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徐世武  刘秀珍 《地球科学》2010,35(3):338-344
为了突破面向业务系统及面向问题的建模技术,提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应用系统适应需求不断变化及复用的能力,采用工作流技术结合形式语言实现应用模型精确定量数学化的有效转换,利用重载方式对空间算子的抽象与扩展来简化异构大型分析建模与应用系统构建中逻辑模型过于繁琐复杂的技术,实现空间分析建模的可视化、精确化和简单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可视化界面搭建、功能仓库和空间资源管理,实现支持跨GIS平台的应用系统快速构建集成环境,为多领域应用系统的集成及功能复用提供手段,降低GIS应用系统的开发难度,为GIS应用不断深入和全面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环境模拟和GIS集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硕  曾志远  张运生 《冰川冻土》2002,24(2):134-141
GIS与环境模拟在技术、研究内容、方法上的进一步集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开展的流域土壤和水资源研究模型的集成和系统化及其应用项目的实际工作,说明了环境模拟和GIS技术集成的必然性;从GIS技术的发展,环境模拟模型的改进与完善,数据的初始化与管理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环境模拟模型和GIS集成的必要性.通过现有集成模式的分析,对二者集成的概念框架以及不同的集成方式进行了概念性的描述,结合研究项目给出了集成示例.  相似文献   

3.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1  
朱良峰  潘信  吴信才 《岩土力学》2006,27(5):828-832
三维地学模拟是三维地质信息GIS可视化的核心内容。基于基础GIS软件平台MAPGIS,利用功能强大的三维可视化开发平台MAPGIS-TDE,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MAPGIS-TDE包括MAPGIS内核模块、MAPGIS-TDE基础平台、MAPGIS-TDE构建平台和基于MAPGIS-TDE的应用系统等4个层次。基于MAPGIS-TDE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分为地质数据管理、二维地质分析、地质断面处理、地质结构建模和地质属性建模等5大功能模块。系统实现时,将空间数据库划分为基础地理图形库、区域地质数据库、工程地质数据库、水文地质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等6类。该系统不仅提供了强大的地质数据管理、三维地质建模以及模型的可视化功能,还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分析、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4.
GIS在地质勘查找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春霞 《矿产与地质》2000,14(6):362-364
矿产地质勘查GIS系统具有信息采集,存贮,检索,图形图像显示成图,建模和预测筛选等多元方面强大功能,建立和应用矿产勘查GIS系统的关键是要采集高质量的数据信息,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库,选择合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发挥有丰富经验的地质专家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据接口和用户界面,使系统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是三维GIS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的两个关键方面是地质体的表面模拟和可视化实现,文章介绍了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框架,以带约束Deluanay剖分法为例阐述了地质体表面模拟的原理和方法,并从取景变换、消隐、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方面论述了可视化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以西部某铜矿为例,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地质体模型(一个地层矿体综合模型和一个矿体三维模型),阐述了三维可视化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地质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万林  谢忠  吴信才 《地球科学》2013,(Z1):174-182
现有的空间信息网格应用系统缺乏对计算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复杂空间业务流程化建模及计算任务协同化处理的需求.从数据与功能相互分离的GIS软件架构角度出发,采用活动网络图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以服务功能建模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通过服务功能的组装拆卸及动态聚合能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灵活构建及动态迁移,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空间计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按需分配、计算任务的并行化处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信息网格工作流集群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系统的自动负载均衡及流程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环境下的矿产资源储量测算系统,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复杂空间应用的工作流处理模式,并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模型驱动架构是一种通过用于定义模型和推动不同模型类型之间的转换实现系统与平台无关性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提出基于模型驱动架构进行GIS应用系统开发思想--用模型驱动的原理隔离GIS应用系统的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来独立建模业务行为和领域元素,使二次开发者关注系统应用的本身,而不是将特定的GIS基础平台作为系统开发的中心。并对通过建立领域应用模型和通用GIS服务模型来构建应用系统的平台无关模型、利用GIS平台提供的UML Profile将平台无关模型影射到平台相关模型、以及利用建模工具软件将平台相关模型生成应用代码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GIS技术环境下开展资源定量评价, 实现资源评价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给地质勘查与预测人员、定量建模人员、GIS分析与操作人员提供共同研究和技术讨论平台, 提出了在矿产资源预测全过程使用的建模技术.介绍了建模技术的基本概念、空间模型建立、图形建模技术以及建模技术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介绍了GeoDAS GIS中的建模技术基本功能以及建模技术在空间对象相关分析、证据(信息) 图层提取、不规则地质单元划分、预测后验概率绘制等矿产资源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实例.应用结果表明, 建模技术为地质预测人员、定量建模人员、GIS操作人员开展综合研究和空间决策提供了公共的平台, 有助于实现模型的共享和操作过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9.
地质系统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成为时下地质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也是地质科学定量化和精确化的必然途径.随着计算机和算法的快速发展,计算已经不是动力学计算模拟的主要难题.相反离散化模型的建立却成了制约动力学数值模拟的主要难题之一,其原因在于:数值模拟软件都偏重于计算,一般建模功能较弱,只提供了一些规则的基本单元.能通过组合搭配建立简单的模型,难以构建逼近真实地质系统的复杂模型;而很多优秀的地质建模软件,如GOCAD、SURPAC等具有强大的三维地质建模能力,能很好地模拟地质体的真实形态,但又不能直接将模型离散化.  相似文献   

10.
将变密度三维海水入侵模型(SUTRA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有机集成开发出可视化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及其可视化功能,实现了SUTRA模型的可视化构建1、含水层空间和模拟时间的可视化离散、各种参数的可视化赋值、模型的可视化模拟及其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等功能,为海水入侵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模拟和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1.
3S——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简3S,是近年来发展迅猛、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对黄土高原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阐述了支持区域规划与辅助决策的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说明了将GPS与RS和GIS组成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种多样的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黄土、沙漠、红土、湖泊、岩溶、冰川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演变信息,全球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出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记录。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对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了分析 ,并介绍了笔者在该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认为只有在数据获取、GIS与滑坡专业模型的集成、GIS与遥感的集成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之后 ,才能充分发挥 GIS在滑坡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Quaternary)是地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代表地质年代中最晚的时段.在探讨全球环境变化趋势时,第四纪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但第四纪作为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的地位和底界问题,自18世纪提出以来,在国际学术界中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2004年部分权威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取消第四纪的方案,引发了激烈的国际大辩论.直到2009年,第四纪在地质年代中的正式地位及其底界划分方案,才最终获得了国际地科联的官方批准.回顾第四纪最初命名到正式地位确定的过程,特别强调了中国科学家立足于黄土等地质记录的研究工作,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讨论,对于第四纪在地质学中的地位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共和盆地剖面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湖相沉积阶段(中更新世晚期~0.079Ma),气候相对温和。晚期为河流和风成沉积阶段(79.2ka~至今),气候相对干旱。早期阶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气候期和五个气候亚期。总体上,共和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由偏湿气候逐渐转变为干旱气候,古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转化为森林草原型植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改变了西南季风气候格局所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磁性矿物的性质变化能敏感记录现在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环境磁学方法能鉴别环境演化过程中磁性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运移、沉积和转化的过程,系统介绍了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以及主要的环境磁学参数和意义,着重回顾了环境磁学在以黄土、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为载体的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环境磁学在古气候环境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多磁学参数综合应用,促进地质记录和磁学指标之间的定量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特征和环境变化过程的相关关系。同时强调沉积物还原成岩作用过程的环境磁学研究是目前以至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沈曼丽  张军  惠争闯 《冰川冻土》2021,43(3):809-817
为了更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历史,选取已建立可靠年代的兰州黄河南岸西津黄土钻孔剖面为研究载体,应用CM-700D型分光测色计对等间距取样的417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过去2.2 Ma的兰州地区色度指标记录序列。结合剖面已有其他古气候代用指标,与周边已有记录及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2.2 Ma以来兰州地区气候演化整体呈现阶段性逐渐冷干化趋势,可能反映了全球第四纪气候长期变冷的影响。此外,在1.24 Ma和0.43 Ma左右经历了两次重要气候事件,1.24 Ma事件之后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同时发生了增强,与“昆黄运动”起始时间一致,表明该事件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驱动;而0.43 Ma事件则是对全球中布容气候转型事件(MBE)的响应。因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双重调控,二者对不同气候事件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In terms of Earth-Sun geometry,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has successfully explained most of the cyclic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during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especially in the Quaternar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extraterrestrial bodies on the Earth may be another mechanism to cause palaeoclimatic cycl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new glacial periods.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in the boundary layers produced by six huge Cenozoic bolide-impact events (65, 34, 15, 2.4, 1.1, 0.73 Ma B.P.), including those at 34, 15, 1.1 and 0.73 Ma B. P.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four famous tektite-strewn field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cs of palaeoclimatic cycle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induced by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mpact-generated dust, soot and aerosol floating in the stratosphere could result in short-term (<1 year), rapid drop in temperature immediately after impact. Through self-regulation of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the temperature at the surface slowly went up within 100a and maintained stable for a long time at 250K. If there were no othe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break-down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equilibrium, a new glacial pound would be initiated. Estimating from the thickness of δ13C and δ18O anomalies in sediments across the impact boundary layer and deposition rate, the duration of two stages of the palaeoclimate cycle in the form of cold weather—greenhouse effect—normal weather was 104 – 105a, 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 deduced from the above model is supported by palaeotemperature change recorded by oxygen isotope in sediments across the impact boundary layer. The study was grant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ureau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952-J1-031)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9.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 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