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一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公益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PRB数字填图技术在1∶5万黄沙包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效果良好。介绍了数字填图从野外PRB过程、室内PRB过程和最终阶段成果PRB过程,说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准确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1:25万济宁市、临沂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用了PRB数字填图技术,其效果良好。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图、文、像的数字化;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地质资料的精度与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观察结果的广度和深度的概括能力;大大缩短了填图周期。  相似文献   

4.
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作为示范试点,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今年新开的《1:25万枣阳市幅、信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首次采用数字填图技术。数字填图技术是集GIS、GPS、RS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地质工作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其核心是对多源地学空间信息的数据采集、存储、检索、分析、表达等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该项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始了传统地质工作的数字化革命。  相似文献   

5.
目前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数据自动、快速地建立区域三维地质体模型是中国全面开展三维数字地质填图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产状、地质界线与路线剖面等野外区域地质调查要素,提出了一种二维平面地质图及路线剖面图向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快速转换方法。该方法针对无剖面约束及含剖面约束2种情形,通过地质界线区域分割、多段线仿射变换等空间几何变换处理,推估出剖面线约束的地下地质界线,基于Coons曲面构建出地质体的侧面模型;然后,通过约束三角网算法构建地质体的顶、底面模型,最终建立拓扑一致的区域地质体三维模型。基于此方法,对中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区域进行了区域三维地质建模实践,实现了火山口、地层、岩体、断层等典型地质构造的快速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6.
以1∶25万西宁市、门源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实施过程中采用数字填图技术方法为例,探讨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对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提升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针对野外工作管理与服务需求,基于我国北斗卫星技术、
GMSS技术、网络技术、网格技术、3G音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上述技术的集成与协同技术研究,建立了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
务应用系统和平台。通过数字地质调查系统(RGMAP)和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统一整合与集成,实现野外作业人员与驻
地和野外工作站及大区中心的互联互通,形成野外地质调查生产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远程服务网格结点体系和格架,为野
外地质调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实现了野外填图人员与室内相关
专家实时地开展业务交流,实时地提高了野外填图技术人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识别与准确全面描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NGA)馆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编著的时间、地质资料的记载的内容、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目的、手段、方法等方面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编著的区域地质资料,存在一定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大发展期和数字填图期.  相似文献   

9.
遥感解译工作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内蒙古1∶5万六户等四幅进行矿产调查,对该地区地表覆盖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地质解译、图像处理和多波段数据采集分析。由于调查区覆盖严重、可解译性差,因此研究除注重技术方法的先进性,还注重与野外调查相配合。在研究初期与验证阶段都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解译目标的针对性和解译成果的准确性。该次研究成功区分地层、侵入岩、构造的相互关系。经野外验证,在地质体展布与断裂解译方面较为准确,达到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大大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编图的速度及质量,成为该区域地质工作的重要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地震、电法等)是地质调查及填图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二维地质填图,三维地质填图/建模更迫切地需要借助地球物理数据来获取大量与深度有关的地质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填图方法。首先,将不同地球物理手段所获取到的数据格网进行可视化建模综合;然后,在有限的地质采样约束下进行解释并直接映射为地质三维模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在地质调查工作中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较丰富而地质采样相对匮乏的三维地质填图问题。此外,它也可应用于传统三维地质填图工作中,以极大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由河南省地调院承担的“新疆1:5万空贝利幅、霍什别里幅、阔勒阿依尔克幅、木吉幅区域地质调查”等4个项目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的野外验收,新发现一批矿化点,为进一步查清该地区铜铅锌铁等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技术构建地学数字填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特别是GIS相关技术、地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地质数字填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学数字填图系统(GeoGIS)”针对地学工作实践,可以完成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建库、成图、数据管理、分析。系统于2003年起即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以图幅的形式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得到图幅的地貌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地质灾害分布图,之后参照规范要求及研究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建设场地适宜性的主要因子,进而开展图幅调查并对城市规划建设场地适宜性研究,为城市地质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新疆西昆仑地区1:25万叶城县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幅、克克吐鲁克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优秀级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验收。该项目为国家地质大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重点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4日,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呼和楚鲁等四幅1∶50000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以优秀级通过内蒙古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据悉内蒙古该类项目报告评审优秀率不到8%。该项目是我院通过投标方式获取的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度地质勘查招标项目,工作时间为2010!2012年。通过三年野外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新发现矿  相似文献   

16.
火红的夏日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三分院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现场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该院承担的广西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3个项目、1:5万2896平方公里6个图幅区域的地质调查等项目同时铺开。院里的20多名队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经过不懈努力,任务完成过半,共同创造了在短时间内投人人员少、完成同类项目最多的记...  相似文献   

17.
1我国1∶5万地质填图现状区域性地质调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对农业、水利、冶金、能源、国土规划整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1∶5万地质填图仅完成国土面积约20%,而每年所能完成及待印刷出版的图件约200~300幅,仅占国土面积的0.0...  相似文献   

18.
西藏双湖角木日地区发育一套典型的造山带混杂岩,包括陆源复理石、海山块体、蛇绿岩块体、外来岩片、洋壳残片和高压变质岩块体等,其总体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混杂和变形变质作用。通过多年来在该区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实践,以对该区混杂岩的划分和合理建立混杂岩填图单位为目的,采用大比例尺物性填图结合构造填图等方法,结合露头尺度岩块与基质变形和变质调查,初步总结出适合该区造山带混杂岩的地质填图思路:依边界断裂为界划分岩片级构造单元,在岩片内部基质和外来岩块划分基础上建立混杂岩填图单元,将混杂岩作为地质实体进行构造填图,重视物性填图,造山带混杂带填图综合采用构造填图与物性(岩性)填图有机结合的双重填图法,表达客观存在的地质体,在角木日混杂岩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中达到了较好的填图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河南省地勘一院承担的"游河幅、长台关半幅、浉河港幅、信阳市幅、五里店半幅、谭家河幅、李家寨幅、涩港幅、蔡家河幅、大新店幅、宣化店幅1∶50000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圈定出磁异常点28个,新圈出综合地球化学异常61处,新发现矿(化)点30处,使信阳游河—宣化店一带的基础地质及矿产情况的研究程度均有较大提高。工作区处于秦岭造山带南北秦岭结合部,总面积3244平方千米。项目人员通过1∶50000区域地质填图和资料综合整理,基本查明了测区构造特征,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对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的区域地质调查计算机填图系统(RGMAP)(以下简称数字填图系统)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开展的区调项目中全面推广应用.此系统与传统填图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数字填图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