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是原生质的组成成分之一,也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原料。鱼类对栖息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及其本身的各个生命阶段新陈代谢的变化,必然在脂肪的代谢上有所反映。 把鱼类含脂量的变化,作为一项生态-生理学指标与鱼类的生物学状况和环境条件联系起来,在渔业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近20年来,许多学者已经证明,鱼类含脂量的变化与鱼类的行动、成活率和数量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饵料保障的较好指标。而有关大黄鱼含脂量变化的研究,则至今尚未见有报道。 本文主要对大黄鱼肌肉和肝的含脂量的个体变化与季节变化进行一些分析,并对肥满系数与含脂量的关系,大黄鱼合理捕捞期等问题做了初步讨论。这将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浙江近海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性成熟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性成熟的开始是鱼类生命周期中转入繁衍后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同一世代的个体开始性成熟的年龄、大小,以及延续期限与速度,是种和种内种群对水域生活条件的适应属性之一。 研究鱼类性成熟过程的特点,不仅在解决鱼类种群数量的预测与控制问题中,对补充过程的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也为制订合理的渔业经营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 本文主要在于探讨浙江近海大黄鱼种群的性成熟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其次,讨论该特点在这一种群数量上的意义;并对捕捞规格(法定许可捕捞的鱼体大小和年龄等生物学指标)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在这项工作中,单才根、滕文法和蓝志满等同志曾协助搜集资料、耳石制片和计算工作。在资料的收集中,得到洞头公社和温州地方水产部同的大力支持;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井承成庆泰副教授等提出宝贵意见,均此谨表谢忱。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促进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大黄鱼产业的发展规律,采用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测度2011—2020年大黄鱼养殖产业和捕捞产业的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空间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其捕捞产业;福建大黄鱼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相对于...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生长问题,我们曾分别对以下一些问题作过初步研究;生长的地理变异,季节生长,生长与性成熟的关系,生长与生殖力的关系,生殖季节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种内变异等。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对大黄鱼整个物种的生长特性和种内生长的不同类型以及大黄鱼生长的种下群(Subpopulation)差异幅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由于这些资料是在1-2年内于不同产卵场上收集的,文中所述体长和体重都是实测数值,所以可不考虑年度差异和季节差异。体重是指除去性腺和消化道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5.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参照渔业生物学、渔业资源解析学、数量遗传学等有关理论模型,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长期选择性捕捞(重点为渔具选择性)是否参与造成了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变化(体长、性成熟等)进行某些基础性探索。设计了一个具有一定体长遗传特征的模拟鱼类种群,并利用一种具有固定选择性参数的拖网对其进行长期捕捞。结果表明,多年的持续的捕捞压力使得模拟种群中鱼类体长逐渐减小,减小的幅度随开发率的增大而增大,而终止捕捞后种群的体长并没有发生恢复的迹象,说明这种变化很可能伴随种群遗传的变化,具有自然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8.
捕捞压力在改变南海鱼类种类演替和生物量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大于气候和环境因素是一个普遍的、有争议的假设。根据1959~2010年南海北部北部湾口底拖网的调查数据,报告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的丰度比例、生物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建立了鱼类生物量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外部因素之间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表明,捕捞压力驱动底层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值鱼类被低值鱼类所取代。1993年和1998年期间鱼类生物量的突然减少与同期厄尔尼诺事件相对应,气候变化可能是渔业拖网捕捞中中上层鱼类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群落动态,需要区分捕捞压力和环境驱动因素对不同生活史策略鱼类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鱼类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鱼类生长的内容之一。在渔业资源及渔捞统计上,大量测量体长较之测量体重简易得多。因此,了解了某一鱼群体长-体重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体长组成,估计其渔获的重量组成状况,反之亦然。体长-体重关系还被用来作为判断数量变动状况的生物学征象之一。对我国烟台外海鲐鱼的研究也表明,在鲐鱼不同世代、不同年份的生长速度变化中,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同一体长组的体重(纯体重)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该海区鲐鱼生殖鱼群的数量变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征象。 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分析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种内10个生殖鱼群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特点和种内变异。 由于大黄鱼属于卵子分次成熟排出的类型,生殖季节较长,同时性腺很重一一已发现雌鱼性腺最大者可达426克(占体重的29.9 %),所以文中均采用除去性腺和消化道重量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岛礁区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底层拖网方法,以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进行了南麂列岛岛礁区域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3月4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鱼类有69种,鱼类种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2)六指马鲅、海鳗、棘头梅童鱼、龙头鱼、赤鼻棱鳀、白姑鱼、、中颌棱鳀、六丝钝尾虎鱼等15种鱼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9.13%,是调查海域底层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3)不同季节的鱼类渔获量组成相差较大,优势种季节演替现象明显;(4)渔获率的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夏秋季渔获率较高的区域一般在调查海域西北方向的开阔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