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新正  易富科 《地理科学》2000,20(5):483-486
松嫩平原存在着大量弱碱性湖泊和泡塘,构成了独特的盐碱湿地类型,在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腰泡作为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典型之一,其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和食物链较短的优点,但动植物的数量关系反映出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受阻的缺陷。根据腰泡生态系统物流特征,以建设渔-稻-草-禽-畜的复合模式为目标,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红艳 《湿地科学》2006,4(3):233-240
松嫩平原是中国内陆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湿地类型有沼泽、湖泊、盐沼和稻田,此外还有水库和少量泥炭地。概述了该区湿地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热点。重点探讨了未来本区湿地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评价,湿地污染及其治理,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利用,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全球变化对湿地影响,湿地-草地-盐碱地转换机制和过程和驱动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湿地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见证。湿地农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和产业模式。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菌模式为例,凝练了湿地生态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模式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了该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湿地农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994-1995年,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水体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鱼湿地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稻田湿地(P<0.05),季节变化特点为秋季>夏季>春季。异养细菌的数量分布与鱼产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0.879)。稻-鱼湿地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湿地(P<0.01)。稻-鱼湿地和稻田湿地分别检测出10个和11个属的异养细菌。稻-鱼湿地系统1个生长期细菌的平均生物量为0.973g/m3,生产量为307.5 kg/hm2,所提供的鱼产力为7.0 kg/hm2。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湿地退化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功能研究基础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处于生态脆弱区的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 488.13 km2,近50年来减少了62.54%;2000年斑块密度为1954年的1.67倍,且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周长均减小,说明沼泽景观破碎化严重;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近5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9.4 km,主轴方向顺时针旋转了9.23o,表明了沼泽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湿地的萎缩程度偏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得出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该区生态环境原生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的.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为沼泽湿地格局优化和生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长岭县十三泡地区湖滩地为例 ,选取有代表性的月份进行定位观测、实验和对比分析 ,研究了冻融期盐沼湿地水盐运移的特殊规律性。研究表明 ,盐沼湿地冻结期 ,由于冻层的存在 ,土体内产生的温度梯度、水势梯度 ,是冬季水盐积累的驱动力。在冻结期 ,冻层水盐自底层向上迁移 ;融冻期 ,冻层自地表向下及自暖土层向上双向融化 ,在冻层形成上层滞水 ,在冻层之下水盐从下向冻层迁移冻结。冻融期间盐沼湿地水盐迁移的热力学机制是松嫩平原土壤盐化发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陆盐碱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十分薄弱。松嫩平原是世界上内陆盐碱湿地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参考国内外湿地分类标准,结合松嫩平原的特点,建立了内陆盐碱湿地的分类体系,将该区的盐碱湿地划分为2个湿地类,6个湿地型,13个湿地亚型,描述了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分布规律。这对我国的湿地分类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进一步实施内陆盐碱湿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促进松嫩平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环泡滞洪区对洪水的调蓄空间主要由滞洪区内的自然泡沼、周边围堤形成的防洪库容即显性空间和滞洪区湿地草根层、沼泽土壤或泥炭层中的孔隙所组成的隐性空间3部分组成。分析了三环泡滞洪区当前的水文情势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结果表明,必须重视滞洪区在非汛期间的水量调控,有效维持滞洪区湿地土壤层的蓄洪能力,应确保不少于5000hm2水面,在冰冻季节湿地水深应大于2.0m,防止湿地水域生物因连底冻出现死亡;应调整三环泡滞洪区周边的农业产业结构,防止依赖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稻田继续发展;宜在三环泡滞洪区出口狼豁子处设计一个生态闸门,使其能有效调控三环泡滞洪区内的水位和泥沙平衡。经计算,三环泡滞洪区十年一遇滞洪区库容为2.43×108m3,入库流量为520m3/s,而泄量为154m3/s,经调蓄减少为366m3/s;地下水补充量达2070×104~3495×104m3,可以使周边258~349km2区域的地下水位回升1.0m,表明其对七星河和挠力河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调节功能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重要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佟守正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7,27(1):127-128
松嫩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湿地分布广泛。在平原西部分布有扎龙、向海、科尔沁、莫莫格等多个重要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湿地在均化洪水、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湿地退化,生态功能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退化芦苇湿地恢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松嫩平原退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的生态恢复模式,2001—2008年,在吉林省西部牛心套堡退化的芦苇湿地进行了示范研究。试验苇田面积100hm2,以工程措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水力联系,改造苇田基底,完善灌排水系统;通过鱼虾自然增殖与人工放流、芦苇培育等生物措施,恢复苇田生物群落;采用农艺措施与水资源管理技术,恢复苇田的水文过程和生境。至2008年,苇田水环境盐度和碱度分别下降了92.21%和90.96%,平均每年下降30.55%和29.06%;苇田地表0~20cm土体脱盐率59.70%,平均每年下降14.06%;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5.37%;芦苇产量增加697.6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过程导向策略,恢复与重建因水文过程功能丧失而导致退化的芦苇湿地,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农艺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措施,可促进苇田生物与生境的恢复,再建水文、生物等重要生态过程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对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综合评价与水资源管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江汉平原分布着由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组成的湿地系统。江汉平原湿地在蓄水滞洪、调节气候、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和实施科学水管理的途径,首先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其次积极实施退田还湖,增强江汉平原湿地的调蓄洪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其三是建立江汉平原水环境安全调控体系;最后将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管理纳入整个长江中游及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之中,进行总体协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湿地荒漠化导致湿地提供资源和改善环境功能的丧失,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随着湿地荒漠化的日益加剧,必须探讨湿地荒漠化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缓解其荒漠化进程并最终改善荒漠化湿地的生态环境。文中介绍了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探讨了湿地荒漠化成因,并提出了缓解湿地荒漠化进程的对策,对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湖泊水质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松嫩平原湖泊为研究对象,2008年6~8月对27个湖泊水体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松嫩平原湖泊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普遍较高。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7个湖泊中只有牛心套宝泡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其营养状态指数为53.69,目前其他湖泊营养状态指数均高于54,都已呈富营养化状态。不同时期月亮泡、查干湖水质指标的对比显示,这两个湖泊水体的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都有所上升,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5.
芦苇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群落,作为湿生、半湿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物质基础,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等功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湿地芦苇群落受到严重破坏。综述了芦苇群落退化的主要现状,同时总结分析了芦苇在水分、盐分、水质等逆境胁迫下,以及土壤养分等与群落生长的关系,认为针对种群退化研究的整体水平还需微观层次的探索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南岸湿地水文环境变化与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水文环境变化能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气候干旱、河流断流、陆源污染物输入、地下咸-卤水入侵以及各种海洋灾害日益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最近30多年来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严重退化,表现为历史时期形成的淡水湖泊湿地现在大都已经退化消失,大面积的潮上带自然湿地被虾蟹池、盐田等人工湿地取代,潮间带湿地底质和潮下带湿地水质不断恶化,赤潮等海洋灾害多发,湿地生物多样性受损,渔业资源衰退等。针对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利用淡水资源,加强水环境整治与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减轻对湿地的污染,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来增加湿地蓄水量以满足湿地生态需水,减轻海洋灾害等恢复和重建退化湿地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土化学场理论在松嫩平原盐渍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水土环境中盐渍成分时空分异的区域化特征,提出盐渍水土化学场理论,建立变异函数模型定量化模拟其空间分异,求得变异函数后,通过克立格插值定量化预测某种盐渍水土环境特征的空间分布。利用在松嫩平原盐渍化试验小区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可为盐渍水土环境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异龙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系统的维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充分了解异龙湖流域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采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计算方法对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异龙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分值(Y)为2.8494,处于[2,3]之间,属于脆弱状态;(2)从三大指标状况来看,压力指标(P)、状态指标(S)和响应指标(R)在评价等级中的得分及表现情况分别为0.7368(脆弱状态)、1.1620(亚健康状态)和0.9506(亚健康状态);(3)人口密度、人类活动强度、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负荷、水土流失强度、湖泊水富营养化、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指标是影响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