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微观结构特征的定量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不同类型粘性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SEM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粘性土微观结构中结构单元体形态、定向性、孔隙特征等结构要素的定量评价指标,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几种粘性在不同剪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粘性土孔隙水渗流规律本质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粘性土中孔隙水运动规律具有若干种不同认识,用传统粘性土结合水运移的理论无法作统一的解释,妨碍了该领域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本文对粘性土孔水渗透规律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结合水运移理论的新认识,认为粘性土饱水时,存在重力水、毛细水和结合水,水在土中渗透运动是不同的水力梯度条件下3种孔隙水相互转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参与运动的孔隙水的释出规律,决定了粘性土孔隙水不同的渗透规律。  相似文献   

3.
孔隙承压含水系统中粘性土释水及其在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我国分布着许多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孔隙承压含水系统,通常包含大量的粘性土层。开采这些孔隙含水系统时,往往发生粘性土释水,并由此而产生地面沉降。本文根据国内地面沉降的观测资料,探讨了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过程中,粘性土的释水机制和规律及其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往返荷载下粘性土的强度及取值标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粘性土进行一系列动三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为粘性土的动剪应力,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破坏时不同固结比的粘性土对静,动剪强度和孔隙水压力影响规律,得出了粘性土的动剪强度随固结比变化的关系式,并对粘性土的动剪强度判别方法的标准进行探讨,得出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微团聚体分析在工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微团聚体是天然粘性土的基本结构单元, 微团聚体的组成、水稳性和强度是粘性土工程性质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黄土与海相软土这两种典型的粘性土颗粒分析与微团聚体分析结果的对比, 研究了水稳性与非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的工程特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性介质孔隙水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对低渗透介质中的孔隙水的渗流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利用微渗流-固结联合试验、三轴渗透固结试验、压汞试验等方法,对低渗透性介质-粘性土中的孔隙水的渗流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孔隙水运移规律的实质、极限水力梯度存在与否、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在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洪振舜  刘志方  郭海轮  刘松玉 《岩土力学》2004,25(11):1698-1701
如何评价土结构性对天然沉积饱和土的力学性状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Burland在第30届郎肯讲座论文中导入孔隙指数对各种重塑土的压缩曲线进行归一化,提出固有压缩曲线用于评价天然沉积土的压缩性状。通过对广泛沉积在日本九洲岛的有明粘性土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灵敏有明粘性土的特征,提出一个比Burland孔隙指数更为简单实用的评价天然沉积土力学性状的指标——归一化含水量,定义为含水量与液限之比。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得出了天然沉积有明粘性土的Burland孔隙指数与归一化含水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对应于归一化含水量的固有压缩曲线。  相似文献   

8.
广西膨胀土的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洋  姚海林  陈守义 《岩土力学》2006,27(1):155-158
对冻干法制备的广西膨胀土不扰动样进行了微结构测试研究。通过压汞试验结果对膨胀土的孔隙分布进行分形研究表明其具有多重分维特征。对孔隙分布曲线拐点的物理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用扫描电镜照片加以印证,认为可将膨胀土的孔隙划分为大、小、微3类,其中微孔隙为蒙脱石类晶层之间的宽度可变间隙。说明压汞试验无法提供微孔隙的信息,建议今后应重视膨胀土全孔隙分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粘性土介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白冰  赵成刚 《岩土力学》2003,24(4):533-537
分析了温度效应对粘性土介质若干基本力学特性的影响。对粘性土的热固结问题、温度对粘性土介质渗透特性的影响、粘性土中的热传导规律及热阻抗特性、土-水体系在温度效应下的作用机理、温度作用下粘性土的本构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就温度诱致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机理及不同性质土类粘性土体积变化的可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粘性土微观结构定向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斌 《地质学报》1997,71(1):36-44
粘性土微观结构的定向性是影响粘性土工程地质性质一个十分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两种粘性土微观结构定量测试新技术,即D/MAX Ⅲ A型全自动组构测角仪和Videolab图像分析系统;系统地提出了四种评价粘性土微观结构定向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即各向异性率、概率熵、粘土矿物定向频率分布函数(F(ф))和粘性土团粒定向频率分布函数(Q(α))。最后对江苏淮阴粘土、粉质粘土和粉土三类重塑固结土的微观结构定向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固结和制样条件下,由于三类粘性土的粒度和成分不同,其定向性有明显差别,同一试样中,片状粘土矿物的定向性与粘性土团粒的定向性常常是不一致的;选取何种定向频率分布函数评价粘性土的各向异性,应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土性来决定。研究成果对于建立各向异性粘性土微观力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粘性土释水和渗透特性的多用途渗透固结试验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目前,国内外对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孔隙承压含水系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愈来愈重视承压含水系统中粘性土层释水和渗透特性的研究。达不仅是因为粘性土层的释水和渗透特性直接关系到孔隙承压含水系统中水资源的资源属性和垂直流入量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孔隙介质的供水机制、开采过程中水资源时空变化,以及由于粘性土释水压密引起的地面沉  相似文献   

12.
饱和粘性土渗透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体的渗透性,同强度和变形特性一起,是土力学中几个主要力学性质,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都与土的渗透性密切相关。影响饱和粘性土渗透性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粘粒含量,矿物成分,溶液性质,孔隙大小、形状、连通性。由于以下原因使饱和粘性土的渗流规律出现偏离达西定律的现象:①粘粒表面结合水的异常性质;②渗透水流的机械作用;③实验误差。在建立渗透模型时,由于无法考虑所有影响因素,故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一些假设。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测资料,将土体中的孔隙和孔隙水这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土体中孔隙、孔隙水的类型、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地解释了不同压密状态土体的渗透规律,指出了对饱和粘性土体渗透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粘性土微结构定向性研究是掌握粘性土的工程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岩组学中的一项新技术D/MAXⅢA型全自动织构测角仪的功能、结构、测试原理和结果解析,并首次将其应用于粘性土微结构定向性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满意的成果。通过对某地膨胀土样的试验研究,表明这项新技术能全方位地定量地反映粘性土样微观结构的定向性特征,研究成果较好地解释了土的成因,受荷历史以及工程性质。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有助于提高粘性土微观结构定向性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粘土颗粒表面吸附水膜的厚度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地质学意义。通过准确计算吸附水膜的厚度,可确定饱和粘土孔隙中吸附水所占比例,更好地解释饱和粘性土渗透固结机理、土的剪切机理、粘性土层释水压密机理和粘性土的渗流规律。计算粘土颗粒表面吸附水膜厚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注胶法"制得用以观察分析和定量研究的黄土微观结构试样,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数字化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并讨论黄土孔隙结构特征及其随黄土埋深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埋深马兰黄土依据孔隙率或孔隙面积率分类均属于疏松多孔性土。黄土孔隙连通性随埋深增加逐渐减弱;埋深由小到大,马兰黄土孔隙的主要结构特征由相对不稳定的大、中架空孔隙,过渡为相对稳定的微、小镶嵌孔隙,定量表现为大、中孔隙面积率之和随黄土埋深的增加减小约63.04%,而小孔隙面积率增加约40.57%,微孔隙面积率增加约22.47%。通过对孔隙形状分布的分析,上述不同类型孔隙面积率的增加或减少主要源于细长形和不规则形孔隙面积的改变。此外,不同埋深马兰黄土中细长孔隙的面积在微、小、中、大孔隙的面积中均占主导地位。就孔隙数量而言,马兰黄土中微、小、中、大孔隙的数量随深度增加依次急剧减少,此现象主要由4种孔隙中圆孔数量的显著差异引起,表明圆孔的孔径多偏小。  相似文献   

16.
曹文炳  万力  龚斌  曾亦键  王大纯 《地学前缘》2005,12(Z1):101-106
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引起含水层水头下降。通常认为相邻含水层一经出现水头差,便会有通过粘性土层的越流渗透。但在粘性土两侧含水层出现水头差初期,粘性土内部水头降低缓慢,并伴随有释水压密过程。笔者采用多用途饱水粘性土固结和渗透试验装置,对不同岩性的粘性土原状样进行了释水、吸水与越流发展过程之间关系的试验。试验表明,含水层水位升、降变化,首先引起相邻粘性土吸水回弹或释水压密,而后出现粘性土吸水或与释水越流并存阶段,越流的出现,明显滞后于含水层水头变化,当吸水或释水过程结束后,越流渗透达到稳定。越流滞后时间与土的固结程度有关,笔者采用一维固结理论提出了计算越流滞后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饱和粘性土的渗透固结特性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太沙基—维固结理论的一条重要假设是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中,土体的压缩系数(a_v),渗透系数(K)均不变。对于饱水粘性土尤其对淤泥,这种假设并不成立。笔者设计了K_o固结仪对饱水粘性土进行了试验,得出了渗透固结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比(e),a_v,K及受其控制的固结系数(C_v)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其它试验资料对饱水粘性土渗透固结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新的看法,以便今后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一维固结模型。  相似文献   

18.
粘性土压缩过程中的微细结构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宇泉  洪宝宁 《岩土力学》2005,26(Z1):82-85
利用河海大学自行研制的土体微细结构光学测试系统,对某坝体粘性土在压缩过程中微细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分析了导致该坝体填料压缩性偏高因素,提取并分析了相关微细结构特征参数,为研究粘性土压缩变形与微细结构变化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顺群  贾红晶  王杏杏  桂超 《岩土力学》2016,37(11):3089-3095
为了揭示非饱和土在自然环境和轴平移环境两种条件下,基质吸力测试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研究了表面张力系数和难充水微孔隙在相同吸力作用下对含水率的影响。一方面,表面张力系数随压力的增大而小幅减小,同一基质吸力条件下采用轴平移技术时对应的含水率较自然状态有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较高的孔隙气压力必然促使土中水进入部分难充水微孔隙,从而同一基质吸力条件下轴平移技术对应的含水率较自然状态又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在特定基质吸力条件下,轴平移方法得到的含水率较自然状态偏大还是偏小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综合效应。毛细上升试验和针对一端封闭微孔隙模型的研究表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远远大于表面张力系数变化的影响。针对石英砂、砂土和黏土的两种SWCC测试结果表明,随土颗粒逐渐变细,轴平移技术对SWCC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进一步印证,张力计法和轴平移方法在测试黏土土-水特征曲线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引起含水层水头下降。通常认为相邻含水层一经出现水头差,便会有通过粘性土层的越流渗透。但在粘性土两侧含水层出现水头差初期,粘性土内部水头降低缓慢,并伴随有释水压密过程。本文采用多用途饱水粘性土固结和渗透试验装置,对不同岩性的粘性土原状样进行了释水、吸水与越流发展过程之间关系的试验。试验表明,含水层水位升、降变化,首先引起相邻粘性土吸水回弹或释水压密,而后出现粘性土吸水或与释水越流并存阶段。越流的出现。明显滞后于含水层水头变化,当吸水或释水过程结束后,越流渗透达到稳定。越流滞后时间与土的固结程度有关,笔者采用一维固结理论提出了计算越流滞后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