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直剪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加砂比例变化对云南红土抗剪强度及微结构特性的影响,为云南红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当干湿循环次数一定时,随加砂比例的增大,红土内摩擦角非线性增加,黏聚力非线性减小;抗剪强度呈减小-增大-减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在加砂比例约10%左右存在极大值。(2)当加砂比例分别为0、5%、10%和15%时,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红土内摩擦角降幅依次为22.8%、30.9%、19.9%、32.6%;黏聚力降幅依次为26.6%、29.2%、17.3%、37.7%;抗剪强度降幅依次为:23.6%、25.6%、18.7%、28.2%。红土颗粒数量降幅依次为35.7%、28.1%、22.7%、20%;孔隙率增幅依次为40.4%、36.5%、28.9%、23.6%;孔隙面积增幅依次为50.8%、42.9%、35.5%、30.7%。(3)干湿循环与加砂会改变红土微结构,其中定向度与定向分维数两个微结构参数与红土黏聚力的变化关系较为紧密;平均圆形度、孔隙面积、孔隙率等微结构参数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些微结构参数与红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为-0.972,最低为-0.928。干湿循环、加砂比例对红土微结构及抗剪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1992-2013年巢湖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查良松  邓国徽  谷家川 《地理学报》2015,70(11):1708-1719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结合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及相关统计确定了模型中参数因子,计算出巢湖流域1992-2013年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布。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侵蚀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百分比分别是93.46%、6.25%、0.68%、0.19%、0.01%、0.01%。1992-2006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10.70 t/(km2·a)减少到129.79 t/(km2·a),降幅为74.59%,同时植被覆盖率由37.0%增至47.80%,土壤侵蚀的面积比例变化明显,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侵蚀由8.93%、2.33%、1.32%、0.09%、0.05%分别减少为4.74%、1.39%、0.28%、0.02%、0.01%,微度侵蚀由87.88%增加到94.16%。但2013年土壤微度侵蚀又减少为93.46%,土壤微度侵蚀有向高一级转换趋势。2006-2013年土壤侵蚀模数也由129.79 t/(km2·a)增加到149.44 t/(km2·a),增幅为15.14%。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植物生态型与地下水位及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马龙  刘廷玺 《中国沙漠》2007,27(3):391-396
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以生态适宜性理论为基础,根据科尔沁沙地植被生态型及典型样带调查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植物生态型与地下水位埋深及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分析表明:湿生、中生、中旱生和旱生植物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5~1.66 m、0.95~2.20 m、2.20~4.59 m和3.45~7.45 m;植物根系土壤表层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0%~25.54%、0.80%~13.32%、0.41%~2.25%和0.28%~0.44%;植物根系层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59%~54.80%、3.59%~9.19%、0.71%~3.59%和0.16%~0.78%。同时湿生植物与中生植物、中旱生植物与旱生植物有一个地下水位埋深过渡范围,其值分别为0.95~1.66 m和3.45~4.59 m;有一个植物根系土壤表层含水率过渡范围,其值分别为2.70%~13.32%和0.41%~0.44%;有一个根系层土壤含水率过渡范围,其值分别为5.59%~9.19%和0.71%~0.78%。  相似文献   

4.
直压立式纱网沙障对近地表输沙量及风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价直压立式纱网沙障对流动沙地的固沙效果是其应用的前提。采用阶梯式集沙仪和HOBO风速仪野外测定了纱网沙障的输沙量及风速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设置纱网沙障后,0~10 cm或0~20 cm高度范围内,带宽2、3、4、5 m带状沙障输沙量分别降低91.4%或89.7%、97.0%或96.4%、98.1%或96.7%、85.9%或84.2%;而2 m×2 m、3 m×3 m、 4 m×4 m、5 m×5 m网格沙障输沙量分别降低92.1%或91.2%、70.4%或65.6%、65.3%或65.2%、39.9%或30.0%。与对照相比,10、30、50 cm高度,带宽2、3、4 m带状沙障平均降低风速分别为26.7%、17.3%、11.8%,2 m×2 m、3 m×3 m、4 m×4 m、5 m×5 m网格沙障平均降低风速分别为55.3%、30.4%、23.0%。综合考虑,设置带宽3~4 m带状或网格纱网沙障能够满足工程固沙减少风沙危害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根据方案,2014年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形图、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源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草地面积为8 377 079.3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9%,其中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0.28%、21.36%、27.2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 595 112.1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32.3%,其中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66%、5.80%、0.25%、4.19%、2.24%、6.28%、9.88%;其次为水域、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2%、1.6%、0.01%、0.004%。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小麦轮作系统下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提高0~5cm层土壤有机碳、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钾(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其中,NTS效果最优,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与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各因子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传统耕作相比,NTS、NT、TS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豌豆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80%、2.67%、4.00%,有机碳分别提高10.52%、4.63%、4.83%,全氮分别提高13.83%、7.45%、8.51%;春小麦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62%、3.08%、4.62%,有机碳分别提高11.99%、7.78%、12.10%,全氮分别提高11.11%、6.67%、3.33%。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利用无人机可见光影像进行城市居民区植被分类存在精度不高、效率较低的问题,该文构建一种改进的DeepLabV3+模型,选取南京市江宁A、B两处居民区无人机正射影像进行对比实验和模型迁移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改进DeepLabV3+模型的植被总体分类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得分、平均交并比在验证集上达到95.27%、94.03%、93.55%、93.79%、84.94%,较原模型分别提高了2.36%、1.01%、2.09%、1.56%、8.71%,且参数量降低92.7%,训练用时减少25.7%;(2)在迁移性能测试中,乔木、灌木、草本分类精确度分别提高了2.88%、6.54%、2.29%。改进DeepLabV3+模型可提高城市居民区植被分类精度与效率,分类结果可为城市微尺度热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婧  张仁陟  左小安 《中国沙漠》2016,36(1):137-143
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小麦轮作系统下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提高0~5 cm层土壤有机碳、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钾(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其中,NTS效果最优,可显著降低0~3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与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各因子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传统耕作相比,NTS、NT,TS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豌豆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80%、2.67%、4.00%,有机碳分别提高10.52%、4.63%、4.83%,全氮分别提高13.83%、7.45%、8.51%;春小麦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62%、3.08%、4.62%,有机碳分别提高11.99%、7.78%、12.10%,全氮分别提高11.11%、6.67%、3.33%。  相似文献   

11.
在洞庭湖地区,已经停止利用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造纸。将南荻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是一种利用南荻的新途径。2020年4月至6月,利用生长期不同的南荻(2019年5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收割的南荻),按照50%南荻+40%棉籽壳+10%麸皮的配方,制成基质,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收获前两茬平菇后,研究平菇的生物学效率、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确定洞庭湖区南荻的最佳收割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5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收割的南荻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基质栽培平菇,收获的前两茬平菇的生物学效率分别为80.7%、71.1%、68.9%、62.5%和63.7%,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7.29%、16.05%、16.72%、17.62%和17.39%,其粗纤维含量分别为7.48%、7.50%、6.86%、7.71%和7.14%,利用不同生长期南荻基质栽培的平菇的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都无显著差异;前两茬平菇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分别与栽培基质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在洞庭湖区,为了保障南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相似文献   

12.
灌丛对流动沙地土壤特性和草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6,他引:12  
通过对流动沙地灌丛内外土壤特性、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种子库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性调查,分析了灌丛对沙地土壤特性和林下草本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动沙地0—20 cm土壤中细沙、极细沙、粘粉粒、有机质、总氮和总磷、有效磷和土壤水分含量,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分别较灌丛外高17.3%、4.4%、 49.5%、43.8%、40.0%、23.1%、16.3%和10.8%,黄柳灌丛下较灌丛外分别高3.5%、21.3%、0.0%、20.0%、16.7%、8.3%、10.6%和28.1%。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和黄柳灌丛下凋落物蓄积量要比灌丛外分别高18.3倍、365.2倍和15.5倍。差不嘎蒿灌丛下土壤种子库密度较灌丛外高10.9倍。原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优势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草,不仅能在流动沙地灌丛下存活,而且具有较高的密度、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结果还表明,从灌丛中心到灌丛边缘,凋落物产量、土壤种子库密度、草本植物密度、盖度、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递减梯度,在灌丛外不远处消失。这些结果说明,在流动沙地,灌丛具有明显的“肥岛”效应和“保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系分隔对小麦玉米套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学夫  冯福学  柴强 《中国沙漠》2014,34(3):780-785
2009年3-10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套作田塑料薄膜隔根(PW/C)、尼龙网隔根(NW/C)、不隔根(W/C)及单作玉米(C)和单作小麦(W)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以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加权平均为对照,W/C、NW/C和PW/C处理分别显著提高经济产量33.60 %、26.93%和24.69%,增大耗水量-0.2%、1.02%和6.69%,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4.93%、26.67%和17.80%。W/C处理较NW/C和PW/C处理分别提高经济产量5.25%和7.14%,降低耗水量1.21%和6.6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52%和14.54%。小麦玉米共生期,土壤水分在套作群体组分间能够优化分配,根系分隔显著降低了作物群体产量及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于1985年9月15日-2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会议由英国地貌学研究会、皇家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等21个单位给予赞助和支持。这次有50多个国家、700余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共展出论文714篇,其中英国占18%,中国占12%,美国占11%、加拿大占6%、法国古5%、苏联占4%、澳、意、印、日诸国各占3%,其他国家共占36%。我国出席会议者共34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APEC期间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状况,评估污染物减排措施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北京、天津、石家庄2014年10月24日~2014年11月22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数据,对不同时段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和日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PEC前10 d北京PM_(2.5)、PM_(10)、SO_2、NO_2、O_3浓度均值为114.7、149.4、9.5、68.5和24.8μg·m^(-3),天津为115.4、164.1、19.0、61.2和18.0μg·m^(-3),石家庄为154.8、269.8、49.3、64.2和27.28μg·m^(-3),北京、天津和石家庄CO均值分别为1.33、1.36和1.78 mg·m^(-3)。对比APEC前,APEC管控期间北京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分别下降了59.4%、51.8%、14.7%、34.5%、29.3%和-29.8%,天津下降了35.4%、31.6%、-48.4%、12.6%、5.1%和-73.9%,石家庄下降了59.9%、60.0%、21.9%、27.1%、48.3%和4.4%,整体而言,大气污染物下降显著。APEC后,随着大气污染物管控措施的取消,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反弹上升。除O_3以外,不同时段大气污染物浓度在APEC期间的日变化均小于APEC前后,这些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污染源的联合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54-2010 年疏勒河干流出山径流量、2000-2010年流域内灌区水资源供应量、灌区农作物种植类型、农作物及林草地面积等资料,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疏勒河径流量对绿洲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受径流量变化影响显著,若出山径流量按1954-2010 年变化趋势增加,绿洲面积、农业产值、生态效益将有不同程度增加; 若出山径流量减小,绿洲面积、农业产值、生态效益亦相应减小。2020年出山径流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5%、10%、15%时,绿洲面积和农业产值相应减小4.5%、8.9%、13.4%。在径流量不变情况下,若普及常规节水,林、草地面积均增加16%以上; 若普及高效节水,林、草地面积均扩大54.7%; 若提高渠系利用率到0.70,林草地面积扩大5%以上,总产值增加5.4%; 若提高渠系利用率到0.75,林草地面积增加12%以上,总产值增加12.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好氧反硝化微生物在氮元素污染湿地水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可行性,采用培养基富集,NO3-BTB平板划线法,从大庆湿地筛选到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DQ1,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测定(登录号为:JQ669957)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DQ1在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在30℃的条件下静止培养30 h,总氮(TN)去除率达到91.9%,整个过程中没有检测到亚硝态氮(NO2-—N)的积累;在初始氮源浓度为1 930 mg/L,以柠檬酸、酒石酸钾钠、无水乙酸、葡萄糖和乙醇等为唯一碳源,5d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7.4%、97.1%、97.2%、97.6%和98.5%。当pH为6.5、6.95、7.45、8.0和8.5时,5 d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3.71%、97.27%、97.59%、97.35%和96.85%;当初始pH为7.45时,总氮去除率最高达97.59%,菌株DQ1在温度20~37℃范围内,5 d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8.03%、98.12%、98.23%和98.05%。  相似文献   

18.
利用CloudSat 卫星资料,选取冰粒子的等效半径(IER)、数浓度(INC)、含水量(IWC),统计分析了层云、层积云微物理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层云/层积云小粒子(0~50 μm)、中等粒子(50~80 μm)、大粒子(≥80 μm)出现频率分别为18.7%/16.3%、77.6%/62.6%、3.7%/21.2%。在IER 垂直分布上,层云小、中等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小粒子在云层上部出现较多,中等、大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NC低值段(0~50 L-1)、中值段(50~100 L-1)、高值段(≥100 L-1)出现频率分别为90.1%/76.5%、9.6%/19.5%、0.3%/4.1%。在IN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中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WC低值段(0~50 mg·m-3)、中值段(50~100 mg·m-3)、高值段(≥100 mg·m-3)出现频率分别为96.7%/82.8%、3.2%/13.4%、0.1%/3.7%。在IW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7种。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多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开展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有资料显示,一些重点大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地下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磷、硫达到6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  相似文献   

20.
三种挺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于2012年7月5日~8月23日,在北京建筑大学实验室内,选择美人蕉(Canna glauc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水葱(Scirpus validus)3种挺水植物,研究其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美人蕉、黄菖蒲和水葱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最终去除率分别为30.2%、31.7%和29.4%,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1%、87.5%和60.2%,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8.6%、70.1%和30.2%,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2.4%、35.7%和32.5%,对正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69%、42.9%和32.1%。美人蕉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可用于净化磷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黄菖蒲对水体中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可用于净化氮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美人蕉与黄菖蒲混种的水生植物系统,以达到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