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瞬时水深模型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的海图航线设计是舰船安全、经济航行的先导和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水深模型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算法。基于海图静态水深和海域潮位模型,构建瞬时水深模型,动态提取碍航区,并进行航线可行性分析;利用动态规划思想,进行最短时间路径搜索;采用矩形包络分析、相近节点搜索和冗余点删除等策略,进行航线优化。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动态分析航线可行性,搜索最短时间航线; 与传统的最短时间航线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可提取航行时间更短的航线;所提取的最短时间航线,与舰船航行的起始时间和舰船航速相关。  相似文献   

2.
电子海图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路二叉树方法绕行碍航区处理不完备、效率低等缺点,提出了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通过复杂碍航区路径的递归搜索和碍航区绕行规则的优化,实现了复杂情形下的航线自动生成;利用方向一致性判断、边界检测和动态包络矩形排斥等策略优化航线生成,并采用递归处理和动态判断的方式求解最短距离航线。此方法与已有的航路二叉树方法相比,在自动生成航线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航线自动生成方法未考虑航线跨越多幅海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子海图的航线多尺度生成方法.考虑到海图的特点,设计了海图数据多尺度表达方案,解决了海图航线的多尺度生成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海图航线的多尺度自动生成.实验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在电子海图多图幅无缝拼接的基础上,可实现长距离航线的多尺度生成;能够根据某航行...  相似文献   

4.
比较几种常见的航线算法,在航线设计中引入了改进的Dijkstra算法,以保证快速生成的航线能符合运输机飞行性能和交通管制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使用改进后的Dijkstra算法建立数学模型,本质上是对所有的航段进行过滤,使最后生成的航线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5.
无人飞行器测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无人飞行器测控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组成、主要功能及其技术特点,探讨了系统主要关键技术,给出了测控信息实时接收的主要步骤和函数,推导出了计划航线自动生成算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中的航摄分区技术进行研究,提出运用四邻域法聚类相同分区的图幅的算法,并运用计算几何的方法进行航线的自动敷设,然后运用高斯反解公式把敷设航线的平面坐标转换为WGS84坐标系下,编制相应实用程序,最后利用一组实验数据得出该算法可用于航线自动敷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了空中三角测量中像片及像片连接点拓扑关系的矩阵表示算法及其应用。像片连接点自动匹配和区域网平差是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内容,像片及像片连接点的拓扑关系是自动匹配和区域网平差高效处理的关键。据此,从导航GPS数据生成的航线图出发,提出并研究了基于8邻域算法的像片连接点矩阵生成方法,完成了用二维矩阵表示像片连接点点号和点名,并通过该矩阵完成了像片连接点自动匹配中同名像点自动查找和区域网平差中地面加密点自动查找的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存储效率和区域网平差速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测绘》2017,(6)
针对地图自动制图综合过程中,常规的建筑物聚类算法具有多参数性、聚类无效性等常见问题,本文选用最小生成树(MST)的Prim算法用于建筑物的聚类分析,并用C#语言实现了该算法。在该算法中,以最小生成树中所有边的平均权值为阈值进行不一致边的剪枝,从而得到聚类结果,并运用实际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9.
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自动生成等高线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就其效果来说仍然无法让人满意。针对依据DEM自动生成等高线的算法及相关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空间分析与数值定量统计。研究问题包括生成的不合理等高线的位置及范围、等高线算法及DEM质量对自动生成等高线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煤矿地质成图中多边形快速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地质成图中左转算法生成多边形在复杂的二维图形条件下应用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左转算法的多边形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算法,实现了2D图形环境中多边形的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通过在进行多边形选取时的起始点,起始方向的选择和对悬挂点、线进行处理,解决了复杂图形下多边形选取及自动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重复生成、效率低下和搜索回退问题。基于GeoMS3D实现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逻辑简单、结构清晰,在实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位置服务信息,采用道路内微观路由和道路间宏观路由相结合的路由方案(MiMa),引入Dijk-stra优化算法为节点间通信提供一条具有导向功能的最佳路由。实验结果表明,该路由协议提高了数据包投递率,降低了数据端到端的传输延迟。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特征选择自适应决策树的层次分类算法,用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radar,SAR)图像的分类。采用Joint Boosting算法选择出最适用于各类的特征组合,并自适应地搜索构造出一个由两类分类器构成的层次分类器,利用特征选择结果和自适应决策树进行了SAR图像的学习和推理,实现了自动分类,在国内首批极化干涉SAR数据上的实验证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模式多标准路径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璁  陆锋 《测绘学报》2014,43(1):89-96
单一路径评价标准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出行路径规划需求。多标准路径规划成为公众出行服务的研究热点。然而,多标准路径规划本质上是具有NP特性的多标准决策问题,且涉及多种交通出行模式。多个不同标准的权重设置将直接影响路径规划结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标准的权重成为多标准路径规划中的技术瓶颈。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应多模式交通网络环境的多标准路径规划方法,借鉴遗传算法在求解多标准优化问题中的优势,将其扩展到多模式多标准路径规划中。该方法避免了不同出行标准权重设置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实现更为灵活的交通出行模式自动化组合,为出行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标准的出行路径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4.
使用决策树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时需要人工辅助构建决策树,这种方法存在着一旦数据变化就要人工参与重新建立决策树的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依据地物类的样本训练结果,自动构建二叉决策分类树的方法。从阈值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自动选择满足用户需求最佳的建立决策树标准等方面保证决策树的精度以及合理性等。分类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法相比,文中提出算法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蔡先华  王浪  付晓 《测绘通报》2020,(5):130-133
城市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交通线路图成为一种常用地图。为了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更好地保证图形的清晰易读性,出现了变形交通线路地图[1]。本文分析了变形交通线路图特性并对其自动制作过程进行了总结。为解决制作过程中地图符号冲突问题,提出了作用力驱动站点位移的交通线路图变形压缩方法。建立交通线路图中站点受力移动模型并设计了以坐标轴为轴心的移位算法。试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地图符号冲突问题,为完全自动制作变形交通线路图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嵌入式GIS中最优路径规划算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大区域范围路径规划算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多比例尺最优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在进行路径规划时,在小区域范围内根据道路的属性信息对路网进行分层,在大区域范围内根据多比例尺信息对路网进行分级,在每级或每层内采用基于弧段的改进型A*算法。从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该算法能较好满足车载导航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GML模式匹配算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提出了一个面向空间信息集成的GML模式匹配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GML模式转化成树状结构.通过测度两个树状结构的相似度来判断两个对应模式的匹配程度。在GML规范基础上.给出了GML模式的匹配算法和匹配器结构,并实现了相关算法,进而完成GML文档的集成。  相似文献   

18.
面向室内位置服务中路径规划与导航的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栅格空间的通行区域模型及其自动提取算法。首先,在栅格模型基础上引入了相邻栅格和途经栅格,结合具体示例阐述了通行区域模型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室内地图数据特征,通过室内栅格模型初始化、通行区域初次提取和邻域融合,设计了通行区域的自动提取算法;最后,选取西单大悦城一楼室内地图数据进行了不同栅格尺度的通行区域自动提取和路径规划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针对走廊内存在障碍等复杂室内环境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并且通行区域模型相比网络模型的路径规划结果更加符合复杂室内环境的路径行走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workout trajectories from a mobile sports tracking application can be used to provide automatic route suggestions for bicyclists. We apply a Hidden Markov Model (HMM)‐based method for matching cycling tracks to a “bicycle network” extracted from crowdsourced OpenStreetMap (OSM) data, and evaluate its effectiv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optimal routing compared with a simple geometric point‐to‐curve method. OSM has quickly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popular resource for bicycle routing; however, its high‐level of detail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its applicability to popularity‐based routing. We propose a solution where bikeways are prioritized in map‐matching, achieving good performance; the HMM‐based method matched correctly on average 94% of the route length.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the extremely biased nature of the trajectory dataset, which is typical of volunteered user‐generated data, can be of high importance in terms of popularity‐based routing. Most computed routes diverged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number of users or number of tracks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popularity, which may imply varying pre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yclists. Revising the number of tracks by diversity of users to surmount local biases in the data had a more limited effect on rou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