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滨海地区地下水形成过程的研究中,通常运用如下理想模式(图1)。含水层由陆向海伸展,上游在山前开启,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附近浅层地下水补给(统称为陆源补给)。在含水层内形成地下迳流向下游运动。含水层末端向海开启,地下水向海排泄。此模  相似文献   

2.
环境同位素特征对滨海岩溶地区海水入侵过程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大魏家水源地位于中国北方典型滨海岩溶地区。近30年来,地下淡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引发了严重的海水入侵。以大魏家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及同位素采样测试分析,探讨海水入侵形成的水动力条件,通过分析滨海岩溶含水层中地下水主要水化学和多种同位素(δ2H-δ18O,δ34S,δ13C)组成特征,识别了海水入侵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定量模拟,从而阐明了岩溶含水层中的海水入侵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大魏家海水入侵主要通道为大魏家地区存在的导水断裂、岩溶裂隙以及第四系松散地层。对δ2H-δ18O同位素的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结合Cl-浓度分布,认为除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后增加了地下水中的盐分外,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也对地下水中盐分的累积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同水体中δ34SSO4,δ13CHCO3等同位素特征,结合水化学成分(如SO2-4,Cl-)分析认为,研究区微咸水和咸水并不是地下水淡水和海水简单混合而成。利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控制滨海岩溶含水层中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有方解石、蒙脱石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伊利石的沉淀作用以及Ca-Na离子交换作用,伴随着CO2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确定咸淡水界面的位置是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天然条件承压含水层而言,含水层顶板向海底延伸的距离直接影响了咸淡水界面的位置,它可以通过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潮汐效应信息来确定。考虑到咸淡水之间密度的差异,建立了山东省夹河中下游地区滨海含水系统地下水三维变密度潮汐效应模型。通过反复对比潮汐效应观测中的地下水水头波动与模型计算出的水头波动,确定了滨海承压含水系统的海底边界。同时,也初步估计出海区与近海陆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4.
大气降水是滨海盐碱地区浅层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滨海地区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且埋藏较浅,在不同包气带岩性渗透性差异下,在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中,一定时间内潜水面以上一定范围内存在淡水分布,即淡水透镜体,它能局部隔离地下咸水对上层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并在一定程度上供给植物吸收利用。采用自制的室内物理模拟装置,通过控制土层结构,模拟了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条件下包气带中淡水透镜体的形成与消退过程,探讨了不同土壤类型中淡水透镜体的维持情况;并利用吸水管模拟客土上所种植物根系吸水,研究了不同吸水量条件下土壤中淡水透镜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层中砂、底层粉砂质黏土的双层土体结构中,淡水透镜体的维持性最好,在降水入渗补给条件下,透镜体形成时间在1500 min左右可达最大厚度(约15 cm),若补给源消失,透镜体完全消退需7500 min,能较长时间地阻隔地下咸水;双层土中模拟形成的稳定淡水透镜体在无补给条件下,能够隔离地下咸水的同时亦能为上层植物提供243.5 mL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平原区深层淡水咸化-咸水下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化 《华北地质》2004,27(3):169-176
深层孔隙水的成水下移是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目前对其形成和循环运移机理争议较大,是当今水文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通过地下水资源的系统调查研究,利用地下水同位素的采样测试成果并结合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初步分析了深层水的补给运移,并根据地下水的历年开采量的调查和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地下水动力场、化学场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深层水氚含量较80年代含量高,绝大部分含量在4~10TU。在补给条件好的古河道上游地区,多在10~20TU。这表明深层地下水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水动力条件改变,水平迳流和垂向越流均有所增强,促进了地下水循环,而以近50年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的地下水占优势。由于几十年深层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天津市南部平原区已形成地下水位的常年漏斗区。由于浅、深层地下水巨大的水位差,深层淡水已受到上部成水下移的影响。地下水的主要常量组分TDS、Cl^-、SO4^2-在南部平原区表现为含量总体升高的趋势,在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已经导致了天津市中南部平原第Ⅱ含水组淡水水质的成化,地下水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5,(5)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滨海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高、经济高速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咸化演化为"海水入侵"[1],对当地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洋浦新英湾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对该区的海水入侵程度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北京昌平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北京昌平地区采集的地下水样品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对昌平地区的地下水补给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样品的分组和讨论认为:第三组样品为当地大气降水垂向入渗水体的特征;第一组样品为下覆基岩向上覆第四系含水层的顶托补给,这股基岩水可能出自碳酸盐岩含水层;第二组样品存在几种可能的补给特征;第四组样品中3件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另1件为混合样品。研究表明,昌平地区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分布及其补给方式情况各异,实际上说明了半干旱地区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地下水分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王怀颖  袁志梅 《地质论评》1990,36(5):414-422
本文对宁波盆地四种地下水的矿化特征、成分起源、经历过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做了综合研究。认为:山边淡水来源于现代降雨和河水补给,是最有开发游力的可再生水资源;微咸水起因子海侵时海水混合,透镜状淡水是海侵时封闭在含水层中的古淡水,后两者都没有现代补给,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盆底基岩水的化学成分来源于水对岩石矿物溶滤,受开采影响、基岩水已对上覆透镜状淡水体发生了越流补给。  相似文献   

9.
历史海平面变化对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爱兵  丁开宁 《地质论评》1998,44(2):219-224
在总结海平面变化及长江三角洲古河道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上海地区第Ⅱ至第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14)C年龄特证的分析,探讨了因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长江及支流河道的侵蚀、堆积对地下水径流交替的影响,提出了滨海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魏家水源地位于中国北方典型滨海岩溶地区。近年来,地下淡水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引发了严重的海水入侵。本文以大魏家水源地海水入侵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样品测试分析,探讨了海水入侵形成的水动力条件,通过绘制Piper图、以Cl^-为天然示踪剂计算了海水和地下淡水的混合比例、实际浓度和理论浓度的对比、水化学组成特征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岩溶含水层在海水入侵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定量模拟,进而阐明了岩溶含水层中的海水入侵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微成水和成水并不是地下水淡水和海水简单混合而成。利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控制滨海岩溶含水层中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有方解石、蒙脱石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伊利石的沉淀作用以及Ca—Na离子交换作用,伴随着CO2的释放,石膏的溶解并没引起白云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地下水含水层的补给及其开发利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受制于气候变异与变化。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从地表水扩展至地下水不仅有利于正确地评估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对于改进气候模型,更完整的描写水文循环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自21世纪以来,欧美等国开始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下水补给的定量估算方法,并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中,考虑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目前在我国,无论对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或对地下水补给模型的研制都尚属空白或起步阶段。本文对当前国际上研究地下水补给以及地下水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采样和测试取得的第一性资料为依据,配合水源地勘察和群孔抽水试验开展河北滦南姜泡水源地第四系含水层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查明天然和开采状态下地下水环境同位素丰度及其变化规律性,结果表明Ⅰ、Ⅱ含水层地下水与河水存在水力联系,是近代渗入成因水。主勘探层Ⅲ含水层与河水无联系,是不同年代形成的古渗入成因水,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补给区位于研究区的东部。该层地下水由NE朝SW,后折向正南方向流动,速率为1—1.5m/a。含水层组地下水的贮留时间距今2300.15700a,Ⅲ2的贮留时间距今5800—23200a,地下水pH为7.2—8.3、溶解固体量小于300mg/L、水质较好的淡水,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包气带剖面研究黄土地下水补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山  潘建永 《地质论评》2019,65(Z1):15-16
正地下水补给是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是地下水系统形成演化的基础和水文地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庞忠和等,2018)。在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查明黄土高原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量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意义重大。前人对此开展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由于黄土高原包气带厚度较大,地下水补给受多因素影响,其时空变化较为复杂(赵文智等,2017)。本次选择小型黄土残塬,通过两组包气带剖  相似文献   

14.
高淑琴  戴长雷  邓国立 《水文》2008,28(2):30-33
地下水水源地论证是新建和扩建地下水水源地的前提,高寒地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论证在关注地下水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同时,非常注重水源地含水层开采对水环境及其它用水户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孙吴县热电厂供水水源地为例,从论证目标、约束条件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对高寒地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高寒地区傍河型浅薄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的补给来源在冬季主要为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孙吴县热电厂供水水源地可以满足热电厂正常运转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并且不会对区域水资源和其它用水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连彬  吴勇 《地下水》2010,32(4):10-12
李家峪灰场由于灰场灰水的渗漏致使储灰场周围出现地下水位上升,水质变差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从水文地质条件角度分析灰场堆灰形成新的地下水分水岭致使灰水在2^#副坝坝前垂直下渗进入风化带,沿白云岩裂隙(溶隙)补给潜水含水层,并向韩家哨村区域流动补给孔隙含水层,改变后的潜水部分通过民井向外排泄。本次研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对研究区的地下水位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云应盆地东北部属鄂北贫水地区,赋存于古近系—第四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亟需查明含水层的结构、含水层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等基本条件,为研究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将研究区划分为单层含水层与双层含水层结构两个亚区(6个小区)。并通过地下水水位动态长期监测,获取了区内不同含水层的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建立了区域地下水转化的概念模式,即:研究区地下水以接受山前降雨入渗及风化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为主,主要以水平径流的形式经古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系孔隙承压含水层往澴水方向运移,而后进入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在不同季节补排模式不同,雨季地表水(澴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向地表水(澴水)排泄。古近系孔隙-裂隙水与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联系密切互为补给,共同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垂向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决定了区内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的条件较差,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总体较贫乏,建议重点利用区域地表水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揭示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化学形成机制为主要研究目的, 选择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发育的保定、沧州地区为典型研究区, 应用水文地球综合分析方法和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技术, 探讨了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性质、分布规律及形成的自然环境; 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深层地下水质量平衡反应模型, 研究了从山前至滨海整个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水、岩间的质量交换, 从而揭示了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的内涵及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形成机制.主要结论是深碱性淡水是由山前补给区HCO3-Ca·Mg水逐步演化而来, 从山前至中部平原, 在地下水环境由开放转为封闭的过程中, 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和沉淀, 钠长石、石膏、岩盐和菱铁矿的溶解, Ca-Na阳离子交换是控制其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采动影响下矿井突水水源误判原因,进而推测地下水补给关系,收集了朱仙庄煤矿历年水化学资料,建立了突水水源的Fisher判别模型,并根据水样误判结果以及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反演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朱仙庄煤矿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全部水样回判正确,含水层较为封闭,与其他含水层无水力联系;新生界第四含水层、侏罗系砾岩含水层与石炭系或奥陶系灰岩含水层部分水样误判,矿井采动影响下不同时期含水层间的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矿井新生界第四含水层水源对侏罗系砾岩含水层存在补给,石炭系或奥陶系灰岩水则通过矿井南部露水补给新生界第四含水层.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验证了地下水补给关系.建立突水水源判别模型,分析回代误判原因,反演地下水补给关系,为正确认识矿井采动影响下地下水循环条件提出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利用Visual C++作为虚拟苏锡常地区第四系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面形态的开发工具,采用OpenGL对它们进行三维可视化表达,研究者可采用不同的显示方式对含水层和地下水面进行观察,了解各地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含水层间的补给关系、地下水面的形态和水平方向上地下水补给区和排泄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面的动态演示过程。  相似文献   

20.
沧州小山地区地下水的补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位于沧州东部的小山地区采集了9口开采井的D、18O稳定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样品。D、18O特征值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来自全新世补给,而深层地下水则来自晚更新世冰期补给。Br-/Cl-比值也说明了浅、深层地下水补给环境的不同,前者为现代滨海环境,后者为内陆环境。地下水中F-、I-值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水的F-、I-均来自大气降水输入,而深层古水由于滞留时间长,F-来自含水层中的矿物溶解,I-来自有机物质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