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2)低温、雨雪、冻雨天气强度大,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南方各省气象部门的统计及分析,有8项气象要素打破同期中国历史记录;(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破历史记录.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相互配合和迭加的结果,其中La Nina事件是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它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侵袭中国南方的前提条件;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性是造成冷空气不断侵袭中国南方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大范围冻雨和降雪形成并持续在中国南方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桂林市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1月12日至2月20日,桂林市区及各县遭受了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低,覆盖范围广,破坏力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特别是农作物造成严重灾害。通过分析这次冰冻雨雪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各种农作物的受灾情况,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荔波县2011年1月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月荔波县遭遇了自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该文利用荔波县1月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雪日数、日照时数等资料,通过与历史值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11年1月气温异常偏低,为历史最低值;月均最低气温为近30a的次低值;月均最高气温为历史最低值。从低温持续时间(日均温低于平均值天数)来看,此次低温冰冻灾害是历年最长的。分析此次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可为今后抵御类似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1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1月,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很长,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我国输送,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地区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1月中旬以来,湖南、贵州等地逆温层不断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上述地区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我国南方罕见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8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成因、主要特征以及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准静止锋是造成这次严重冰冻雨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逆温层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及北方强冷空气的不断补充是造成南方连续出现冰冻雨雪天气及造成严重灾害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Micaps二次开发产品的利用有助于深入分析极端天气事件。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M ICAPS常规气象资料、EC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环流监测资料等,分析2008年初六盘水市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罕见的灾害天气过程是在近50 a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高南低"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北输送,使得滇黔静止锋在贵州西部及云南中部长时间维持,形成了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同时对流层的中低层有逆温层存在是六盘水市2008年初以冻雨、小雨夹雪为主而降雪不明显的主要因素。并从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灾害影响程度对2008-01-14—02-15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综合影响评估。认为: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造成了多种灾害并发,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灾后重建困难大;雨凇造成的道路结冰、供电线路积冰,是导致交通运输瘫痪、电网中断、通讯受阻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7.
邓红 《湖北气象》2008,27(2):191-192
2008年1月11日至2月3日,湖北省出现了一次自1954/1955年以来50年一遇的严重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期间共出现4次(1月11~15日、18~22日、25~28日、1月30日至2月1日)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由于雨雪过程频繁、强度大,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积雪冰冻范围广,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等行业以及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者对此次天气气候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历史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次冰冻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全国有20个省(区、市)先后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湖北大部、江西西北部、安徽中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冰冻日数达10~20天;此次冰冻灾害强度大,表现为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持续时问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连续低温日数和连续冰冻日数均超过1954/1955年冬季,达到历史最大值;冰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尤其对我国南方电力运行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0年2月24日沈阳地区冻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1°×1°分析资料、NOAA的2.5°×2.5°全球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0年2月24日沈阳地区大范围冻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发生前期,沈阳地区的明显增温是导致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925—750 hPa存在的t≥0℃温厚暖层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气流的建立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东北地区输送,并决定了低温冰冻灾害发生的区域。中层温厚暖层的建立与破坏时间对冻雨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典型事例和大量的数据,分析了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电力、通讯、农业和林业等重点行业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指出天气气候特点、灾害发生的特殊地域和时间以及不同行业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下的敏感性是致灾因素。要应对这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最大限度的将其影响降至最低,就应在电力、公路、铁路以及建筑工程等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可行性论证和提高设计标准,同时应提高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预报能力,建立完善的预报系统和信息发布等防治体系,加强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9年起,研究组开展了电线积冰野外观测试验及道路结冰规律的观测研究,将电线积冰观测研究从传统的积冰气象条件和积冰厚度观测提升到了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厚度加积冰天气云降水微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的新高度,揭示了积冰发生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积冰增长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积冰增长过程。对沥青、水泥、土壤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高速公路和桥梁不同路基深度的温度变化,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从能量平衡方面做了理论解释。本文以作者团队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不求大而全,学习梳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积冰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积冰天气微物理特征、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增长模型构建、道路结冰及积冰数值预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线积冰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影响的预警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灾害学原理,利用1952—2011年北京历史冰雪灾情资料分析构建了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发生时间、冰雪强度、交通脆弱度、预警能力和减灾能力,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冰雪灾害预警评估模型和评判标准,并对北京历史上38次冰雪灾害事件进行了影响评估及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预警评估因子对冰雪灾害影响贡献的权重分别为冰雪强度0.4404、交通脆弱度0.2789、减灾能力0.1797、发生时间0.05264、预警能力0.0484,建立的预警评估模型准确率达76%。冰雪强度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子,而是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焦作市建站50年来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焦作持续冰雪低温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及气候变化特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了焦作建站50年以来的8次10d以上持续冰雪低温天气过程的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和距平场,总结出发生低温冰冻灾害的大气环流分布特征;通过分析500hPa侯平均场大气长波、超长波演变,发现“拉尼娜”事件下必须高度关注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初湘西北出现了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低温持续时间最长、冰冻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给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椪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从天气学和农业气象学角度出发,对低温雨雪造成的椪柑冻害及椪柑成果的贮藏、销售影响进行了详细评估,旨在为湘西北椪柑生产恢复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部分省市县的低温、冻雨、暴雪灾害属历史罕见。本文通过对1月10日-2月2日4次雨雪过程期间南方整体环流背景的描述,得到有利于雨雪天气产生并长期维持的环流背景场;同时副高偏强偏北,南支槽发展强烈,使得低层带来旺盛的偏南气流水汽输送。在江南华南一带的准静止锋长期维持是造成雨雪天气成灾的直接原因,静止锋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以及南支气流对静止锋强度的影响,是使地面锋线附近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因素。最后重点分析了第3次雨雪天气过程中的锋区东段与锋区西段的结构特点,得出造成冻雨和冰雪不同天气的空间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从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0年2月下旬发生在辽宁地区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成因、主要特征以及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涡分裂的小槽东移是冻雨天气的环流背景;700 hPa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低层辐合作用是降水产生的基本条件。地面强冷空气是冻雨天气的触发机制;高层为冷的冰晶层,对流层中低层有温度t>0℃的暖的融化层,近地面1-2 km为气温t<0℃的冷层,同时地面达到 0℃以下,这种复杂的逆温层是冻雨产生的天气条件。高层暖平流是维持中空暖层结构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暖层的建立和破坏起较大作用,暖层消失冻雨天气也随之结束。中低空水汽饱和度、地面温度和中低空上升、下沉运动与冻雨的强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预报服务从组织落实、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部门联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反思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预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州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因素影响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平  白慧  田楠  龙先菊  卢君  袁芳菊 《气象科技》2009,37(4):496-502
通过构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程度的气象因子评价指标,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建立了黔东南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程度定量评价模型。根据2008年黔东南州16个台站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的相关气象因子,计算了黔东南州206个乡镇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程度。结果表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黔东南州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达到1级冰冻的有16个乡镇,主要出现在黔东南州东部地区中海拔的突凸台地上;达到2级冰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州北部的武陵山区、州东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苗岭西南端、月亮山区以及州西部边缘地区即舞阳河和清水江的源头地区;低洼河谷地区冰冻程度相对较轻。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与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特殊的地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