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内蒙古戈壁荒漠区特殊地貌地质填图工作,选择ASTER和SPOT5数据,通过图像融合、影像校正、影像增强等处理方法,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用遥感解译图像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的解译标志,通过遥感地质解译结合地面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译,提高了填图的准确性,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在同类区域开展地质填图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矿山勘探钻孔数据无法完全反映矿下地层的复杂赋存形态,水平巷道实测信息中揭露的地质信息往往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状地质结构体在局部地区空间形态与岩性属性信息。在现有的矿山三维自动建模算法中,矿山地质体模型往往与巷道模型分开建立,较少有算法有效地将采掘工程中探明的地层信息用到矿山地层模型之中,进而造成巷道揭露的地层走向与地质结构体模型无法叠合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测水平巷道数据更新实际勘探钻孔绘制的剖面图,并辅助建立虚拟钻孔、虚拟剖面反映出巷道地质信息,利用实际钻孔、实际剖面、虚拟钻孔、虚拟剖面共同约束,进而自动构建出矿山三维地质体模型。最后,利用某矿的实际数据进行验证,说明利用实测水平巷道数据约束建立的矿山三维地质体模型更与实际地层分布情况更为接近,并能够提高矿山三维地质模型与巷道揭露地层形态与地层走向叠合精度,说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侏罗纪地质事件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俊辉 《沉积学报》1998,16(3):147-152
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中记录的地质事件。从煤层特征、颜色特征、岩性特征、孢粉组合特征、植物群特征和双壳动物化石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并认为这些生物事件和旋回沉积层的形成都与大范围内侏罗纪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末存在一次最为明显的升温事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的特点与主要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中国地层学家编制。《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列数列各阶期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及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中、新元古代、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的地层划分方案做了一些重要调整;为使阶名与组名尽量不重名,对中生代和部分古生代阶名进行了重新命名。该表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全国统一多重地层表,对了解中国地层发育整体情况,进行国内、外和大区域的地层对比研究,开展地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调查工作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中国地层表》在第三十四届国际地质大会和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上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部分成果已经在地质调查和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6.
马震  夏雨波  王小丹  韩博  高伊航 《中国地质》2019,46(S2):123-129
雄安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平原区,100 m以浅地层以冲洪积冲湖积砂层和黏土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获取了百余个钻孔的地层、标贯、测试等地质数据,形成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库及三维模型,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从工程地质钻探数据获取、数据集成方法、地质资料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以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数据集应用的实例,为城市地质调查和数据集处理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质事件与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传统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认为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的相对低分辨率已不适应目前的生产、科研要求;阐述了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认为地质事件的广泛性、瞬时性与相对等时性是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的存在基础。通过全方位地开发出地层记录中的各种事件信息,建立综合事件地层剖面和高分辨率事件地层信息数据库,有可能使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提高10-50倍。  相似文献   

8.
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区调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对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事件地层等多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重新厘定了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形成的时代和地层序列,并将特殊岩性层以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了表达; 系统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 首次在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雪山组; 建立了测区二叠系多重地层划分方案; 重新厘定了日干配错群基本层序和物质组成,将日干配错群进一步划分为2个组; 新解体出31个侵入体、8个潜火山岩地质体和多条中酸性脉体; 查明了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性质、时代、序次及空间配置关系,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样式; 新发现金属矿(化)点18处,找矿靶区2处。  相似文献   

9.
安聪荣  刘展  李曼 《岩土力学》2011,32(9):2834-2838
三维地层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其应用价值,利用多元数据耦合建模是提高模型精度的重要策略。在分析影响三维地层模型精度因素的基础上,以钻井数据和地质平面数据耦合建模为例,研究了在构建地层界面时两类数据之间偏差的自动检测及修正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了GIS空间探索性分析技术及钻井影响域技术,其基本的思路为:提取一地层面的钻井数据和地质平面数据,合并后建立Voronoi图;利用分配给Voronoi图中每一单元的熵值或聚类属性,检测钻井数据相对于地质平面数据的偏差情况,提取存在较大偏差的钻井;利用钻井影响域技术对地质平面数据有针对地进行局部修正。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实现多元地层建模数据的一致性处理,效率高、结果相对可靠。  相似文献   

10.
从关键地质事件看华南的前寒武系划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吴根耀 《地层学杂志》2006,30(3):271-286
2004年的《国际地层表》与以往“国际地层表”的最大不同是对前寒武系的划分原则,即:以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地球系统巨变中的关键地质事件作为划分地层单位的界线,并据之建立“自然的”前寒武纪地质年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文以川滇赣三省为重点,重新审视华南的前寒武系资料,分中太古—新太古代、跃迁期、古元古—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四大阶段阐述了关键地质事件并讨论了其在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意义。这四大阶段的主要构造面貌分别是:片麻岩基底和绿岩带盆地,古陆壳的形成与裂解,第一个超级大陆即哥伦比亚(或称努纳)超大陆的形成与离散,板块构造体制下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与离散,反映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因而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沉积建造、火成岩类型及组合、变质作用、构造样式、构造线方向、变形方式和成矿作用。基于这些事件介绍了前寒武系的分布,列述了若干条相对连续的地质剖面上所见的这四大阶段的代表性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文章认为“参考方案”对前寒武系研究有推动和导向作用,并探讨了地层研究具体操作中关于事件的内容、事件与过程、现存地质记录的残破不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富勒烯(Fullerene)为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碳元素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自Kroto等1985年发现以来,对富勒烯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的热点话题,并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它具有稳定的封闭笼状结构,被认为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富勒烯的形成条件特殊,普通的地球环境和地质过程不利于富勒烯的生成。1992年天然富勒烯在俄罗斯前寒武纪地层桑加岩(Shungite)中被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天然富勒烯研究的兴趣。随着富勒烯在陨石和撞击构造中的发现,人们更加关注事件地层中富勒烯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它们的可能来源。二叠纪—三叠纪(P-T)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因此,学者十分关注P-T界线地层中是否能检测到天然富勒烯的的存在。文章回顾了富勒烯在陨石、撞击构造、K-T界线地层和P T界线地层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P-T界线富勒烯的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指出从样品采集到样品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富勒烯的检出。P-T界线地层富勒烯可能源于陨石撞击、天然大火等极端地质事件,而包裹在富勒烯碳笼的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提供了进一步区分的重要证据。事件地层中普遍存在富勒烯,表明天然富勒烯可以作为地层中发生过重大灾变事件的重要的地球化学指标,而具有异常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富勒烯则是地外撞击事件的最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可能发生在中国扬子台地震旦-寒武系界线上地外撞击事件的目标地层应该是湘西北天门山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Ni-Mo多金属元素富集层及其相对应的层次。文中分析了这一目标地层的展布和地质特征。这一特殊层位对于上下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元古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自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大会以来,中国中元古代地层和热-构造事件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这些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确立中国中元古代上部地层标准剖面,重新厘定中元古界地质年表,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黄静莉  王清 《吉林地质》2013,(3):111-114
三维工程地质地层模型的建立能够更为直观地观察城市地下空间的地质结构,能够为岩土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辅助参考。论文依据《长春市两横两纵快速路系统——二环路工程(二段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中提供的钻孔数据,采用GOCAD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局部路段地层分布的三维工程地质地层模型。通过应用实例证明,GOCAD软件具有快速建模,可视化效果良好的特点,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地层实际分布情况,将其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来,化学地层学,如碳同位素地层学,在古生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不同岩相、生物相的地区间对比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均已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奥陶系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区域和全球对比关系,并据此初步绘制出全球奥陶系δ13Ccarb标准化曲线,共识别出16个同位素事件,其中3个为负漂事件。近年来,在中国华南和塔里木地区也先后识别出个别重要的无机碳同位素事件,但总体来看,还需基于连续露头或钻井、高精度采样建立完整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从而建立准确的区域和全球对比。碳同位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层对比手段,在奥陶系长时间尺度的区域和全球高精度地层对比中正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碳同位素记录在地质历史中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大地电磁测深连续二维反演结果初步确定构造与地层,通过综合分析区内物性特征给定地层与岩石的物性参数,建立正演地质一地球物理初始模型,在地质、钻井、地震资料约束下进行重、磁、电联合反演,不断修改地质一地球物理模型和大地电磁测深连续二维反演结果,使重、磁正演数据和实测数据拟合度达到最佳。在银额盆地构造与地层解释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重、磁、电联合反演可以有效克服单方法解释的多解性,准确识别地质层位,大大提高定量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大,城市三维地质建模的作用日益重要。以武汉市为例,针对该城市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运用一种分区交互式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地层剖面数据与水平方向的中断面或地质图所形成的网格作为最小单位,结合断层等特殊地质情况,手动构建地质体,并最终完成整个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论文罗列了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建议。所建三维地质模型已通过野外验证,表明本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城市三维地质建模。  相似文献   

18.
建立康滇地轴区中—晚元古代层型剖面的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绩 《云南地质》1993,12(1):101-108
根据国际、国内新近作出的对元古宙年代地层单位划分方案,本文对康滇地轴区完好发育的元古宙地层,在已取得的研究程度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对昆阳群(会理群)和震旦系的层序、时代、顶底及造成不整合界面的几个地质事件取得共识,就有可能建立我国南方活动地槽—稳定地台区中-晚元古代时间地层单位的框架性层型剖面。本文综合已取得共识的若干重要方面和存在争议的问题,分析分歧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底辟、叠层石、微古植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和放射性元素丰度对比等方面的成果,来建立原始沉积的地层柱和反映地壳运动的重大地质事件,提出年代地层表及纪的命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地层学与Milankovitch旋回和ENSO事件沉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围绕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和优化,地层学经历了三次重要革命,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地层学形态:斯坦诺地层学(1669年)、史密斯地层学(1817年)和高分辨率地层学(1969年)。高分辨率地层学的显著特色是划分、对比出的主体地层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小于百万年有。十万年级至千年级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和高分辨率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可望通过对地层记录中Milankovitch旋回和ENSO事件沉积的高分辨率地层学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生物和应用的角度,对国际盛行的多重地层划分“界线层型”提出质疑。认为“界线层型”划分的人为性很大,不利于在生产、科研中推广使用。主张采用以自然界线来统一划分地层的观点。根据近年来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以地质事件为基础的自然地层界线的理论性和普遍性以及在构造地质和层控矿床等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呼吁地质界积极开展事件地层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