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丽  王宝善 《第四纪研究》2001,21(4):313-320
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其中许多剧烈的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利用GDP作为人类活动的度量,定量地分析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另外强调,活动构造作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了解环境演变和灾害发生机理的地学基础,将成为十分活跃的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沙地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关键地区,但该区域的相关研究欠缺.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古气候资料的全面分析,尝试探讨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9~4ka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了中国北方沙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开始和发展.4~2ka较为严酷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人类活动;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史前人类,通过生业模式的调整以及活动范围的改变,适应了气候变化,文化得以延续,人类活动总体没有减弱.2ka以来,人类适应能力增强,各沙地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均大幅扩张.通过区域对比发现,沙漠化程度较高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地处高纬度寒冷环境的呼伦贝尔沙地,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弱;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文化谱系相对完整.研究区各时期人类遗址沿水系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水源作为沙地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聚类的丰满上游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以往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并没有考虑降雨量级、强度和类型等作用问题.本文以丰满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1942~2005年年降雨序列聚类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布类型的降雨下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且降雨量越小,年内分布越分散,流域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剧烈.  相似文献   

4.
张京生  李向海 《冰川冻土》2006,28(5):795-796
人类栖息生活的地球已经有大约50亿年左右的漫长历史,在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活动逐渐占有主要地位.现今,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约1万年.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延续了1万年,未来是“全球变暖”还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它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这些都是人类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地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姜建军 《中国地质》2000,(8):33-35,8
一、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岩石圈)——地质环境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支持.这个自然环境系统包括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水、生物圈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岩石圈是人类发展的立足地.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岩石圈表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与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历史文献和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江汉平原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其对湖泊生态的影响,重建了5个时期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表现:新石器时代为人类活动影响微弱期,楚文化-隋朝为人类活动渐强期,唐-明朝为人类活动增强期,清-民国为人类活动强烈期,1949年至今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期.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湖群急剧萎缩、水量剧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本文研究表明最近几百年来,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子,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下,湖泊生态系统在面积、数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营养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江汉湖群生态处于脆弱状态,严重制约了地区可持续发展.反思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的影响历史.正确处理"人-湖"关系,不仅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而且要与退化湖区生态恢复并重.  相似文献   

7.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继全新世之后一个新的地质时期--人类世(Anthmpocene),对科学和社会都提出了挑战. "人类改变了世界"并不是一个新观点.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有学者提出灵生长、人类圈等概念用来表示"人类是地球变化的新控制力"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随之而来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恶化.针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等,提出节约资源、实行计划生育、加强环境保护等解决危机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四川巫山大庙龙骨坡是新发现的重要人类化石点,地层属下更新统,含人类化石层位正对应于留尼汪I 极性亚时,年龄应为2.04—2.01MaB.P。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本研究还揭示中国第四纪下限至少早于2.0MaB.P.。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建新  周尚哲  常宏 《冰川冻土》2005,27(6):913-919
环境考古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全新世以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适应、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以及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的确对人类文化与农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人类也一定程度上对气候变迁做出了调整与响应.尽管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处于被动角色,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人与自然间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动,逐步演变为人类对于自然的强烈影响与干预.目前各国科学家对此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逐步摆脱定性阶段,开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孢粉、磁化率、有机质等代用指标的运用,使得这一领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史前农业的研究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农业起源、农业传播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它们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环境考古学家努力探索的方向,至今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和分歧.  相似文献   

12.
1 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   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有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历史时期环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杜耘  殷鸿福 《地球科学》2003,28(2):214-218
洞庭湖在晚冰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变化过程.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 进入全新世暖期, 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地区频繁出现, 新石器时代皂市文化分布表明人类活动主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 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猎活动; 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转暖, 洪水开始泛滥, 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 至龙山文化时期, 气候干燥偏凉, 降水减少, 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 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 湖面缩小.在以后的几千年里, 洞庭湖也同样经历了扩张与萎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华仁民 《地球化学》2000,29(6):608-608
锡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以锡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青铜及其器具的出现曾经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史上留下极其辉煌的一页,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骄傲.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锡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金属之一.  相似文献   

15.
贺国庆  李湘姣  刘国纬  陆桂华 《水文》2008,28(1):70-72,83
本文以广东省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降雨、径流、降雨径流关系、蒸发等多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有人类活动以前的降雨径流资料建立降雨径流相关关系,并利用有人类活动影响时的降雨径流资料进一步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规律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所不断出现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给人民生活与工农业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人类活动已经构成巨大的地质营力,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地质学就是专们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人类的巨大建设,对自然与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防御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世纪后半叶,逐步发展创建了环境地质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于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9.
通常情况下,人为污染会造成大气环境的酸化,最终导致形成酸雨.人为污染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一般认为远离人类活动的偏远地区没有或很少受到人为的污染,它们的大气化学组成可以作为大气化学的本底;通过与本底的对比研究,可以顺利评估人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天山是一个远离人类居住的偏远地区.人类对大气的污染是否影响到该区尚颇有争议.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选择天山山地冰川的冰芯为研究对象,利用冰冻环境有效地保存大气有机物质记录的特点,从大气化学组成变化历史的角度,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化学的影响.我们利用DX-300离子色谱分析了天山一号冰川14.08 m冰芯的有机酸和硫酸等含量.结果显示,乙酸是冰芯中含量最高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为389.4±336.3 ng/g(n=489),甲酸平均含量为61.1±89.0 ng/g(n=541).甲酸/乙酸平均值为0.21士0.23,显示了人类污.染来源的特征.虽然两种主要有机酸的平均含量差异很大,但在过去43 a中它们的含量变化特征相同,且与pH的变化同步,这表明人为活动对该地区大气的污染并没有造成环境的酸化,而是碱化.研究表明,利用远离人类居住地区大气化学组成作为大气的本底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变化对黄河中游汾河径流情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许多河流的径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在这些趋势变化中,如何区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思路以及定量计算方法.介绍了SIMHYD概念性降水径流模型,并应用黄河中游汾河流域"天然"时期的水文、气象资料率定了模型参数,通过水文模拟还原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量,进而分析了汾河流域径流情势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SIMHYD降水径流模型对汾河流域天然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就1970-1999年的平均状况而言,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35.9%和4.1%,人类活动是汾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