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是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沿雷达视线向的形变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阐述D-InSAR的基本原理,分析该技术在地震监测,火山研究和细微的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析未来D-InSAR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安徽省淮南煤矿区为例,编程订购10期RadarSAT-2雷达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采空塌陷的范围与沉降速率。结果表明:1.D-InSAR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光学遥感未能识别的潜在或未稳沉的塌陷区,经实地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与野外具有一致性。2.可以定量估算出采空塌陷区的沉降速率,本区最大沉降速率为4.9cm/24天。3.InSAR技术在地下开采监测方面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具有快速、准确、大范围、成本低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快速自动地从海量点云中获取地表沉降信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LS技术的矿区沉降信息快速自动获取方法。对点云数据完成预处理后,首先以相同网格划分开采前后点云数据,然后利用改进的反距离权重法插值求取网格结点坐标,匹配相同网格结点作为同名点并求取下沉量,最后获取下沉曲线与下沉DEM,该方法实现了矿区地表形变的全面分析,能够快速自动地获取地表沉降信息。采用Riegl VZ-1000扫描仪采集某沉陷区开采前后点云数据,经过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快速自动提取同名点、下沉点、下沉曲线与下沉DEM;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与精度分析,得到沉降结果符合实际地形变化情况,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研究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张倍倍 《西部资源》2014,(5):149-150
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研究领域的方法与实例在国内外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近几十年来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地面沉降面积最大、沉降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地表沉降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数据量大,通过In SAR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地表沉降观测的精确性,为预防和减少经济损失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国土资源部消息,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地下资源的长期开采,辽宁抚顺等我国部分煤炭开采区已出现大面积地表沉降现象,矿震、地表塌陷频繁出现。据介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抚顺市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选择矿山环境监测作为内容之一。监测人员以2010年获取的0.2米分辨率影像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数据,结合野外作业,对采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钱乐祥  丁圣彦 《地理学报》2005,60(5):761-770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1978年以来的25年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扩展速度非常之快。通过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及城市增长状况,并且评估了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利用陆地卫星多时段数据监测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通过陆地卫星热红外单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城市增长显著且不平衡。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地区的地表温度提高了8.9K。研究表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在监测和分析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状况以及评估城市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方面,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10景ERS1/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情况。选取3个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相应时间段的居民区分布图和油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与石油开采、地表载荷增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对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P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吻合,中误差达到mm级。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中日亚洲沙尘暴项目ADEC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北京、青岛以及韩国和日本布设了雷达气溶胶探测仪、沙尘颗粒收集仪、风速测量仪,结合利用卫星技术,于2002年4~5月对起沙、输送和沉降开展了实时监测和测量,获得地面风速、TSP、PM及地表温度等实测数据。以2002年3(4月沙尘天气为例,空中观测与地面监测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黎夏  叶嘉安  刘涛  刘小平 《地理研究》2007,26(3):443-451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地理现象的模拟中,如城市系统的演化等。城市模拟经常要使用GIS数据库中的空间信息,数据源中的误差将会通过CA模拟过程发生传递。此外,CA 模型只是对现实世界的近似模拟,这就使得其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城市模拟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必要探讨CA在模拟过程中的误差传递与不确定性问题。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CA误差的传递特征,并从转换规则、邻域结构、模拟时间以及随机变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CA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发现与传统的GIS模型相比,城市CA模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很多性质是非常独特的。例如,在模拟过程中由于邻域函数平均化的影响,数据源误差将减小;随着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该限制也使城市模拟的误差随时间而减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边缘。这些分析结果有助于城市建模和规划者更好地理解CA建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严维枢 《热带地理》1997,17(2):173-178
潮汐站资料分析表明香港地区海平面每年以1mm的速度上升。然而,在沿海填海地区,由于受长期地面沉陷的影响,下沉速度超过上升速度,导致海平面明显相对上升。受大规模地面沉陷的影响。填海区在台风暴潮期间极易受海水浸淹。为了有助于未来海岸的开发,建议利用现有技术水平的测量方法,包括卫星测高和激光测距方法等,对填海区进行长期连续的地面沉陷监测。对下沉问题提出预警,以便采取措施,如修筑海提,建抽水站等,以抵御海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地貌形变与防汛墙地理工程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上海城市地貌形变的阶段性、致灾性,探讨了防汛墙与地貌形变的相互关系、工程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阶段性地貌形变对市区河流沉积控制的概念模式。同时认为,上海高强度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最大影响莫过于自然地貌面相对于周边地区的阶段性沉降变形(即地貌形变),并由此造成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应变化;地貌形变发生后很难修复并具有明显的致灾性,使地势本来低平的上海受到来自洪水的更大威胁;作为地貌形变后的防汛墙治理工程其设计标高在近期是有效的,但从长期看存在局限性。上海城市地貌环境问题只有从宏观和长远的城市规划层面上去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及其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是广州地区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地区之一,2007-11-07-2008-01-29共发生7起岩溶地面塌陷,造成多间房屋倒塌和开裂,经济损失巨大.通过参与现场地质调查,之后收集、整理该地区地下水的动态监测资料,结合地面塌陷发育的基本特征,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其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采用定性、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构建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判别因子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其地面塌陷的稳定性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认为:(1)大坦沙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具有一因多效现象,地下水位下降是引发该时段系列塌陷的主导因素,次要  相似文献   

15.
Hao Wang  Wei Li 《Urban geography》2017,38(10):1497-1516
The growing knowledge-based and service economies in mega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attracted large numbers of highly educated migrants, wherea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have drawn plenty of attention. In examining these issues, w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regarding the precarity among highly educated migrants in Beijing. There are some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underneath the highly educated migrants’ precarity, a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stil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ccessing social welfare (urban public housing) and job opportunities in Beijing. Although the new urban poverty has occurred in the city as a result of the questionable policies regarding social 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it can also be argued that some of these migrants view temporary precarity as a strategy toward futur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 the hope of doing better over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6.
采空沉陷湿地形成动力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采空、沉陷和积水所形成的湿地是采矿沉陷区扰动了区域性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而产生了季节性或永久性积水而形成的一种湿地类型。从采空沉陷湿地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入手,研究其形成原因,明确其主要湿地特征。结果表明,采空积水沉陷地是在人类对地下矿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位移,导致地面塌陷下沉,形成比采矿范围大得多的负地貌(低洼地);同时原有地表水系统因地表沉陷被破坏,使采矿沉陷区演变为局部汇水区,导致季节性或永久性积水;最终使其出现了沼泽化水生生态系统等特征,形成了一种新型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7.
国外商业绅士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本土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洁  宋伟轩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1096-1105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并且对城市发展和空间重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之一。近20年来,随着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实践,日益突出的商业绅士化现象愈发引起国外学术界关注。同时,多源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利用,促进了商业绅士化专题研究逐渐增多。商业绅士化的发生背景、表现特征、推动主体与形成机制,以及商业绅士化导致阶层置换、加深种族隔离等社会空间效应是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外商业绅士化研究文献的梳理,以期展示城市商业高档化重构的机理以及绅士化演进的复杂性。基于当前我国城市转型和消费转型的特征与趋势,尝试提出对商业绅士化本土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城市发展转型的内涵、内容、影响因素、模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认为目前城市发展转型研究多是注重资源型城市转型而忽视一般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型,注重城市经济转型而忽视城市文化与社会转型,注重定性研究而忽视定量研究。今后应加强一般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型研究,突出城市发展转型中的软环境研究,推进不同发展水平城市转型的比较研究,注重城市转型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黎  刘淑冰  李万能 《热带地理》2019,39(4):521-530
以广东省一村级河长监管河段岸线管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民用轻型无人机采集现场数据,经影像拼接、目标解译和相关资料叠加分析,快速获取了岸线侵占后的界桩、围栏与补种乔灌草等整改措施实施情况,通过整改设计图与遥感判读出的现状结果对比,精准筛查整改措施未落实或整改不到位等监管所需掌握的现存问题区域。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现场核查,基于无人机遥感方法对于点状目标(如界桩)和线状目标(如围栏)的排查更加高效直观,对面状分布目标(如植被栽植)的复核更具备现场核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部分不易到达区域的复核的任务也都能较好地解决。无人机遥感作为获取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机动灵活、影像分辨率高等特点,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岸线监管可较好解决当前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对河流岸线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