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南北狭长,最北将近北纬40°,最南在北纬32°略南,约占纬度8°。面积19.6万平方公里,人口1,588万。关中平原人口特别集中,它的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5%,人口则占到50%。地形情况也较复杂,大致分为3个区域,陕南山地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北高原区。因地形的不同,尤其是秦岭的阻隔,形成了南北气候的很大差异。南部属温暖气候型,如汉中1月气温2.7℃,年平均气温15.3℃,北部属干燥气候型,愈向北愈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地在青藏高原的东侧,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横断山地的范围,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其有不同的说法。就地理学观点而言,可把横断山地的范围初步定为,西倚青藏高原,北与昆仑山脉、秦岭山地相接,东迄大渡河、安宁河—昆明,南抵昆明—保山一线,当约东经98°00′—102°30′,北纬25°00′—33°00′,包括川西山地、滇西北山地和藏东南山地,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山地地区。本区南部,山岭河谷相间,呈南北向,属典型的高山深谷区。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对秦岭—淮河南北植被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基于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MODIS-NDVI植被覆盖数据,对中国南北过渡带植被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在趋势变化上,2000—2019年秦岭—淮河南北植被显著恢复。其中,秦巴山区植被恢复面积占比最高,其次是巫山山区和关中平原;植被退化区面积占比仅为6.4%,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城市群。② 在气候因素上,NDVI变化与气温显著相关(P<0.05)面积占比为9.1%,低于降水(13.1%)和日照时数(14.5%)显著区域,无显著相关区域分布面积最广,说明在关键生长季(5—9月),区域水热条件较好,植被年际波动受气候变化影响区域较少。③ 在驱动因素上,受气候因素和生态建设驱动绿化占比分别为19.2%和30.0%,其中,生态建设驱动绿化区与秦巴山区、大别山生态修复工程,川东、长江中下游撂荒地空间格局一致,说明耕地转为生态用地是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量化湿润—半湿润地区植被驱动因素,优化生态建设评估模型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1.思茅市农业自然资源现状及限制因素思茅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辖有九县一区,248.03万人口,含汉、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瑶、苗、傈僳等十多个民族。东接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玉溪地区,南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北沿澜沧江与临沧地区相望,东北接楚维彝族自治州,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边界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边界与缅甸接壤。从地形来看,思茅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山川相间排列,北部紧密,向东南、西南散开,呈北窄南宽的…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荒漠占据了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从北纬48°起,向南蔓延到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山系、塔尔巴哈台山脚下,与中亚几个共和国的边界接壤。荒漠东西长2800公里,南北宽500-700公里,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属温带荒漠,年降水仅100-200mm,夏季一般气温为24°-28℃,极端高温46℃,极端低温零下50℃,年蒸发量为1500mm。常年晴朗少云,但风日甚多。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大型拗陷盆地(北纬36°-39°30',东经90°-98°30'),介于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昆仑山支脉祁曼塔格和布尔汗布达山之间,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250公里,土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见3页图1)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柴达木盆地为2600-3200米,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中心盐泽广布,所以蒙语称之为“柴达木”。它是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上兼具高寒和干旱的特点,对农业生产限制较大。1980年总人口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占37%。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等储量均占全国第一,天然碱、钙、芒硝、硼矿等都名列前茅,还有较丰富的铅锌矿和石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8.
西安,古代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现在,西安市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全国计划单列的七个城市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它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南倚秦岭山脉,北靠渭北荆山黄土台塬,东起零河和灞源山地,西到黑河以西的太白山地和青化黄土台塬,渭河横贯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为100公里。辖未央、莲湖、新城、碑林、雁塔、灞桥、阎良等七个区和长安、蓝田、临潼、高陵、周至、户县等六个郊县。面积9.983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553万,其中农业人口约350万,占63.3%。除辖区内的新城、莲湖、碑林三区属城市居民外,其余郊县郊区都是西  相似文献   

9.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大约89°56'-92°19'E,43°14'-45°17'N之间。面积20,785km~2,人口77299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山地占总面积9.6%,中部丘陵呈南北走向,占总面积31.4%,北部平原占52.4%,沙漠、戈壁占6.6%。木垒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降水少,年平均294.9毫米,且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38%。温差大,七万均温20.5℃,极端最高温41℃;一月均温-10℃,极端最低温-43℃。一般平均日较差都在11.4℃以上。降水的特点是:东南山地向西北沙漠、戈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库区,系指东起湖北宜昌,西至四川江津城西约10公里的长江段,南北到长江分水岭。境内包括川鄂两省宜昌、重庆等24个县市,土地面积62552平方公里,人口约2014万,人平土地面积0.31公顷余。 地貌分区以四川奉节为界,此界以东是川鄂接壤中山低山峡谷区,以西为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全区地形以深丘、低山和中山为主。山地面积占库区土地面积的85%,平坝只约占15%。  相似文献   

11.
1970—2018年秦岭南北冷季降雪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72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对1970/1971—2018/2019年秦岭南北冷季(11月~次年5月)降水类型(降雪、降雨和雨夹雪)进行识别;重点关注降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降雪与气温、湿球温度的响应关系;依据“夏季-秋季-冬季”Niño 3.4区海温异常状态,细化4种不同发展过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分析降雪异常与不同ENSO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相比气候平均态(1970—2000年),1990—2018年,秦岭南坡(山地暖温带)降雪量下降了3.1 mm,基本与关中平原降雪量(17.1 mm)持平;② 空间趋势上,低海拔河谷地带降雪量以年代波动为主,山地高海拔地区为降雪下降区;③ 秦岭高山地区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降雪量分别下降23.1 mm和24.3 mm;从地带性角度分析,由北向南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秦岭南北降雪量分别下降3.0 mm和2.8 mm;④ 当厄尔尼诺/拉尼娜持续型发生时,关中平原降雪异常偏多;当拉尼娜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区降雪异常偏少。当厄尔尼诺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南北降雪异常呈现“东西分异”,秦岭山地东部和关中平原为降雪异常偏少区。  相似文献   

12.
绵阳地区的西北山地是指青川、平武、北川三县境内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在东经103°16′—105°38′,北纬31°29′—33°03′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土地面积1.17万平方公里,约折合1755万亩。总人口52.16万,其中农业人口47.30万,农村劳动力19.74万。 (一)复杂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 根据全国地貌区划指标,青川、平武、北川县属以中山为主的地貌类型。从农业区划角度讲,这是一个生产条件、基本特点、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相类似的综合农业区。这个农业区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生物资源。 自然环境的特点是:1.山高坡陡。海拔532—5400米。平武县内的山坡坡度30°—  相似文献   

13.
一、锡林浩特市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北部的锡林郭勒草原腹部,东经115°22′7.5″~117°02′48.5″,北纬43°01′~44°53′18.4″,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988.5米,平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294.9mm,年均日照时间2877小时,平均风速3.5米/秒;东与赤峰市的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相对;南面和西面隔苏拉威西海、苏禄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中国南海;东临太平洋。总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菲律宾是一个多岛的国家,共有7107个岛屿。菲律宾地形复杂,山地约占全国国土的3/4以上,而且多火山。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27度,年降水量2000 ̄3000毫米。菲律宾2002年总人口为8452万,其中马来人占95.5%,华裔占1.5%,其他少数民族占3%。国民中91.5%的人信奉天主教,4%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多信佛教。菲律宾全国共划分为16个行政区、73个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颖  邓伟  宋雪茜  周俊 《地理科学》2015,(4):464-470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东南山地位于104°06′—110°12′E,27°42′—32°36′N,包括达县、万县、涪陵、重庆、泸州和宜宾等6地市,总面积约11万多平方公里。地形上,北部为盆周山地,山地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平行岭谷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两者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62%,丘陵占37—42%,平原占2%。北部大巴山的海拔一般为1500—2000米,最高峰为神农架,海拔2767米。境内稻田面积约为2300万亩,一般分布在海拔  相似文献   

17.
地形条件与山地灾害的发育密切相关,是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因子.以四川省芦山县“4·20”7.0级强烈地震灾区的芦山、宝兴、天全3县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计算研究区坡度、地形位指数与地形起伏度,通过流域水文分析方法实现宝兴县子流域划分并提取沟床纵比降,分析灾区地形因子特征,结合灾后崩塌滑坡遥感解译结果,探讨次生山地灾害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3.89%,地形位指数大于0.4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5.92%,起伏度大于500 m的占87.41%,各地形因子面积比率最大的区段分别为坡度35°~40°、地形位指数0.648 ~0.666、起伏度500~1 000 m;宝兴县子流域沟床纵比降数值集中于100‰ ~ 300‰范围内.坡度30°~50°的区域为崩塌滑坡的高发地段;崩塌滑坡的优势地形位处于地形位指数0.228~0.246和0.34~0.61之间的区域;起伏度在500~1 000m的区域为崩塌滑坡的集中分布区.研究结果可为灾害评估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长414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川西北高寒地区,是四川省林牧业重要基地。全州总土地面积为834.26万公顷(12513.93万亩)。其中,草地面积为421.9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林地304.94万公顷,占36.3%;耕地仅9.93万公顷,占1.2%;水域5.94万公顶,占0.7%。草地、林地、耕地和水域用地比值为71.0:51.0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境内47个气象站点1959~2009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为基础,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分析陕西省近51a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的时空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以陕北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区增温显著,且前者增暖突变最早;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以关中平原区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平均气温陕北黄土高原区增暖突变最早;秋季平均气温关中平原区增暖突变最晚;冬季平均气温以陕北黄土高原区增温幅度最高,陕南秦巴山地区最低,且关中平原区增暖突变最早,陕南秦巴山地区最晚.(2)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减少突变发生在陕南秦巴山区;春季平均降水量以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减少趋势显著;夏季和秋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关中地区在夏季发生增加突变,陕北黄土高原区在秋季发生减少突变.  相似文献   

20.
乌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西南部。地处北纬39°26′~39°38′,东经106°36′~106°46′之间,全区总面积219.716km2,平均海拔高度1,200m。全区地势西高东低。第四系地层分布较广,约占研究区面积的2/3。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频繁,并以升降运动为主要特点,其特征反映在地貌形态及第四系沉积物的厚度变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