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理知识有两条主线: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围绕着“时间主线”,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则围绕着“空间主线”,“时”“空”结合,构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相反,地理学科的时间特性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过程教学,就是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间”发展过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摆在了重要地位,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掌握知识。很多地理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尝试通过活动开展教学。但由于对“活动”的概念没有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并辅以小黑板、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组织、启发、帮助学生置身于地理学习情景,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的思维之中,并善于运用变式教学,“多换几个角度”思考分析,注重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4.
倪步平 《地理教学》2011,(16):40-42
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紧密,在地理教学中“活用”和“巧用”跨学科知识,能够使教学效果更加良好,使教学过程更加简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可为地理教学相关计算提供可靠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基于这一教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地理识图探究学习三步曲“观察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地理学习必须改变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也应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本课借鉴电视栏目的某些做法,采取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开放式、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课堂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为当前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现以初一地理下册中“澳大利亚”、“巴西”两课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我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中我们常需要讨论解决一些内涵丰富的地理问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沙尘暴对我国的影响为什么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构成了地理学习的丰富素材。在这些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中,如何加强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凸现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效地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知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所在。笔就此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曾于八十年代后期归纳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五性”即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地理原理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并作为本区中学地理教学的常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蒋菁 《地理教学》2014,(16):7-9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一直是我们地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只教不研,教学固步不前,乏味而无效;只研不教,研究脱离实际,难于被接受和采纳,更得不到推广。地理教学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并从教书匠提升到科研型教师,这不仅是目前“园丁工程”教师教育所关注的课题,而且是每一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提高教材可理解性的重要教学技术。它常被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进新旧学习材料的连结上。在地理教学中,恰当根据学习课题的特点.设计与呈现“先行组织者”.可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实际与理论之间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提供同化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被动“听”课的局面。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中国地理扑克牌”进行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学校的学科教学具有德育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自清末推行“新学”后建立了近代学校体制,规定地理为中小学堂的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在《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制定,相当于“教学大纲”)中就指出:“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爱国之心,兼破乡曲僻陋之见。”可见,作为中国近代学校的地理课程从它诞生一刻起就担负着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曹军 《地理教学》2007,(7):41-4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当然要保证学好必修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大后方”,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对知识的持久兴趣是不可思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赵印庆 《地理教学》1997,(4):34-35,15
归纳地理规律即是将地理教材中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更加系统,完美。可以说,归纳地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系统加工的过程,即是采取分类、整理、比较、推理的方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知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理规律,不仅对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规律本身有利,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说地理”,就是在地理课上课开始的三分钟时间内,由学生一人或几人说自己所最感兴趣而其它多数同学所不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趣闻等,其内容要求简明扼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一句话地理新闻、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小知识介绍、地理趣闻趣事、地理小故事、当今地理发展的新动态等。“说地理”产生了以下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闪光点”。把“过程”也列为学习目标是前所未有,它的价值在于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倡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在“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型目标承担着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怎样围绕“过程”细化出易操作落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多困惑,本文以沪版高中教材“台风、寒潮、梅雨”一节(第一课时)为例,就围绕“过程”细化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  相似文献   

20.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