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地闪频次和地闪在雷达回波中位置的变化可以识别雹暴生命史演变的不同阶段。雹暴Ⅰ产生小冰雹,是一个普通对流单体,闪电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率最大为15次·(6 min)-1;正地闪落在风暴发展和消亡阶段,负地闪主要落在35—55 dBz强回波边缘,零星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周围层状云中,雹暴移动路径前侧的负地闪对雹暴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雹暴Ⅱ是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直径超过3 cm的大冰雹,闪电频率最大为44次·(6 min)-1,风暴成熟阶段正地闪活跃,16—17时正地闪频繁出现时间与大冰雹持续时间一致;负地闪与25—55 dBz强回波区域吻合较好,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30—55 dBz中心及层状云边缘。对比地闪频数和雹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可以发现,降雹均出现在风暴的成熟阶段,小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小,大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大,且正地闪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作为错时相沉积之一的巨鲕灰岩在我国华南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本已消失的这种沉积类型为什么会在早三叠世又重新出现?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的底部,产有一套巨鲕灰岩,通过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在巨鲕灰岩的鲕粒和围岩中充满丰富的疑似底栖蓝细菌、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化石。根据这些疑似底栖蓝细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可以划分出下列几种类型:疑似蛛网状蓝细菌,疑似微球状蓝细菌,疑似网格状蓝细菌,疑似蠕虫状蓝细菌,疑似直管状蓝细菌,疑似链状蓝细菌,疑似花瓣状蓝细菌和Renalsis,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的椭球粒和螺旋状球粒)。超微化石包括钙球和铃铛形超微化石。疑似底栖和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生物的大量繁盛,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底栖动物大灭绝所产生的后果。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在微观世界和超微世界里重新认识巨鲕灰岩的成因,它是生物和沉积两种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对巨鲕灰岩的时代分布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当时该地区的海洋古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分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暖区暴雨强度大且降水集中,可造成严重气象灾害。利用四川盆地实况降水和7部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2—2017年28次暖区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按超过20 mm·h-1降水站数的突增,将暖区暴雨的雷暴群分为初生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不同降水类型成熟前后的雷达回波特征,将雷暴群分为3种类型,3类回波特征差异明显,雷暴的长时间生消、合并以及传播作用使暖区暴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在28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回波基本呈现东北—西南向,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走向基本一致,地形(产生偏东风)抬升在暖区暴雨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对3类雷暴群质心高度、顶高、最大回波强度等要素的统计显示,不同类型雷暴群在初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概率密度曲线存在双峰和单峰等结构特征。利用雷暴群的多个参数构建暖区暴雨分类识别的特征向量,并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识别,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籍数据库的建设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辉 《北京测绘》2000,(4):26-28
本文介绍了地籍权属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和地籍数据库的建库作业方式和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北山南带沙枣园复式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4个岩相单元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二叠世(252.1±1.9Ma、252.2±2.1Ma和248.8±3.5Ma),为海西晚期的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侵位于早三叠世(246.4±2.0Ma),为印支早期的产物。该花岗质岩石均具有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大,轻稀土富集且分异明显,而重稀土亏损且分异不显著特征。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O_2、Al_2O_3和Na_2O含量,以及较低的MgO含量,强烈富集Sr而亏损Yb和Y,具轻微的铕异常(δEu=0.75~1.16),表现出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总体富硅(SiO_2)、富钾(K_2O)、富碱(K_2O+Na_2O),Al_2O_3含量中等,铕分别呈现负异常(δEu=0.45~0.73)和强负异常(δEu=0.02~0.08)。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①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并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2型花岗岩;②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源区,并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下地壳物质,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年轻地壳中富含黑云母的变质泥岩部分熔融源区;③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俯冲-碰撞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是同碰撞-碰撞后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6.
下击暴流的雷达预警量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击暴流是一种局地灾害性天气现象,对航空飞行安全有极大危害,也会对地面物体造成严重损害。依据下击暴流发生前母体雷暴(下文简称雷暴)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的特征,基于雷达体扫数据,定义了判断下击暴流发生、发展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概念,并结合下击暴流期间雷暴速度场中层辐合的事实,设计得到了下击暴流出流强度公式。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值的变化准确反映了雷暴强中心高度变化。(2)相邻体扫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差,反映了雷暴能量的释放量,下击暴流发生前1—2个体扫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差达到最大,这反映了下击暴流的爆发;可通过设置单位面积等效势能的释放量为30%,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3)单位面积等效势能的释放能够提前6—12 min预警出下击暴流的发生,并通过出流强度公式量化由下击暴流产生的地面大风值。预警风速的误差由雷暴距雷达的距离决定,距离越近风速误差越小,反之亦然。(4)对6次下击暴流预警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够准确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而出流强度受雷暴识别参数的影响较大,远距离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牙形刺、有孔虫和菊石是全球维宪阶与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化石门类。该界线定义及其候选层型剖面目前均未正式确立。详细介绍并讨论以牙形刺或有孔虫作为界线定义的可能方案 ,指出潜在的候选层型剖面存在于南乌拉尔的 Verkhnyaya Kardailovka、北美犹太州中西部的 Chainm an组等 ,我国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剖面有广西忻城里苗剖面、贵州水城滥坝老街水库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柯吉  康岚  罗辉  郭旭  周秋雪  费海燕  吴薇  张琪 《气象》2020,46(2):212-222
采用2009—2018年地面、高空、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出四川盆地的34次雷暴大风过程,并根据冷空气参与情况及500 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混合性大风类(Ⅰ类)、深厚低槽(低涡)后部类雷暴大风(Ⅱ-1)、低槽(切变)东移类雷暴大风(Ⅱ-2)、副热带高压西侧切变类雷暴大风(Ⅱ-3)和东风扰动类雷暴大风(Ⅱ-4)。统计分析了五类过程中发生雷暴大风站点对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包括:对流组织类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中层径向辐合、风暴移动速度、回波质心下降、低仰角风速大值区和辐散。结果表明,82%的雷暴大风站点具有风速大值区,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过程还有其他不同的雷达回波特征,这些特征大多可提前10 min以上。另外,当站点出现中层径向辐合、辐散、回波强度大且伴有强梯度或回波类型为飑线时,也要考虑大风是否出现。  相似文献   
9.
10.
含多裂纹沥青路面开裂机制及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雨  吕加贺  张青军  金祥月  罗辉 《岩土力学》2012,33(5):1513-1518
基于断裂力学基本理论,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同时存在表面裂纹和反射裂纹的沥青路面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表面裂纹和反射裂纹开裂机制及扩展路径,深入讨论了路面材料和结构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分析了表面裂纹的位置对反射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采用多裂纹小梁弯曲试验验证了多裂纹的扩展行为。结果表明: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表面裂纹向着偏离载荷的方向扩展,且扩展路径几乎为直线,反射裂纹则沿着“Z”字形向上扩展;路面结构层模量和厚度的改变能够影响裂纹的扩展路径;反射裂纹总是向着存在表面裂纹的一侧扩展;小梁弯曲试验得到裂纹扩展行为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