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LOD(IERS(EOP99CO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ΔLOD(IERS(EOP99C0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Δ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Δ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Δ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Δ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采用国际时间局(BIH)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日长变化序列(LOD)和美国气象中心(NMC)及日本气象厅(JMA)推导出的大气角动量(AAM)来重新检测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季节性差异。从4种滤波序列中发现由AAM推出的LODatm周年变化高于观测的LOD约17%,而LOD的半年振幅变化超出LODatm的约30%。本还讨论了几种因素,例如洋流中季节性变化,气象中的系统误差,平流层风的贡献,核的惯量矩作用,空气质量的重新分布补尝及其他未知的激发源来解释它们之间不平衡,今后10年,在研究角动量不平衡中,将用固体地球-大气-海洋动力学系统来代替简单的固体地球--大气的两体动力学系统。海洋对这季节性不平衡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伯全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6,37(2):113-123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800 ~1995 年的日长年均值( △ L O D Y) 观测资料表明:日长( △ L O D Y) 的十年波动明显大于观测噪声水平。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 L O D Y 观测资料, 表明△ L O D Y 的十年尺度的周期为60a ( 年) 和30a( 年) , 所对应的振幅为1 ms 和0 .5ms 左右。文中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 E O P C0497 的日长( △ L O D C0497) 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 C E P/ N C A R) 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 A A M) 序列进行低通滤波分析, 日长和大气角动量在十年尺度上的波动不一致, 大气角动量只影响到日长短于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文中用理论近似来计算核幔电磁耦合力矩的轴向分量, 它与天文观测△ L O D 资料推出的力矩量级相当, 核幔电磁耦合假说可作为△ L O D 的十年尺度波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从1988-1999年的现代技术测定的高精度极移序列EOP(IERS97C04)推导出激发函数χ^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CNEP/NCAR)提供的大气角动量激发函数χp和χib^p,使用几种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气对极移高频振荡(12-42cpy)激发贡献,复数小波变换和功率谱分析表明,χ^m和χ^p序列在高频段内呈现比较强的谱峰,它们具有相似的谱特征,比较而言,χib^p在这个频率段内比χ^p要弱些,χ^m和χ^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逆向)和0.6(顺向),两个序列之间的平方相关谱的估计值分别在0.5-0.9之间(负频)和0.4-0.6(正频),相位谱表明χ^p(AAM)超前x^m一天左右,这些大气是极移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特别是在逆向运动上具有更大的贡献,由于它们之间位相差和振幅变化的不稳定性,说明可能存在AAM以外的其他激发源,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χ  相似文献   

7.
日长年际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德春 《天文学报》2000,41(2):139-147
将年际时间尺度上的△LOD序列(1958.0-1998.0)与大气角动量变化(纬向风)风的激发和SOI等作比较,表明大气动力学过程是年际时间尺度△LOD变化的重要激发源,在实测△LOD、纬向风激发和SOI中存在的一些相近的频率分量,但是,在实测△LOD中有若干很强的信号(如平均周期约6.3年,平均振幅约0.13ms的主要分量,以及平均周期约9.0年,平均振幅约0.07ms的分量)在纬向风激发和SO  相似文献   

8.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天文学报》2005,46(4):452-459
大气相对固体地球的运动产生大气相对角动量,它的变化可以激发地球自转多时间尺度的变化.计算大气相对角动量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垂直积分高度,一种为从地形表面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SP方法;另一种为从1000hPa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BP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大气相对角动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应用欧洲中距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大气再分析数据,重新研究了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季节平均,季节振幅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得出ECMWF和NCEP的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对地球自转周年极移的影响,在亚洲季风区域和南极洲区域差别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大气对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2000,41(2):148-152
采用1979-1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95%和88%。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激发的定量结果,其中,大气的周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同的贡献为16%,对Y分量的贡献为43%;在半年尺度上海洋的贡献,才能进上步解决地球自转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廖德春  黄乘利 《天文学报》1996,37(3):303-312
本文用JMA大气角动量序列计算了对极移和日长变化的激发量(m'1、m'2和m'3),并分三个频段与天文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序列(m1、m2和m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钱德勒和季节性频段上,大气运动确实是固体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相似文献   

11.
全球陆地水储量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廖德春  廖新浩 《天文学报》2000,41(4):373-383
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40年重新分析计划气候数据同化系统(CDAS)所得到的全球陆地水储量(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数据,对地球自转变化(极移和日长)的激发作用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水储量对周年地极移动正频分量的激发为17.8mas,与大气激发相当,相位滞后约48°.其中,积雪水当量的激发结果与用人卫遥感技术所得到的积雪水当量激发的正、负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都符合得很好. 用陆地水储量数据得到对日长变化周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4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15%,相位滞后约23°;对日长变化半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3%,相位滞后约122°.  相似文献   

12.
大气角动量(AAM) 变化和地球自转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可应用于全球环流模型的检验.根据日本气象厅全球环流模型的输出数据计算出AAM 函数,将AAM 函数的模拟值与它的观测值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序列相比较,来检验该模型对大气角动量的模拟.限于篇幅,仅给出AAM 函数的季节性分量模拟的结果.对于半年项,轴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的模拟值都偏高,赤道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很小,因而未予考虑;对于周年项,轴向AAM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低,而赤道向AAM 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高,轴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最好,而赤道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较差.总之,高精度的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系列可以作为全球环流模型检验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气对极移的非季节性激发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昌夏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6,37(2):124-131
本文对由高精度的极移资(Space93序列)所推导出的测地激发函数和由日本气象局(JMA)提供的大气激发函数中的非季节性波动进行了研究,在两个序列中都显示出较强的40-60天的波动.在非季节性的时间尺度上,测地激发函数相关于大气压力变化,与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58,这表明了大气角动量对极移中y轴方向的非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稍大于x轴方向.而且,大气和测地激发函数尤其在X2方面具有较相似的时间变化谱.这些事实说明:极移的非季节振荡至少部分地由气压变化所引起,它在140天以下周期的极移激发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日本气象厅(JMA)最近发表的以美国大气与环境预测中心(NCEP)修正前、后的reanalysis数据计算出的全球和南、北半球风角动量资料,估计了风对Chandler摆动的平均激发能量,以及风的激发与观测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结果表明, 1980-1993(1980-2003)年期间,全球对流层风和(对流层 平流层)风对Chandler摆动的激发能量可分别解释观测激发的68%和72%(58%和51%),对流层风起着主导作用;它们与观测激发的相干系数分别达到0.49和0.32(0.50和0.39),而且具有接近于零的相干相位.这些结果充分说明风在Chandler摆动激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结果也展示了分别应用NCEP修正前,后的reanalysis数据、从实际表面和海平面开始积分的风角动量对Chandler摆动激发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1984—1992年期间日本气象厅(JAM)推算出的大气激发函数序列(χ1,χ2),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Space93极坐标序列经过反卷积而推出的测地激发函数(ψ1,ψ2)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比较了极移(x,y)和从大气激发序列归算出(经过卷积)激发极移(m1,m2)。  相似文献   

16.
用带通滤波方法从日长变化(LOD)、南方涛动指数(SOI)和Nino各海区海面温度异常变化(SSTA)等资料中提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量,研究了Nino3.4海区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调制作用.研究发现,除了年际分量之外, 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表征和监测有重要影响.当ENSO事件比较强时,SSTA年代际变化分量的作用倾向于使ENSO事件的时间延长,并使事件的极端温度增大;当ENSO事件比较弱时,在SSTA年际变化中没有检测到的事件,可借助于年代际变化分量的调制作用得到检测.还研究了SSTA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SOI、热带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SLPA)和信风异常(TWA),以及大气角动量(AAM)和海洋角动量(OAM)轴向分量(χ3)的相应变化之间的频谱相干性.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SSTA与LOD、SOI、SLPA、TWA、大气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ω3,χpib3和χωpib3)和海洋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v3和χv bp3)等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以SOI、SLPA、TWA和χω3与SSTA的关系更加显著;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SSTA与SOI、SLPA、TWA、χω3以及χω v3的关系更为密切,与LOD、大气压(χpib3)和洋底压强(χbp3)的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分析1996.0至1990.0年期间分布于太平洋海域的88个验潮站所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SLC)资料序列,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日长变化(△LOD)资料序列,初步研究了海平面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限时间尺度上,日长变化与东太平洋赤道带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正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负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具有位相超前的现象,证实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激发贡献。近30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太平洋的平均海平面正以每年1.8毫米的速率上升。通过本研究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海平面变化的观测数据是深入革球自转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料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984-1992年期间日本气象厅(JAM)推算出的大气激发函数序列(χ1,χ2),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Spac3极坐标序理经过反卷积而的测地激发函数(ψ1,ψ2)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比较了极移(x,y)和从大气激发序列归算出(经过卷积)激发极移(m1,m2)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的30—60天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十三年的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研究了这三种资料序列中30-60天波动过程,用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证实这种波动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随机游动的特性,定量分析表明,在此时间尺度上,大气环流中带风的作用对日长变化的贡献约为87%。如果太阳活动对地球自转中30-60天波动存在激发作用,其作用过程不能完全证明是直接通过大气影响地球自转的。可能存在其他媒介,如通过海洋再作用于大气和固体地球。  相似文献   

20.
地球自转日长变化中某些短周期项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1974.0-1980.0年的日长(LOD)资料,太阳黑子相对数(SP),以及计算得到的日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相同时期的轨道角动量变化率序列·/J⊙,对它们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LOD的短周期变化中,近95天和120天项可能来自太阳的周期性活动,而大行星的轨道运行引起日心的周期性轨道角动量变化率或许是太阳活动的一种外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