,人口有848.8万。而到1983年统计,人口已增至1545.2万。三十年来翻了一番。其主要原因是1954年苏共中央决定大规模开发啥萨克斯坦,从俄罗斯、乌克兰及其他加盟共和国和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动员了大量青年到哈萨克斯坦垦荒。下表是1959年到1983年的人口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18.
Farming in the Desert: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Based on Israel Exp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aanan Katzir 《中国沙漠》2000,20(2):113-117
以色列的沙漠地区占土总面积的6%,沙漠地区的传统农业是以大面积的牧场上放牧少量耐旱畜种以及种植少量抗时粮食作物为基础的;沙漠地区的现代化农业是依靠外来水源,如从加利利海引来的水和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的再循环污水为基础的。有些地区的咸水可用于灌溉耐盐作物,如马玲薯、瓜类、葡萄、橄榄和枣树,有些作物还可采用滴灌法。严酷的沙漠气候条件可采用温室加以控制,主要生产供出口的淡季疏散、花卉和香草。在海滨地区的浙  相似文献   

19.
推动农村流动人口有序落户城镇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中国四大经济分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持有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土地持有方面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在农村承包地方面,其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在农村宅基地方面,其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和东北低。此外,农业转移人口流出地的土地资源分布呈现部分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农村承包地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和粤—琼地区,高-高集聚区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农村宅基地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这反映地区土地政策、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对农村土地持有的空间集聚特征的影响。2)拥有农村土地对不同流出地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抑制程度有所差异,承包地规模变化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方式也有不同。拥有较大规模农村承包地对东北地区流出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的抑制作用最强,东部次之,再次为中部,西部最弱。...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耀琳 《中国沙漠》2003,23(4):464-470
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干旱、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但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荒漠上创造了现代知识与科技密集型节水农业的奇迹。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与配水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边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废水、咸水、海水)、尤其是现代灌溉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上。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奠定了以色列现代节水型农业与节水型社会的基础。他们的创举是人类使干涸的沙漠变为绿洲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