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慧  隋伟辉 《气象科技》2013,41(4):720-725
利用1988-2010年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高时空分辨率10 m风场分析了我国近海海区的大风(6级以上)日数和大风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按照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海18个海区大风的季节变化特征.我国近海大风日数高值中心及大风风速高值中心都集中于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域,在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域交界处最高可达140天以上,平均大风风速达到13m/s以上.从季节变化来看,大风日数和大风风速充分体现了东亚季风冬强夏弱的特点.冬半年,大风日数及风速高值中心一直位于东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以及南海西南部海域,12月是一年之中大风日数和强度的峰值时期.从4月开始,南海西南部的高值中心消失,而以北海域的高值区的分布基本不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月.近海18个海区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别,南海中部和南部的4个海域大风日数呈双峰型变化,冬季的12月至次年1月出现最高值,夏季西南季风时期的7-8月出现次高值.除琼州海峡外,包括南海北部海域的其余13个海区高值均在冬季12月至次年1月,低值出现在夏季6-7月.  相似文献   

2.
1986-2006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6-2006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年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6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1986-2005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6-2005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a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5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宁机场大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并对大风高发生时期和风向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董晓琴 《广西气象》1995,16(1):35-36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宁机场大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并对大风高发生时期和风向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陕西大风规律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瞬间风力达8级或8级以上,或瞬间风速≥17m/s即为大风。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常造成拔树、倒屋、禾苗倒伏,给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风力也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是成本低、分布广、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1资料搜集资料来源:取自陕西省99个气象台站自建站到198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大风日指一天中只要出现达到大风标准的风速即算一个大风日。大风灾情资料主要取自气象记录及民政部门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年代自1950年至1990年。2大风规律分析2.1年大风日数地区分布陕西省地势总的是北高…  相似文献   

7.
胡娟  李华宏  李湘  李磊  李超 《气象科技》2015,43(6):1074-1084
为提高云南省对流性大风短时临近预报水平,使用历年大风日数和上百个对流性大风个例的探空、雷达资料,分析了T lnp图、对流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总结提炼云南省对流性大风的预报预警指标。结果表明,非对流性大风和对流性大风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非对流性大风受大尺度系统影响,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滇东、滇中和滇西北影响最重。对流性大风多受中小尺度系统影响,主要出现于夏季,呈现局地性特征。对流参数、T lnp图在对流性大风的潜势预报中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产品在对流性大风的临近预报中有较好的反映。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对流性大风发生前和发生时的跃变特征是预警对流性大风发生的关键因子,可提供6~12 min的提前预警时间。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柯吉  康岚  罗辉  郭旭  周秋雪  费海燕  吴薇  张琪 《气象》2020,46(2):212-222
采用2009—2018年地面、高空、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出四川盆地的34次雷暴大风过程,并根据冷空气参与情况及500 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混合性大风类(Ⅰ类)、深厚低槽(低涡)后部类雷暴大风(Ⅱ-1)、低槽(切变)东移类雷暴大风(Ⅱ-2)、副热带高压西侧切变类雷暴大风(Ⅱ-3)和东风扰动类雷暴大风(Ⅱ-4)。统计分析了五类过程中发生雷暴大风站点对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包括:对流组织类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中层径向辐合、风暴移动速度、回波质心下降、低仰角风速大值区和辐散。结果表明,82%的雷暴大风站点具有风速大值区,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过程还有其他不同的雷达回波特征,这些特征大多可提前10 min以上。另外,当站点出现中层径向辐合、辐散、回波强度大且伴有强梯度或回波类型为飑线时,也要考虑大风是否出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雷达回波三维拼图资料识别雷暴大风统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雷达回波三维组网拼图数据、加密自动站和地面灾害大风资料,对2008—2012年京津冀地区20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检验了基于模糊逻辑建立的利用回波强度识别大风的算法,分析了大风出现的位置。该大风识别算法确定了雷暴大风的6个雷达识别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系数和不同季节的隶属函数。检验分析块状回波、带状回波和片状回波3类大风过程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块状回波类大风是由孤立的强单体风暴引发的,风暴单体具有回波强、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大和移动快等特点,雷暴大风多出现在风暴单体附近且二者移动路径一致;带状回波的长度远大于宽度,主要包含飑线和弓状回波,大风影响范围广且多位于带状回波的前沿一带;片状回波多指大面积层云回波中镶嵌着强回波单体块的混合回波,对应出现的雷暴大风多位于风暴单体的周边区域。3类回波识别到的可能出现大风区域与实测大风范围基本吻合,块状、带状和片状3种类型的雷暴大风命中率分别为96.2%、68.6%和45.3%,漏报率分别为3.8%、31.4%和54.7%。由于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偏低和回波强度弱,片状雷暴大风识别漏报相对较多;空报原因除了与测站分布稀疏有很大关系外,也与识别算法本身有关。识别检验证明雷暴大风综合识别方法是合理可靠、切实可行的,可以为雷暴大风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和系统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这一工作也为进一步预警大风出现的位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山东WRF集合预报72h预报时效内逐6h概率预报产品对2014年7月24—26日台风“麦德姆”影响山东期间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集合对强降水和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强降水和大风的概率都是初期预报概率偏小,后期预报概率较高,开始和结束时间比实况滞后6~18h ,前期漏报率高,后期空报率高,总体来说23日20时的预报优于08时的预报。台风低压中心强度和移动路径与实况基本一致,但移速偏慢,这是导致强降水和大风前期漏报后期空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大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灾害风险理论,结合吉林省地貌特征,构建吉林省大风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揭示吉林省大风气象灾害风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大风灾害高风险地区分布在长春大部分地区、四平部分地区、延边州敦化市的北部和吉林省东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次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白城西部、松原南部、四平西部、辽源地区、吉林北部;松原北部、吉林南部、通化大部、白山大部和延边州部分地区风险性最小。从风险区划各指标的分析来看,长春市辖区附近的高风险性是由致灾因子的高危险性及承灾体的高易损性共同引起的,而延边州敦化地区北部及东南部海拔较高山区的高风险性是由致灾因子的高危险性所引起的。根据大风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湖北东部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003-2009年湖北省东部26个雷暴大风过程的雷达、地面、高空、NCEP6h再分析场等资料的研究,依据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将造成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分为3种类型,即单体型、弓状型和飑线型。统计分析了每种类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中层辐合特征、入流急流、中气旋及环境场条件等特征,研究了这3种雷暴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生命史演变规律,并建立了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分析表明,单体型雷暴大风提前预警难度较大,但对弓状型和飑线型雷暴大风多数可以提前30min左右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13.
朱精福 《气象》1980,6(12):15-16
一、问题的提出 雷暴大风的预报包括风力和风向两个项目,风力的预报意义是明显的,但风向预报也是不能忽视的。当得知有雷暴大风侵袭时,避风处的选择就要根据风向来定。 但由于目前预报雷暴出现的准确率还不高,预报雷暴大风更缺少办法,因此气象台、站在预报服务时往往使用某一固定用语。例如上海地区每逢预报“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费海燕  王秀明  周小刚  俞小鼎 《气象》2016,42(12):1513-1521
对2004—2013年中国强雷暴大风记录(风速≥25 m·s~(-1))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从3月开始在西南、华南地区出现,4月北进入华中、华东地区,5月北进到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不同地区强雷暴大风发生峰值时间不同,其中华中和华南有两个峰值。中国强雷暴大风环境参数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中等(地面至700hPa和地面至500 hPa平均值分别为10.2和14.3 m·s~(-1)),明显低于美国大范围雷暴大风的均值;存在明显的干层,一般表现为500 hPa附近的中层温度露点差大于10℃C以上,其中华北、西北地区表现为整层3~7 km均较干。根据红外卫星云图的观测特征,强雷暴大风发生时云型最多的是团状,其次是线状,还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云型,不同地区主导云型不同。分析我国强雷暴大风多发地华东地区三种云型的环境参数表明:团状云型强雷暴大风的CAPE值大,低层高湿,中层干且环境温度直减率大;线状云型其热力参数值均较团状云型小,但低层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大,整层均较干;不规则云型低层高温高湿,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小。  相似文献   

15.
黄、渤海沿海大风变化特征及影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10年黄、渤海沿海44个气象站大风资料,根据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30 a黄、渤海近海5海区大风的气候特征,以及通过天气分型对2008—2012年黄、渤海沿海大风的影响系统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近30 a黄、渤海沿海5海区日最大风速≥6级和≥8级日数呈递减趋势,1980s大风日数较多,各海区≥6级大风在1981年和1987年前后均有两个峰值。≥6级大风日数随季节变化的峰值,渤海海区出现在春季,黄海南部海区是春季、夏季8月和秋季11月,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区则主要是春季和冬季。渤海海区以偏北风和南南西风为主导风向,与其他海区以北或西北风为主的特征明显不同。冷锋是黄、渤海沿海大风最主要的影响系统,其次是气旋型和高低压型大风。另外以850 h Pa温度平流的强度、冷/暖中心的强度、等温线密集带梯度、地面高/低压强度、地面大风前3 h/24 h最强变压中心强度和地面气压梯度等要素为着眼点,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雷暴大风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北京市观象台雷达基数据和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了雷暴大风天气的有效识别模型。首先确立了9个用于识别雷暴大风的预报因子:回波顶高、最大反射率因子、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随时间变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密度、雷暴大风发生前最大反射率因子下降高度、风暴移动速度、速度谱宽。通过计算各预报因子在大风和非大风样本中的概率分布,得到对应的各项预报因子雷暴大风的隶属度,利用得到的隶属度函数对样本进行归一化处理。确立核函数和模型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雷暴大风天气的提前识别和临近预警模型。通过对北京2017年7月7日飑线和2012年5月19日块状回波引起的灾害大风典型个例的识别效果检验,得到两个个例预测的命中率、误判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分别为92.0%,22.1%,73.0%和99.1%,40.5%,59.2%,对于提高雷暴大风预警预报的准确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宝坻和西青两部风廓线雷达、天津250m气象铁塔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自动站分钟资料,对2014年6月8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弱降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温度直减率为雷暴大风的出现提供有利环境条件;(2)此过程共经历弓形回波复合体、阵风锋和单体弓形回波3个阶段,雷暴大风的强度与强回波核伸展高度以及下落时间有关,回波核伸展高度越高,下落时间越短,雷暴大风强度越强;(3)强冷池的快速移动是弓形回波复合体阶段雷暴大风的直接原因,冷空气首先从2.3km高度入侵,10min后地面出现雷暴大风。天津南部具有不稳定能量高值中心,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导致单体弓形回波阶段雷暴大风;(4)阵风锋阶段上升与下沉气流共存,下沉速度峰值的下传特征较地面雷暴大风的出现提前20min,2km以上的对流层中低层为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8.
琼州海峡沿岸大风分布规律及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冬艳  姜涛  陈有龙  辛吉武 《气象》2011,37(11):1372-1379
利用琼州海峡南北沿岸自动气象站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风向、风速资料,分析了最大风和极大风两种大风事件标准下的海峡沿岸大风分布规律,并基于大风天气影响系统分析南北沿岸大风的差异。结果表明:琼州海峡南侧沿岸大风事件多于北侧沿岸,其中最大风标准下的大风事件南侧沿岸明显多于北侧沿岸,但极大风标准下的大风事件北侧沿岸则多于南侧沿岸,且极大风风速明显偏大;北侧沿岸两种大风事件及南侧沿岸最大风事件均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其中,两侧沿岸最大风事件主要由冷空气影响造成,南侧沿岸极大风事件集中出现在秋季,由冷空气影响造成较少;两岸位于海峡东侧入口沿岸的自动站点出现大风频率最高,风速偏大,两侧入口沿岸站点次之,中间沿岸各站出现大风的频率相对较低;海峡南北沿岸出现的大风风向多为北到东风;东路冷空气比西路冷空气更易造成海峡南北沿岸同步大风,琼州海峡对冷空气湍流强度的消弱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认识统计山西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做好其预报预警,利用2013—2017年4—9月高空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山西39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根据500 h Pa环流形势将其分为四大类型:西北气流型、冷涡型、西风槽前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切变型。统计分析了不同环流背景下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提前量。结果表明:(1)块状孤立对流单体是任一环流背景下山西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形态。(2)副高切变型雷暴大风的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值最高,冷涡型最低。(3)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意义最明显,预警提前量最多,可提前30 min以上。(4)雷暴大风发生时,有阵风锋和逆风区出现,但出现次数极少。研究结果对利用雷达产品预警山西雷暴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