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永胜  毛伟康 《气象》1991,17(2):36-38
本文用湖南和广东雷达回波参数估算积云降水的方法进行异地交叉检验,对雷达估算值和雨量计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地估算关系式交叉检验精度较高,证明两地估算关系可以互用。  相似文献   

2.
湖南单块积云高炮增雨随机化试验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耀宗  王治平  陈历舒 《气象》1999,25(8):16-21
根据湖南8年夏秋积云随机化高炮AgI增雨试验获得的28块作业云和20块对比云的观测资料,经雷达回波和降水参数的统计和双比分析表明,催化作业对积云的顶高和面积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增加回波强度和降低其强中心高度,使作业积云总降水量增加17%,雨量增加28%,雨强增大24%,降雨持续时间延长7%,但统计样本少,显著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南邵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站产品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衡邵盆地2010—2016年的7—8月期间100个对流云个例雷达回波特征,对在邵阳区域范围50次地面火箭弹和37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邵阳区域单块积云回波水平尺度在3-6km最多,占41.6%,单块积云回波面积50㎞2最多,占25.0%,回波顶高在5.5-6.0km最多;(2)不同天气形势下,单块积云回波面积、回波顶高也不相同;(3)积云降水回波的雷达识别指标在不同的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4)50次增雨作业平均相对于自然降水量的增幅估值为7.7mm,增雨效果明显;(5)作业面积在5至10km2范围内,增加作业炮弹的数量对增雨量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胡志晋二维对流云模式的物理框架上增加了对整块积云的含水量、地面降水量、降水效率的估算部分。改进后的模式模拟了福建夏早期37个降水个例,并估算出南方夏早期冷云、混合云和暖云的含水量、地面降水、降水效率,其结果与湖南积云的实测值较接近。分析了含水量在关键时段的主要分布情况,为研究南方夏早期积云的人工影响方法提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蔡作金  张淑君 《气象》1983,9(1):38-42
天气雷达除了具有探测降水和警戒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以外,还具有定量测量降水的能力。它能够较迅速地获得大范围内的降水量分布。应用回波功率(P_r)—降水强度(Ⅰ)统计关系式,可以定量地估算出降水强度的分布情况,这对于水文部门的洪水预报、水库的蓄放及江河流域水量的短时预报都是很重要的。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在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方面有许多研究,1966年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曾利用雷达测得的降水资料,经数字化处理后供业务上试用。七十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如何利用天气雷达测量降水回波功率。并由此估算降水强度和降水量,以及雷达回波资料的数字处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德令哈X波段雷达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及常规资料,对2012年6月5日德令哈市区和6月6日德令哈可鲁克湖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6月5日降水回波主要是暖平流下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此次强降水与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并东移产生"列车效应"有直接关系。而6月6日降水回波主要是冷平流下的积云降水回波,并产生了"风暴"、"中气旋"、"雹云"等危险天气报警,具备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的多单体强风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方夏旱期积云含水量和降水效率的云模式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胡志晋二维对流云模式的物理框架上增加了对整块积云的含水量、地面降水量、降水效率的估算部分.改进后的模式模拟了福建夏旱期37 个降水个例,并估算出南方夏旱期冷云、混合云和暖云的含水量、地面降水、降水效率,其结果与湖南积云的实测值较接近.分析了含水量在关键时段的主要分布情况,为研究南方夏旱期积云的人工影响方法提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年青藏高原地面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的雷达回波、层结热力参量及其降水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6月中旬青藏高原雨季来临之后,云中对流活动明显增强,雷达回波强度增大,回波顶高和回波面积增加,层结热力参量明显改变,对流凝结高度下降,气块能量增加,降水量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9.
对流性降水雨滴谱特征及其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OTT 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的南京地区梅雨季节对流性降水过程的雨滴谱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龙王山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梅雨季节对流性降水过程的微物理参量、平均雨滴谱和速度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对平均谱拟合时发现,Gamma分布对小滴数目的估计和大滴端形状的符合程度效果好于M-P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并且拟合了Gamma分布参数μ和λ的二次项关系;建立了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相关关系,并将Parsive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计算的回波强度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作以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此次暴雨过程,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强度有低估的现象,并且Parsivel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计算的回波强度越大,雷达低估的现象越为明显。回波修正后,用统计的Z-I关系式估算的降水量与Parsivel测得的降水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估算降水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房彬  班显秀  郭学良 《大气科学》2010,34(3):513-519
为了提高区域降水量观测的空间分辨率, 提出了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校准法。首先, 利用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到的滴谱资料建立实时的Z-I关系, 然后, 利用变分法对同时有雷达回波和雨量计资料的点的实测校准因子进行校准, 获得最优校准因子分析场, 最后, 对有雨量计的点取雨量计实际观测值, 没有雨量计的点利用最优校准因子分析场估算降水。利用此方法对辽宁省2007年5月15日一次天气过程进行降水量估算, 结果表明: 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校准法结合了雨量站观测资料单点精度高和雷达资料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 提高了降水量的估算精度, 更好地反映了降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王治平  刘耀宗 《气象》1997,23(6):49-52
介绍了单块积云的雷达回波参数与降雨参数的一元、二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单块积云的降雨量、雨强和持续时间与雷达皮的顶高、面积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长沙地区单块积云地面降水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对湖南长沙地区有雷达回波的单块积云地面降水的机率以及降雨持续时间、最大雨强、降雨量所做的统计分析。给出它们的平均值与频率分布,并指出降雨量、持续时间基本符合伽马分布。   相似文献   

13.
岳阳市特大暴雨雷达产品分析及预报服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其它气象资料,对岳阳市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个例回波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这次过程的短时预报服务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 ~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 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15.
多尺度合成的降水临近预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珏  张家国  万玉发 《气象科技》2008,36(5):524-528
基于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以梅雨锋等大范围降水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临近预报方法.根据暴雨回波的多尺度特征等,研究暴雨回波的尺度滤波,分割、匹配等处理技术;根据不同尺度回波生命史来约束其预报时效,得到分尺度下的降水预报场,实现暴雨回波多尺度的合成降水量临近预报;将分尺度与不分尺度降水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对大范围强降水多尺度合成的降水量临近预报方法,因不同尺度的回波外推考虑了各自运动的特性及其生命史的差异,预报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李金辉  罗俊颉 《气象》2006,32(4):34-39
利用2000-2004年711雷达观测的稳定性层状云降雨回波资料,结合雨滴谱和地面雨量自记资料,使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引起稳定性层状云降雨量大小改变的因子,得出稳定性层状云降雨量大小除与雷达回波强度关系最为密切外,还和云顶高度、暖云厚度等因素有关,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为使用雷达回波对降雨量的估算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4年8月13~14日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0414号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是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不稳定度K指数对暴雨预报有预示作用;地形抬升作用和喇叭口地形对台风暴雨分布影响很大;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表明:回波云带的走向与移动方向一致,造成强降水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AN产品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及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N产品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10~2012年区域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具有反射率因子大,液态水含量高、回波顶高,强回波厚度大等特征,在每隔6min的SWAN拼图产品中,短时强降水通常满足:3km高度处CAPPI回波≥30dBZ,组合反射率CR中心强度≥40dBZ,VIL>5kg/m2,45dBZ以上的回波中心厚度(H)≥3km,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的预警临近指标。(2)现有SWAN产品中的QPE/QPF产品对未来逐小时的雨量和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QPE产品估测1h累计降水量更接近于实况雨量,在监测到有上述强回波发展时,可通过分析QPE产品和回波特征及预警指标对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9.
湖南秋季积层混合云系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2007—2016年秋季湖南省长沙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湖南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 得到湖南省秋季积层混合云系的降水分布情况、一般结构特征和相应的飞机增雨作业方法。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GRAPES_CAMS数值模式和中小尺度气象站网等资料对典型作业天气过程进行云降水物理和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成对对流云和基于TREC算法的回波跟踪等方法进行作业效果评估。归纳得到湖南省秋季积层混合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的12个宏微观指标, 探讨在使用运7飞机、碘化银烟条作业装备条件下, 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最佳催化时机、部位和剂量。针对积层混合云系中的降水性层状云系、积云对流泡, 飞机增雨适宜作业的区域、播撒高度和催化剂量:在过冷高层云的-15~-5℃层, 播撒达到30 L-1的人工冰晶浓度; 在过冷积云的-15~-7℃层, 静力催化使冰晶浓度达到30 L-1或动力催化达到100 L-1。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两次华北冷涡降水成因及预报偏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娇兰  陈双  沈晓琳  张夕迪  权婉晴 《气象》2019,45(5):606-620
利用多种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FNL)以及三家全球确定性模式产品对2017年两次华北冷涡降水过程成因及模式预报偏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个例1(6月22日)降水回波为层-积混合型,对流发展高度低,小时雨强小,先后经历了持续的稳定降水和弱对流降水两个阶段;个例2(7月6日)降水以积云状对流回波为主,对流发展高度高,短历时强降水特点明显。二者对应的环境场差异较大,前者冷涡处在成熟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前期暖区对流冷池降温明显,对流能量及水汽条件一般;后者冷涡为发展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中低纬相互作用明显,水汽与能量充沛。两次过程北京均出现了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对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对流触发机制以及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层状云中发展的γ中尺度MCS,边界层偏东风增强为MCS提供了触发机制,中低层偏东风暖湿输送以及对流层高层干冷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后者为组织化的β中尺度MCS,列车效应明显,偏南低空急流及其气旋式切变配合地形为MCS发展提供了抬升条件,对流不稳定能量建立与中低层偏南低空急流强暖湿输送有关。各家数值模式对不同类型冷涡降水的预报偏差特征一致,即对冷涡成熟期的降水,因对动力条件预报过强导致空报降水;而对冷涡发展期的降水,由于对槽前暖区辐合及其对流性降水预报不足导致强降水出现漏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